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環境怎能拖新農村建設的后腿
李軍
我國在環境治理上,長期以來存在“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點源、輕面源”,農村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的缺失,富裕起來的鄉村呈現出“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的現狀。
長期以來,大部分農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和農業廢棄物任意排放的問題嚴重,“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土亂堆、雜草亂跺、畜禽亂跑”是一些農村環境衛生狀況的真實寫照。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從現在起,要在不到六年的時間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村面貌如果沒有根本改觀,不盡快縮小城鄉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方面的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就會被延緩。

7月16日,青海貴德縣,拉雞山下美麗的大灘村。CFP/供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重要內容。在我國的一些農村,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現象較為突出,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極不協調、極不相稱。要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必須切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我國在環境治理上長期以來存在“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點源、輕面源”的傾向,農村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的缺失,富裕起來的鄉村呈現出“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其特點是: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農村環境保護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等,農村環境治理難度較大。具體問題在于:
干部群眾對環境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保護意識。一些鄉鎮領導干部對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真正把農村環境整治提高到“建設生態文明、和諧的新農村”目標上來考慮,“農村環境就這個樣”的想法在少數基層干部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基礎設施投入、農村污染控制等問題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部分農民長期形成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反差較大,保護農村環境衛生的意識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對村中的“臟、亂、差”現象長期視而不見,珍惜和愛護生活環境的意識不強。
農村生活污染日益突出。目前,垃圾包圍農村已成為最頭疼的事,“柴草亂堆、污水亂流、糞土亂丟、垃圾亂倒、雜物亂放”的“五亂”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特別是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生產的廢棄物,如廢塑料、廢電池、廢酒瓶、廢藥瓶、廢電器及其他難降解廢物逐漸增多。由于農村人口居住相對分散,大多數農村還沒有垃圾堆放容器、設施和標準化處置場所,更沒有專門的垃圾收集、運輸、填埋處理體系,生活垃圾隨意堆放現象較為普遍。
農村水資源污染十分嚴重。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城鎮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污染了農村的水資源。同時,由于我國內河水環境容量小,自凈能力差,致使境內的河流水污染嚴重。特別是隨著農村農藥、化肥、農膜使用量的增加,造成污染殘留、土質結構改變、土壤板結、通透性差,影響農作物對化肥的吸收,化肥流失又加劇了河流和湖庫等水體的富營養化,影響土壤自凈能力,形成惡性循環。
農業面源污染威脅舌尖上的安全。在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不科學的經營管理和落后的生產方式是造成農業環境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如不當使用劇毒農藥、濫施或過量施用化肥、除草劑,不可降解農膜的大量殘留,秸稈的隨意棄置或焚燒,規?;B殖業畜禽糞便隨意堆放、棄置或不經無害化處理直接施入農田等。目前,我國農藥面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尤其對水環境的污染影響最大,據統計,農業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營養問題的60%~80%;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令人堪憂。
鄉鎮企業在“富”了一些人的同時,也“臟”了一方人。鄉鎮企業改變了農村的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但由于鄉鎮企業存在規模不大、設備簡陋、工藝技術落后、布局不當、管理松散、經營者和生產者環境意識薄弱等因素,所以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其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造成的農村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問題也日益突出。
盡管近幾年各級黨委政府在農村環境衛生治理上投入的資金逐年增加,但農村點多面廣,具體到各個鄉村的資金十分有限。另外,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也成為一大難題,目前各地廣泛采用的“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模式,很多鄉鎮難以承擔處理費用,特別是相當一部分鄉鎮由于資金缺乏,垃圾壓縮站或垃圾中轉站建設進度不夠快,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還滿足不了村一級收集上來的垃圾消納需要,導致環境衛生治理效果難以提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發展農村的重要戰略,也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生態環境建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如果沒有良好的環境,經濟再發達也不能稱其為新農村。
美麗鄉村建設是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也是改善民生、實現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2008年召開了首次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并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擺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同時,國務院轉發環保部等八部委《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是加快推進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舉措,是生態建設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現階段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把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惠民實事來抓,以鎮村建設為基礎,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狀況為突破口,重點開展了農村垃圾整治、鎮容村貌整治、農村河塘整治等工作,經過實踐與探索,取得明顯成效,農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但從整體上看,很多鄉村目前仍停留在重點地段、集中整治、臨時應付的狀態,沒有建立長效機制,垃圾亂倒、建材亂堆、污水亂流、蚊蠅滋生、家畜亂跑的現象仍較為普遍,亟需通過強化各項政策措施,解決這些環境問題,建設美麗鄉村。
首先,要加強宣傳,提高環境意識。農村環境和衛生綜合整治工作是全民參與的行動,是一場告別陋習的攻堅戰役。要改變農民長期形成的不良習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持久的宣傳、教育、引導和管理。這場攻堅戰需要多方協作,但最重要的是群眾的支持和參與。農村居民應該梳理環保觀念,從平常小事入手,養成不隨意丟棄垃圾的良好習慣。營造農村整潔、舒適的人居環境。
其次,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布局?!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要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其規劃要充分結合當地實際和農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不僅要有可行性,而且要有操作性,同時還要有實用性。
資金問題是制約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瓶頸,地方政府應該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上級扶持政策,爭取農村環境保護與污染整治項目資金,落實好地方配套資金。另一方面要提高當地政府的財政投入,不斷增加新農村建設、環境治理資金傾斜比例,安排量化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以物代補等有效形式,確保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運轉。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事關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的提高,是關系幾億農民的民生工程,務必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成立相關領導機構,為這項工作順利推進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在此基礎上,區縣應將農村環境衛生工作列入年度目標考評的主要內容,明確目標、分解任務、細化指標,使這項工作有安排、有檢查、有考核,切實把農村環境衛生工作落到實處。
不過,正如很多專家一再強調的,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千篇一律,各地要結合地理區位、資源分布、產業發展、村民實際需要等情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營造田園風光與鄉土風情,努力打造美麗鄉村的品牌和特色,建成一批天藍、地綠、水凈,安居、樂業、增收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