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華
一次同學聚會,大家各自介紹家鄉的情況。提起家鄉,很多人都眉飛色舞,說家鄉有何歷史傳說,有何風景名勝。家鄉沒有歷史背景的同學,就說這些年家鄉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唯有同學小周,坐在一隅沉默不語。我與他來自同一縣城的兩個村,這些年,我老家變化巨大,襯里柏油馬路寬敞,小樓鱗次櫛比,山上草木蔥郁,每次從城里回到老家,都想多住幾日。而小周所在的那個村,因為十幾年前當地政府招商引資時,引進了一家化工廠,經過十余年化工廠的大肆排污,全村環境污染嚴重,山林銳減,莊稼絕收,多人被查出患有肝肺疾病,連村民的飲用水都要到外村去運。后來,化工廠被關掉,但土地又不可能短期恢復種植標準,大部分村民只能外出打工,小周這幾年就一直在城里的工地干活。看著別的同學都比自己混得好,家鄉也比他的家鄉建設得好,他的心里又怎能不失落到極點?一聲不吭也就不足為奇。 單位有一臨時工叫小賢,來這工作已經二年,積極肯干,不怕臟累,但與在職員工相比并未同工同酬,工資不多,獎金又少,可她依然干得有滋有味。與她閑聊,問她來自哪里,為何兩年春節放假都沒有回家。一聽我的問話,她剛剛還快樂的臉,瞬間變得愁眉不展。原來,小賢來自河南某地的一個交通封閉的小山村,村里住戶多居山腰上。那里也曾一度山清水秀,人口興旺。可因為多年前一條鐵路的修建,占用了通往山下的唯一一條與外界往來的小路,使得村民每次出山進城,都要走很長的山路到別村,然后坐長途客車才能到達目的地。每當提到家鄉,小賢都會覺得頭疼。
其實,每個人的家鄉都沒有那么不屑一顧、不值一提。家鄉永遠是一個出門在外、離家千里的游子日日夜夜最為牽掛的地方,那里有無法割舍的記憶,難以斬斷的親情,永遠都是落葉歸根的念想。古人尚且懷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自警自勵的精神,今人又怎能如此對自己的家鄉不屑一顧?多少人學業有成、事業有成后的第一愿望便是報放自己的家鄉,不辭辛勞也要與家鄉人一同把家鄉建設得更加富裕美好。
同學小周,后來到農科院請教了專家,掌握了一些特殊土質種植特殊植物的技術,這兩年一直在家鄉伙同幾個年輕人承包山林,搞特殊種植項目,發展態勢良好。小賢的家鄉,后來因為當地數百年流傳的一個神秘的傳說,而被更多外地人關注,有越來越多驢友慕名前去“探奇”。小賢也在半年前回到那里,搞起了特色旅游,做起了農家樂,據說收益還不錯。
是否,那些個仍處于對家鄉的貧瘠不屑一顧、不想一提的人,也該懷著一種“位卑未敢忘憂國”和“誓把家鄉建設好”的感恩與必勝的信念,來尊敬、宣傳和建設好自己的家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