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菲荑
平山王母祭典綿延兩千年
文/菲荑

河北平山縣有個王母村,“王母祭典”的習俗從漢武帝時起,迄今已綿延兩千多年而不衰。2013年,平山王母祭典入選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王母村,原名桑家街,隸屬平山縣平山鎮,位于平山縣城西北4公里,早期以桑姓為主,現在姓氏主要有桑、劉、郄、李、張等。村西仙臺山上坐落有政府批準的對外開放道教活動場所——王母閣。
據傳,在漢代以前,這里流傳有這樣的傳說:“王母娘娘本系該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賢,常逼其牧牛、紡織,后遇仙人,嫁配天庭,賜封王母。”(后世人們曾在王母村東南一片荒冢老墳前發現過一石碑刻有“王母,桑貢之女”字樣。)西漢時,漢武帝聽說王母成仙的故事后,曾“謁王母于此(王母村),飲以瓊漿,奏以霓裳,因此修建王母閣于其(王母村西的仙臺山)上,后人在閣下定居,以其取名王母”。明清兩代《平山縣志》對漢武帝拜謁王母并建王母閣一事均有記載。
據此,一般認為仙臺山王母閣下毗鄰的桑家街乃因王母閣取名王母村。之后,王母閣香火日漸興盛,遂在王母村一帶形成了王母祭典習俗。
漢武帝建閣后的兩千多年里,王母閣影響很大,歷代皇家都有參拜,縣邑內外參拜進香的人絡繹不絕,甚至全國各地都有人慕名前來。王母閣在唐、宋時歷經數次修繕。清康熙十一年,平山知縣湯聘也曾重修王母閣。據見過王母閣舊貌的老人講,王母閣高3層,房屋81間,設有“三皇”“龍王”“眼光”“文昌”“火神”“閻王”“十八伽藍殿”“鼓樓”“鐘樓”“戲樓”“道姑院”等建筑,總占地10畝之多,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歷史上,王母廟會期間,王母村的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縣邑內外的花會、武術、神駕、馬戲、雜技、書場、買賣、飯棚、茶棧、歌舞、各種法事、道場紛至沓來。閣前香煙繚繞,紙灰成山,善男信女磨肩擦背,潮水一般,其盛況秉筆難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防止日寇占領作為侵略據點,抗日政府和王母村民商議后,王母閣被拆除,祭典活動中斷。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村民們籌資重建王母閣,恢復了祭典活動,但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同期,王母閣(廟會)被政府定為對外開放宗教活動場所。如今的王母祭典民俗,每逢三月三和七月十八,附近數縣以及縣內的游客、香客、商販、僧侶便云集于此,多時可達數萬人,是方圓百里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動。
王母祭典活動蘊含了王母成仙的故事及其諸多與王母有關的民間傳說,如助陣黃帝戰蚩尤、周穆王瑤池會王母、漢武帝蒙羞留漢塘、王母施救李世民、王母智斗勝魯班、吃“地梨”王母除病等。王母廟會活動場所主殿內設王母娘娘、觀音菩薩銅像;東、西側殿設三皇姑、龍王、眼光、文昌、閻王等塑像,并設鐘樓、鼓樓等場所。每年農歷三月三和七月十八兩次祭典活動,佛道兩修,影響輻射全國。祭典活動期間,主辦方組織香客誦讀王母經和道德經等道家經典,弘揚道教文化,導人向善;縣邑內外的花會、武術、神駕、馬戲、雜技、書場、買賣、飯棚、茶棧、歌舞、各種法事、道場紛至沓來。平山王母祭典是方圓百里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動。
平山王母祭典民俗特色獨具。一是在供奉祭祀對象以天神王母娘娘為主,兼以供奉三皇姑、龍王、眼光、文昌、閻王及觀音菩薩等道佛兩教人物。二是在弘揚傳播的內容以傳播道教文化為主、兼以弘揚佛教文化,道佛兩修。三是蘊含的民間傳說奇幻豐富,內容涉及遠古、夏、商、周、兩漢、唐、宋、清以及近現代社會各個歷史階段。四是在活動時間全天候對外開放,每年農歷三月三和七月十八兩次儀式隆重的祭典活動。五是聲譽和影響深遠,與許多歷史人物有關聯,涉及平山、井陘、靈壽以及全國各地,是河北境內規模較大、影響較大的民俗文化活動。六是活動內容豐富和形式多樣,組織香客誦讀《王母經》和《道德經》等道家經典;縣邑內外的花會、武術、神駕、馬戲、雜技、書場、買賣、飯棚、茶棧、歌舞、戲曲、各種法事、道場紛紛前來趕會;善男信女們進香燒紙,祈福求平安。
王母祭典民俗中的民間傳說奇幻,價值豐富——涉及遠古、夏、商、周、兩漢、唐、宋、清以及近現代社會各個歷史階段,蘊含了重要的歷史價值;王母祭典場所內的銅像、塑像包含了一定的銅鑄技藝和泥塑技藝;香客誦讀的《道德經》蘊含了一定的辯證法知識;武術、雜技、馬戲、戲曲等各種民俗活動內容均蘊含著一定藝術和技藝;蘊含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民間傳說、民間文藝、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極富文化價值……這些,對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及帶動與之相關的產業發展具有很廣闊的前景。目前,投入巨資開發的王母主題文化園正在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