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凱黃愛梅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導讀
☉于凱黃愛梅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畢一生之力,并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生命寫就的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全書包括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五部分,約526000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約3000年的中國歷史,開創了中國紀傳體史著先河。《史記》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性著作。
司馬遷(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司馬遷出身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馬談,漢武帝建元初年為太史令,學識極其淵博,著有《論六家之要指》,對道、儒、墨、名、法和陰陽諸家學說加以系統評價;以效法《春秋》而論載“天下之史文”為平生的最大理想。這對司馬遷的思想發展、人格精神和治學態度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司馬遷10歲時就開始學習古代典籍,分別向今文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公羊春秋傳》,又向古文學大師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此外還廣博地學習百家之學,兼收并蓄。
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20歲的司馬遷開始漫游全國,在漫游途中,司馬遷廣泛接觸了各地民風,遍訪古事,探尋古跡,為將來從事《史記》的創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回到京城后不久,司馬遷入仕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加深了他對西南少數民族風情的了解。之后,司馬遷又長期扈從漢武帝到四方巡狩、封禪,游歷了更多地方。這些游歷活動,大大豐富了司馬遷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開闊了他的眼界和胸襟,也使他更真切地接觸到社會生活本身,為他后來從事《史記》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其父司馬談因病去世,臨終前囑咐司馬遷,要他完成自己著述歷史的未竟事業。元封三年(前108),3年守孝期滿的司馬遷繼任為太史令,時年38歲。任職以后,司馬遷牢記父親遺訓,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太史令的工作之中,他“絕賓客之知,亡家室之業,日夜思竭”地從事工作,在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
就在司馬遷潛心著述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卻突然降臨到他頭上。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漢武帝派兵出擊匈奴,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孤軍深入,遭遇強敵,寡不敵眾,矢盡糧絕,全軍覆沒,被迫投降匈奴。消息傳來,朝廷震驚。司馬遷同情李陵的遭遇,曾替李陵向漢武帝說情,卻因此受到株連,被判“誣罔”之罪,按律當誅。根據漢律,死罪可以用錢贖身,也可以請求以宮刑(腐刑)代替。因為司馬遷家貧,“貨賄不足以自贖”,只能在死刑和宮刑之間選擇。這對司馬遷的打擊非常之大。為了保持名節,司馬遷想到自殺,但又擔心自殺之后,《史記》的寫作將永無完成之日,父親的囑托和自己最大理想,也將無法實現。“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為了完成這部鴻篇巨著,司馬遷權衡輕重,最終選擇接受宮刑,含垢忍辱,發憤著書。
關于《史記》的創作宗旨,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提到,要“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所謂“究天人之際”,就是要探討并找出天道與人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所謂“通古今之變”,就是要總結人世間古今歷史變遷、朝代興衰過程中所反映的社會治亂之源;所謂“成一家之言”,就是要在歷史著述中,體現司馬遷對古今世事變遷規律的獨特看法。由此可見,司馬遷創作《史記》,并非單純是為了著史,還寄托著他本人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蘊涵著他對社會歷史終極規律的不懈探求。
《史記》在中國古代史書中的重要地位,是與司馬遷的這一創作宗旨分不開的。正因為有了對“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大關懷,才使《史記》超出了一般的“正史”著作,成為中國古代“二十四史”之首。而司馬遷在著述過程中所反映出的超人的“史德”“史智”和“史才”,千百年來也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與推崇,被后世奉為“良史”之楷模。
《史記》的基本體例,主要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其中:
本紀12篇,主要以歷代帝王為中心,概括敘述各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和帝王政績,其形式近于編年體,但較為簡略。
表10篇,分世表、年表和月表三類,是以時間為線索,綜合記錄同時發生的各種事件,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
書8篇,以事類為綱,記錄了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題性質的重要史事及其發展歷程,類似于后世的專門史。
世家30篇,主要敘述諸侯列國和一部分重要歷史人物的歷史。
列傳70篇,記載了漢武帝以前的重要歷史人物、少數民族、鄰近國家和各種專業如儒林、貨殖、日者、龜策等方面的歷史事跡。
列傳的最后一篇為《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自傳,也是全書的總序。
總體來看,《史記》的五個部分,分別具有三種不同性質,即以時間為綱的“本紀”與“年表”,以事類為綱的“書”;以人物為綱的“世家”與“列傳”。其中,“本紀”側重于對整個歷史發展線索的縱向梳理,“表”則重點在對歷史脈絡的橫向分析,“書”側重于對歷代制度沿革的整體表述,“世家”和“列傳”,是《史記》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以人物為綱,詳細記載各類重要事件的發展過程。這五種體例,各有側重,又互相補充,通過多線交織的方式,全面系統地敘述了自上古至漢初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軌跡。
1.《史記》的史學貢獻。《史記》一書,全面系統地記載了西漢中期以前約3000年的歷史,內容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科技、建筑、軍事、道德、宗教、民族、民俗、交通、地理、姓氏、文學、藝術等多個方面,使《史記》成為一部帶有百科全書色彩的歷史巨著,為后人研究古代各類專史,提供了基礎而翔實的素材。
《史記》對中國古代史學研究基本方法的貢獻,也頗值得注意:首先,《史記》注重對歷史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史記》取材,范圍十分廣泛,既有傳世文獻典籍,也有當時新發現古書、文物和實物資料;既有司馬遷游歷天下實地調查的資料,也有來自當事人的口述,甚至包含著不少民間歌謠詩賦、俚語俗諺。其次,《史記》強調秉筆直書的實錄方法,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在敘史過程中,注重基本史實的嚴謹性,不溢美、不隱惡、不以圣人是非為是非,不刻意避諱史實,特別是對漢興以來的當代歷史,敢于大膽批判。另外,《史記》注重“會通”之法,也對后世史學產生了深刻影響。司馬遷著《史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古今之變”,“稽成敗興壞之理”,希望通過貫通性的研究,總結歷代的歷史經驗、教訓,探索歷史的發展規律,以古鑒今,以往知來。
2.《史記》的文學貢獻。《史記》也是一部文學名著。它的最高成就,是在實錄史事的基礎上,開創了刻畫典型歷史人物形象的傳記文學傳統。《史記》全書,大約記錄了4000多個人物。這些人物,上至帝王將相、皇親國戚、文武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商人、婦女、游俠、卜者,旁及農民起義領袖、少數民族首領,對3000年間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各色人等,進行了全方位描繪。在司馬遷筆下,這些人物往往個性鮮明、形象生動,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人物的個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項羽的叱咤風云、直率豪爽;劉邦的豁達大度、機變狡詐;屈原的志行高潔、耿介孤高;信陵君的謙恭平和、禮賢下士;藺相如的智勇雙全、顧全大局;廉頗的忠誠勇敢、敢于認錯,等等。不同人物的性格面貌,呼之欲出,成為膾炙人口的典型形象。
《史記》還是一部飽蘸生命激情的作品,其中凝聚了司馬遷的信仰、思想和強烈情感,蘊涵著作者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感悟。魯迅先生贊譽司馬遷著《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堪稱千古不易的論斷!
(倪紅燕根據《國學經典導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