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軟骨,制度“補鈣”

近日,環保部環境監察局會同華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約談了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負責同志。該企業問題頗多,對北京日產近2800噸污泥的無害化處置僅有10%左右,剩下的90%污泥露天堆存,無遮蓋和圍擋措施;更嚴重的是大量偷倒于耕地,污水中原有的重金屬、有機物、細菌、有害微生物等,大半留在污泥里,業界稱之為“毒泥”。污水處理必有污泥處理,所以,發達國家把城市污泥處置看得與污水處理同等重要。污泥沒有無害化處置,再次以正當或不正當方式進入環境成為污染物,等于首都北京沒有處理污水。在全國大力治污、改善環境質量的背景中,北京排水集團理應以首都社會公民應有的高度政治責任意識率先加入到改善環境、建立生態文明的大潮中,更何況本身又是治理污染的企業,不僅做不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反而還在制造再生污染,就是突破了底線,走向犯罪。
其實污水處理廠集中治污變成集中排污在環保界已經不是什么新聞,各地由于管網不配套,進水標準不統一,污泥處理技術、資金缺乏等林林總總的原因,或超標,或不處理,或簡單處理排放污水污泥,特別是政府財政有限、多頭管理、城市綜合改造難度,以及政策不配套等等,使得污水處理這樣利國利民的設施運轉并不順利。
好事陷入復雜的陷阱,皆因“人心”而起:政府忙于GDP、企業忙于掙利潤、管理者忙于應付層層指示,各有各的心,各有各的忙,生生地把天經地義的保護環境拉入了與本不該支持的污染肉搏中,各個方面的責任人以體制、資金、成本、技術為借口,懈怠、疏于、顧此失彼地淡化環境保護,甚至出現環境保護本家也在制造污染的“漢奸”。
有專家認為,這些都是道德缺失惹的禍。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習慣將環境問題視為經濟、技術問題,并擱置于發展的第二、第三位,沒有正確認識并深刻理解到它與道德倫理的關系,日常生活中就缺乏熱愛自然、尊重生命和珍惜資源的良好道德修養,保護環境就與社會生活嚴重脫鉤,盡管媒體呼吁、政府強調、政策法律三令五申,輕保護、重發展始終是導致環境政策、法律和制度低效、無效甚至失效的罪魁禍首。
我們說道德,道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通過感知后所進行的行為,即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如此看來,沒有感知保護環境的道,哪有保護環境的行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當物欲毫無阻攔地占上風時,想靠孔融讓梨的風范解決環境問題是艱難的,必需建立科學的制約制度強制扭轉人們的思維,尤其是相關責任人的道德意識。
環保約談是在新環保法施行以后,針對相當部分企業和政府官員依舊慣性思維、我行我素,不得已而創新的監管手段,它以點對點的震懾力量重棒敲醒那些“骨骼脆弱”的迷途者,督促轉變思維認知,回到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上來。這樣的制度能不能扭轉過去環保執法過松過軟、環保不守法的常態局面現在還不能下結論,但是已經接受約談的20多個城市的相關單位負責人都以“心情沉重”、“決心很大”、“壓力很大”、“感到羞愧”、“強烈震動”反映出約談的威力,可以說約談制度至少給相關責任人“脆弱”的環境道德,打了一劑強力“補鈣針”,使得他們在道德情感上對環境、對自然的同情心有些許觸動;悟性好的,興許還會對他們道德理性以及道德自制力的提高有幫助;也可以現身說法,帶動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