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環境保護系統緊緊圍繞“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積極推進生態改革,傾力服務經濟發展,切實改善環境民生,“六大行動計劃”扎實推進,圓滿完成年度各項任務目標。服務產業項目全面升級,積極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對產業項目實行重點服務,一批重大項目通過國家批復和驗收。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河流斷面達標率為65.6%,松花江流域斷面達標率為71.9%。松花江規劃項目累計開工率達76.7%,建成率達47.6%。省轄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省轄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89.7%,PM10年均濃度下降1.4%,超額完成年度削減任務。主要污染物減排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十二五”任務目標。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20.8萬輛、小鍋爐3190臺。群眾環境權益得到有力保障,開展專項行動,檢查企業1.86萬家次。
2015年,全省環境保護工作將深入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依法行政,努力打造活力環保、法治環保;集中力量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強化水、大氣、農村污染防治,全面打造清澈江河、蔚藍天空和綠色田園,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第一,抓機遇、謀改革,努力打造活力環保,積極穩妥推進生態環保體制改革。一是積極推進環評制度改革。將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防范作為環評審批的基本條件。組織承接環境保護部下放的權力和審批項目,制定我省的配套措施,實現對接到位。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探索推行“一口受理”、“限時辦理”、“規范辦理”、“透明辦理”和“網上辦理”。加強下放審批項目的指導,確保審批權“接得住、管的好、服務優”,樹立廉潔高效的行業形象。二是加快推進總量控制制度改革。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規范污染物排放行為。穩步推進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交易改革,出臺交易管理辦法,擴大排污權交易試點范圍。加快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市場化改革的治污機制。三是探索生態保護紅線和補償制度。完善生態功能紅線劃設體系,完成重點生態功能區、脆弱區和禁止開發區的生態功能紅線劃設。開展流域跨界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補償”的原則,對水生態環境惡化的市縣扣繳預算資金,作為水環境生態補償專項資金,推進流域內水污染治理。四是組織實施環境經濟政策。優先在重金屬行業、危險廢物產生企業,推動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啟動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將環境違法企業列入“黑名單”,并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成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機構,開展環境損害鑒定評估,逐步納入司法鑒定評估體系。
第二,謹守法、嚴監管,全面打造法治環保,切實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一是厘清權力清單,堅持依法行政。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全面梳理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9個方面的環境保護行政權力,列出權力清單,及時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二是鐵腕治理污染,堅持嚴格執法。繼續組織開展新《環境保護法》宣傳貫徹活動,重點培訓黨政領導干部、企業負責人和一線執法人員,用準用好法律利器。組織開展環境保護大檢查、環境執法綜合督查和“利劍斬污”專項行動,對違法排放污染物的企業,要嚴格依法予以處罰,對拒不改正違法行為的企業,依法啟動按日計罰、查封扣押和限產停產等手段。推動行政拘留、涉嫌環境犯罪案件的移送和辦理,實現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無縫對接。三是制約權力運行,堅持規范執法。嚴格約束環境執法行為,重點規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收費和行政檢查等執法行為,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以城市為環境監管單元,全面推行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網格區“定人員、定區域、定任務、定權責”,重在解決問題,改善居住環境,做到監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隱患,讓群眾確實感受到環境監管的新成果。四是主動公開信息,堅持陽光執法。依法主動公開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監管及其它重大環境信息。及時公開環境執法信息,推行移動執法,拓寬陽光執法手段,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督促和指導企業依法公開環境信息,接受社會監督。支持和鼓勵公眾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改進公眾參與方式,對環保審批提出意見、對排污單位開展評價、對違法行為進行監督。

第三,履職責、控污染,堅決打造清澈江河,積極保護和修復全省水生態環境。一是穩定松花江干流水質。以規劃項目實施為抓手,推進流域水質進一步改善,維持松花江干流在三類水質,19個考核斷面達標率力爭達到80%以上。二是大幅提升重點支流城市內河水質。推進阿什河、呼蘭河、安肇新河、訥謨爾河等河流綜合治理,重點解決斷面不達標問題,堅決消滅劣五類水體。公布省轄城市黑臭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建成區基本消滅黑臭水體。啟動“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管年”活動,組織開展專項督查,嚴厲打擊超標排放行為,追究當地政府責任。三是提高良好湖泊水質。加快興凱湖、山口湖、鏡泊湖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建設,湖泊生態環境恢復能力得到加強。四是全面保障飲用水水源水質。強化水源監測與執法聯動機制,依法清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筑和排污口,消除水源安全隱患,地級以上城市水源達到三類水質比例保持100%。開展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年度評估,地級以上城市主動公開水源水質信息。
第四,靠科技、治源頭,努力打造蔚藍天空,加快建設空氣清新的美麗城市。一是分類指導,科學防治。按照全省空氣質量狀況,以PM10削減任務為基礎,將全省城市劃分為“大幅提升、穩步改善、維持現狀”三個層次。以哈爾濱、七臺河、牡丹江等城市為重點,先期開展網格化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大幅提高空氣質量。二是點面共防,工程推進。控煤,加快城鎮熱網和熱源基礎設施建設及老舊管網改造,加快淘汰小鍋爐。治車,繼續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嚴格黃標車及老舊車輛管理。凈氣,基本完成油氣回收治理任務。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全部完成清潔生產審核。防塵,加大城市揚塵污染控制,加快建筑工地標準化建設,強化道路揚塵管理。繼續做好野外秸稈禁燒,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提標,加快推進火電、供熱、工業鍋爐、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污染治理設施提標改造進度,實現濃度達標、總量削減。三是部門聯動,共同履職。主動履行大氣污染防治牽頭部門職責,充分發揮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共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加快推進源解析,弄清細顆粒物來源占比,確定重點排放源。完善與氣象部門聯動機制,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提高重污染天氣下應急響應能力。
第五,抓創建、樹典型,加快打造綠色田園,建設清潔文明新農村。一是扎實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全面完成生態省建設“十二五”規劃各項指標,完成大興安嶺等3個市地、綏芬河等10個縣(市)、區生態創建工作。二是強力推進自然保護區監管。強化監管執法,將遙感監測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行業主管部門和保護區管理機構,對在核心區和緩沖區內開展的違法項目,立即予以關停,限期拆除,恢復原狀。三是持續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加快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環境質量。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減排工程建設,完成“十二五”農業源減排任務目標。四是加快推進土壤環境保護與治理。加強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監管能力建設,對未受污染的采取措施,優先予以保護。落實國家將出臺的《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有計劃地開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