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森皓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勝利。70年前,勝利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時,中華民族沸騰了。70年后,恢宏盛大的勝利日閱兵舉行時,世界感動了。勝利日的感動,是全民族對歷史的銘記,洗刷百年屈辱的中國人民從不敢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勝利日的感動,是全民族對世界的宣言,復興百年夢想的中國人民,永遠是捍衛人類和平的堅實力量;勝利日的感動,是全世界對中國的見證,風雨中前行無阻的中國人民,將乘風破浪鑄就光明未來。13億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如同地心引力一般將黨心民心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人以境轉,情以事易。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面臨的挑戰更加復雜多樣,克服這些困難需要全社會對于國家發展的信心,需要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鞏固這些信心不能僅僅依靠經濟的發展、國防力量的強大,更需要從民族內部生起的文化自信。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要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就必須激發13億人的文化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有密切的關系。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伴隨中國歷史發展而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千百年來為解決中國問題而留下的智慧結晶,落實“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勝利實現中國夢,需要堅定地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與西方不同,并適合中國的發展,與中華文化的傳統和無窮智慧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無論是制度還是理論都是在歷史沿襲中不斷形成和完善的。歷史積淀的文化傳統造就了我們的民族性格。因此,要真正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須樹立文化自信,只有擁有文化自信之后才能使中國的道路越走越寬,中國百姓越走越昂揚。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山東考察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文化繁榮為條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寶貴財富,更需要我們在運用傳統文化的智慧中不斷創新和發展。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必須打贏扶貧開發這場攻堅戰。眼下,重任在肩,時不我待,讓我們堅持文化自信,戮力同心,團結一致,為全面建成“小康”而努力,讓“中國夢”早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