文|趙亮董梅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稅收征管對策
文|趙亮1董梅2
電子商務是基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和現代流通方式。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電子商務將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增長點,加快發展我國電子商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電子商務稅收征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稅收治理體系的完備程度和治理能力的高低。就加強我國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本文在制度建設、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創新等各個方面提出相應對策,探索構建電子商務稅收征管新機制,推動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電子商務是基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和現代流通方式。世界各國對電子商務都非常重視,認為電子商務在未來半個世紀內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電子商務將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增長點,更是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舉措和建設富庶、文明的必由之路,加快發展我國電子商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電子商務稅收征管,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稅收治理體系的完備程度和治理能力的高低。加強我國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在制度建設、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創新等各個方面提出相應對策,探索構建電子商務稅收征管新機制,推動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當前我國稅務機關的一項重要任務。
電子商務的定義、形式與特征。1997年11月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電子商務會議提出“電子商務是實現整個貿易活動的電子化過程”,即電子商務是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及利用數字化信息進行商務數據交換,進行商務業務活動的一種商務形式。按交易主體的不同,電子商務市場主要分為B2B、B2C、C2C三種模式,其中前兩種形式對稅收的影響比較小,電子商務稅收管理的難點在C2C模式。該模式下,買賣雙方均為個人,賣家一般不辦理工商和稅務登記,買家通常也不索要發票,游離于稅收監管的邊緣。按交易標的不同,電子商務市場可分為間接電子商務市場(有形商品的離線交易)和直接電子商務市場(無形商品的在線交易)。前者需要線下倉儲、物流的配合才能實現交付,稅務機關可據此進行稅收管理。后者以數字化形式通過網絡傳送直接達成交易,稅務機關難以確定稅制諸要素、難以發現其交易行為,管理難度大,這也是國際電子商務稅收管理面臨的共同問題。
基礎數據。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442萬人?;ヂ摼W普及率為46.9%,較2013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其中網購人數達到3.1億人,學歷普遍較高,其中大學本科學歷用戶占比將近60%,月平均收入則集中在2000元-3000元。網購用戶的人均消費額度為5924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17%。同期全國網購用戶人均支出為6865元。
交易數據。截至到2014年6月,全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5.8萬億元,同比增長34.5%。截至2014年6月全國網絡零售市場購物交易額達到10856億元,2013年上半年達7542億元,同比增長43.9%.2014年全年有望達到27861億元。網絡零售市場規模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7%,2013年上半年達到6.8%,同比增長27.9%。
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基于信息網絡技術的電子商務交易規模也迅速增加,在電子商務交易額動態增加的過程中,電子商務稅收流失問題及其亟待完善的稽查管理和征收管理問題就成為我國當前完善財稅體制和稅收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總體而言我國電子商務稅收征管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電子商務的稅收觀念尚需進一步澄清
電子商務稅收問題沖擊和挑戰了傳統的稅收觀念。普遍征稅、平等征稅、量能課稅等稅收公平原則,能否適用于電子商務領域,社會各界尚有分歧。社會上對電子商務稅收觀念的不同認識,納稅人納稅意識參差不齊,加之部分地方政府擔心對電子商務強化稅收征管不利于電子商務在當地的發展,影響了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工作。電子商務領域部分存在的不遵從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商務造成沖擊,稅法的嚴肅性受到了挑戰。
電子商務的稅制還有待于進一步明確
現行稅制要素是基于傳統交易模式確定的,電子商務條件下某些稅制要素的內涵和外延界定難、解釋難、明確難。一是納稅主體認定較為困難。在電子商務情形下,納稅主體可以隱匿其身份、居住地,并且沒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因此,難以確定納稅義務人。二是課稅對象性質難以認定。電子商務交易在某種程度來說是改變了商品交易的性質,它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實現了音頻、視頻、電子文檔傳遞和下載,將以實物形式提供的產品轉變為利用數字化信息進行傳遞的方式,使得稅務機關難以確定其商品的內容、性質。三是納稅地點難以把握。由于電子商務活動打破地域和距離的限制,因此交易地點是很難確定的。四是納稅環節游移不定。在電子商務交易情形下,交易雙方可以通過網上訂單、網上支付、網上發貨傳遞方式進行,可以在瞬間得以完成交易過程,而且交易具有隱匿性,因而納稅環節難以判斷。五是納稅時間定奪困難。電子商務是在線完成的交易行為,是按現行月、季來確定電子商務的納稅期限,還是按發生交易當時來確定納稅期限,稅務機關則顯的不好操作。
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一方面,電子商務稅收配套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缺少電子商務部門監管和行業規范的法律規制,難以對電子商務稅收管理提供配套的法律支撐。同時,缺少獲取電子商務第三方涉稅信息的法制保障,稅務機關難以從相關部門有效獲取電子商務信息。另一方面,傳統稅收征管方式難以適應電子商務業態發展需要。由于電子商務的無址化、跨區域化的經營特點,稅務機關缺乏相應的信息技術手段處理涉稅信息,尚未建立現代化信息系統分析、識別和應對電子商務經營者稅收流失風險。
為實現對我國電子商務的有效征管,在電子商務稅收征管機制的構建上,建議做好以下四項重點工作:一是推動電子商務稅務登記制度的實施;二是探索電子發票的啟用;三是開展第三方信息獲取工作;四是促進電子商務信息采集和監控平臺的建立。通過電子商務稅務登記制度的實施,解決納稅人身份信息獲取和納稅人主管稅務機關的確定問題;通過電子發票的啟用,解決納稅人交易信息的獲取問題;通過第三方信息獲取工作的開展,解決納稅人第三方涉稅信息的來源問題;通過電子商務信息采集和監控平臺的建立,主動搜索信息,并采集接受內外部信息,進行稅收風險分析、評估、應對,實現對電子商務稅收的風險管理。
推動實施電子商務稅務登記制度
按照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要求,推動創新稅務登記管理制度,參與推動建立適應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電子稅務登記方式。
一是推動創新電子商務稅務登記制度。建議修改《稅收征管法》,明確自然人的稅務登記義務,建立自然人稅務登記制度;建議推動《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律的出臺,推進電子商務經營實名制的落實,規定所有電子商務經營者均應使用真實身份,并在其從事經營活動的頁面醒目位置公開稅務登記證件照的鏈接以便核查;建議通過立法設定電子商務平臺服務商的代辦稅務登記、代扣代繳稅款及向稅務機關報告涉稅信息的法律義務。
二是推動創新稅務登記辦理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納稅人持紙質材料到稅務機關辦理稅務登記的方式,推進電子商務稅務登記電子化。電子商務經營者只需通過互聯網提出稅務登記申請,提供稅務登記相關信息,經稅務機關辦理后,即可查詢和下載電子稅務登記證。稅務機關應用數字證書、電子簽章等先進的數字安全技術,保障登記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提供網絡查詢接口,方便社會公眾實時查驗電子稅務登記證的真偽。
三是推動創新屬地管理方法。電子商務信息采集、監控平臺承擔稅務登記的辦理、信息采集和對登記信息的初步分析工作。各地稅務機關接收電子商務信息采集、監控平臺推送的電子商務稅務登記信息后,運用實地核查等方法進行核實,并將核實信息上傳。納稅人按稅法規定涉及到的所有納稅地點的稅務機關都可利用平臺提供的信息進行日常管理。各稅務機關之間對電子商務納稅人管理的協調事項,由平臺統一辦理。
探索啟用電子發票
探索全面推行電子發票,規范電子發票技術標準,確立電子發票的法律地位。一方面,探索建立電子發票的法律制度支撐。積極推動會計法等相關法律制度的修訂工作,明確電子發票電子數據作為企業會計核算記賬依據的法律地位,規定其可作為經營活動中的收付款證明、審計和消費者維權的重要依據。同時借鑒先進省份的電子發票試點工作經驗,探索制定電子發票管理辦法,明確電子商務納稅人的電子發票開具義務,為電子發票的應用建立法律支撐。另一方面,探索擴大電子發票的應用范圍。積極推進“營改增”工作,探索在我省不限區域、不限行業的全面推廣使用電子發票,提升電子商務領域發票信息化管理水平,實現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與稅收管理的雙贏。
積極開展第三方涉稅信息獲取工作
有效整合電子商務信息資源,推進部門間信息資源共享,提高信息采集、交換、應用效率。一是推進部門信息共享法制建設。積極推動政府信息資源公開與保密、采集與儲存、共享與交換以及監督管理等相關法規與管理制度的建設,明確相關部門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的內容和標準。二是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積極參與以納稅識別號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及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將電子商務信用納入社會信用體系管理。三是規范涉稅信息管理。細化內部各業務部門在涉稅信息管理上的職責分工,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儲存、交換、公開制度,明確工作流程,在提升內部信息規范化管理水平的同時,也為部門信息共享和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創造基礎條件。四是明確電子商務稅收管理的外部信息需求。梳理電子商務稅收風險管理中所需要的外部信息,規范對外提供信息的內容、范圍和規則,滿足相關部門行政管理和保護納稅人商業秘密及個人隱私的需要。
樹立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應用和風險管理理念,加強電子商務稅收管理與先進技術的融合,促進建立電子商務信息采集和監控平臺,建立完善電子商務稅收風險模型和預警指標,形成風險分析、應對、評價的良性運行機制。一是促進搭建云計算和大數據平臺。由于傳統數據倉庫的數據處理技術無法滿足互聯網海量數據的生成速度,可運用云計算資源搭建云平臺,奠定電子商務稅收信息采集、監控平臺的基礎。二是促進建立電子商務涉稅信息數據庫。通過搜索、匹配、定位等方式,將電子商務經營者的身份和電子發票中的商品交易數量、價格等信息進行匯總,按照納稅人、行業和商品等要素分類歸集,形成電子商務數據庫,并定期更新。三是促進制定電子商務稅收風險分析指標與模型體系。針對電子商務特點,制定電子商務評估指標體系和模型,將電子商務數據庫與稅收征管信息系統中的納稅人申報信息進行比對,尋找數據差異和稅收風險點,確定稅收風險等級。四是建立平臺固化風險管理工作流程。建立完整的風險管理流程體系,根據稅收征管實踐持續改進,不斷提高數據獲取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增強數據分析應用能力,實現對電子商務稅源的有效監管。
(1.中央財經大學;2.新疆財經大學)
近年來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在電子商務稅收管理上積累了一些經驗,主要是:在稅收政策上,對電子商務視同傳統商務適用現行稅法,不開征新稅或免稅;在稅收征管上,依托現有征管體系,有針對性地加強電子商務稅收征收管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自20世紀末以來先后發布了一系列電子商務稅收的研究報告,提出為電子商務免稅和開征新稅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與傳統商務適用相同的稅收原則。美國電子商務稅收管理經歷了對無形商品從免稅到征稅、對有形商品從個別征收到普遍征收銷售稅的過程。歐盟則對電子商務一直持征稅態度。澳大利亞主要在貨物和勞務稅制度框架內完善電子商務稅收政策。2011年11月舉辦的亞洲稅收管理與研究組織第四十一屆年會認為,對電子商務征稅應建立在中性、效率、確定、簡便、公平等原則上;大多數成員目前沒有建立專門的針對電子商務征稅規定,而是適用現行稅法規定。
我國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現狀。電子商務概念在1993年引入中國, 1999年由最初的B2C模式擴展到C2C網上拍賣以及后來興起的B2B模式,電子商務在中國取得飛速的發展。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10.2萬億元,同比增長29.9%。其中網絡零售市場規模達到1.85萬億元,相當于社會消費者零售總額的7.8%,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基本取向是:堅持稅收中性、稅收公平、簡化透明、便于征管、統籌協調的原則,既法理上一視同仁,又支持規范發展,積極營造有利于電子商務發展的稅收環境?;舅悸肥牵阂灾贫冉ㄔO為根本,輔之以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創新,重點建立健全統一的納稅人識別號、社會信用體系、信息共享和報告等制度,完善電子商務稅收政策,加強電子商務稅收征管,形成管理合力,提高電子商務稅收管理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