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榮
(齊魯工業大學體育與文化產業學院 山東濟南 250353)
先秦兩漢時期道家思想和社會地位變化對導引術的影響①
夏秀榮
(齊魯工業大學體育與文化產業學院 山東濟南 250353)
道家思想開始并非養生學的理論,其在先秦兩漢時期隨著社會地位和思想價值的變化,逐漸由“國道、世道”轉變成了關注人身生命之“人道”。導引術是一項生命技術,從實踐中來,隸屬于中醫學,在其范式形成的先秦兩漢時期,道家思想和社會地位的變化對導引術有著技術和理論雙層次的影響。文章考探了先秦兩漢道家之道對導引術的影響,治世之道對理論之道和健身之道的影響。
先秦兩漢 道家 社會地位 導引術
中國古代各種哲學思想均不同程度地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有所影響。比較而言,道家思想的影響尤為重要。[1]而導引術隸屬于中醫學的范疇,且對醫學理論的建構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由此以道家社會地位的變化和道家思想為軸心,分析哲學思想對導引術的影響和促進。
“從春秋末年老子開創道家理論之先河,到魏晉時期郭象等人終結玄學,道家的發展先后經歷了4個階段,表現出4種形態,這就是春秋時期的老莊道家、戰國中后期到秦漢時期的黃老道家、東漢時期向玄學和道教演變中的道家以及魏晉時期的玄學新道家。”[2]該文只分析前兩種:老莊道家和黃老道家與導引術的關系。
春秋時期老莊道家的生命觀可以用“道法自然”來總結和體現。如《老子道德經》中有:“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3]說明這時還沒有長生久視的成仙思想,而是融于自然、效法自然、以自然為法則。《莊子》中:“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天者,是知之盛也。”[4]直接說明了知道天道運行之理,就能順應自然而治世之道。
老莊道家在養生中主張“靜以養生”的思想,如老子所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致虛極,守靜篤”[5]老子的“自然無為”思想可以說讓人產生了消極的一面和影響,而“順達自然”“靜以養生”則是積極的養生思想,提示養生應順應自然,效法自然,心態平和等等。同時老子還崇尚“貴生尚柔”,這為導引養生提供了“貴生”的動力和“尚柔”的方法。這與現代的說法:“肌肉的柔韌指數代表了你的年輕指數”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老子》第十章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6]正是老子發現了致柔嬰兒的生命力而總結的養生之道。莊子所說“無視無聽,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也體現了“靜”的真諦。莊子的修養方法在靜的基礎上還側重于調神。如莊子在《大宗師》篇惜仲尼及其弟子之口論述了“坐忘”之法:仲尼蹴然日:“何謂坐忘?”顏回日:“墮形體,助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謂坐忘。”[7]在靜坐的基礎上調神,大概是莊子修道的一種方式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靜功”。這對行氣的體驗乃是一種促進。然而當時導引術可能被莊子認為是一種“動功”,或者說是凡俗人所從事的運動,所以常出現不認同或反駁的話語,如《莊子·刻意》篇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8]由此可以說,老莊道家對導引術的拓寬了范圍和領域,在養性和養神方面起到了補充和促進的作用,但其宗旨仍是“道法自然”,以自然之道為著眼點和立足點。與導引術的關系可以說是大道與小道,大道與術的關系。
宋尹學派是以宋钘和尹文為代表的戰國道家學派的一支,可以說是老莊和黃老道家的過度和連接,其以“道”為主,也夾雜著儒、墨、名、法等學術思想。宋尹學派特別重視“虛”,如“虛無無形謂之道”[9]。主張以虛和靜的方式“修心”,且以本體化的為基礎,以此實現本體的自我存養,認為無“欲”無“知”方可“虛”,而“虛”方可得“道”。這在宋钘和尹文來講可能是一種最樸素的類比思維,如廖育群分析的:“只要想到其思維過程完全可以非常簡單,就像我們要將東西放入箱包櫥柜,其中總的有一定空間。”[10]然而后來,在后學的手中,逐漸變成了自私的,具有現代意義的“養生”。如《管子》中載:“故曰欲愛吾身,先知吾情。君親六合,以考內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養生。無遷無衍,命乃長久。……形性相葆,一以無二,是謂之道。”[11]因此經過了宋尹學派,“養生”變成了自私性的自我身體養生,這對導引術來講是一種本體回歸,也就是“道”在養生性命中的應用。這對生命技術的導引術形成了理論基礎,其“修心”的“虛”和“靜”是荀子形神觀的來源,性、命雙休的開始,同時也豐富了導引術的休習方法。其用以說明“虛”的無固定形態的生命現象時,用“精”和“氣”來表示和說明,這正精氣理論的形成以及在導引術中的應用起到了加速和連接的作用。
戰國中后期到秦漢的黃老道家的生命觀,在老莊道家的基礎上,兼采了儒、墨、法、名各家之所長,由“治世”轉而“治身”,體現出了社會性,主張作為社會人的治身治國之道。其思想有兩次融合和提升[12],而和生命技術關系較大的是《呂氏春秋》和《淮南子》對其的融合與提升。首先看《呂氏春秋》中載:
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13]
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味重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14]
俗主虧情,故每動為亡敗。耳不可瞻,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盡府種,筋骨沉滯,血脈雍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15]
有此可見在《呂氏春秋》中也體現出了去“欲”而求“長生”的價值觀。這種去嗜欲的養生觀在馬王堆帛書《經法》中可見:“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嗜欲無窮死”等等。在馬王堆的醫書和養生類書中也會有類似的養生治身之道,所以去嗜欲而求長生的理念對生命技術的導引術來講乃是一種理論上的指導與補充,這與《呂氏春秋》“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的運動養生思想相結合,正是導引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淮南子》哲學思想中有形神氣養生思想,且得到了認可,如司馬遷對形神的關系作了精辟的闡發《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日“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16]然而,其中心點是對神的養生,如《齊俗訓》篇里曾這樣說:“今夫王喬、赤誦子,吹嘔(呴)呼吸,吐故內(納)新,遺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今欲學其道,不得其養氣處神,而放(仿)其一吐一吸,時詘時伸,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17]這種養生思想對神仙方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淮南子?泰族》中有:“王喬赤松,去塵埃之間,離群慝之紛,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踩虛輕舉,乘云游霧,可謂養性矣。”[18]雖說其宣揚的神仙思想不可取,可正式這種思想促使了人們追求長生久視的行動,祈求羽化成仙想法及實驗,這對導引術的發展乃是一次大的促進。很多導引術式也來源于此,如:《卻谷食氣篇》中“首重足輕體胗”“則呴吹之,視利止”等等。而對導引術的發展方向則導向了輕身益力、長生久視的神仙方向。最后還有一點值得關注,那就是在《淮南萬畢術》中載:“欲發不脫,梳頭灑千遍。”[19]是一節健身保健功。內容很簡短,但是保健功具體操作的最早記錄,這也就說明此時人們的對生命的態度已經由治轉為防,由以病為中心轉為以健康為中心。
道家的宗旨乃為“道法自然”,而對導引術的影響還要受益于其社會地位的變化。正如廖育群總結的道家本旨與“養生”中解讀的“養生”概念之內涵的變化:“在內篇《養生主》中,所強調的乃是道家政治論的核心‘道法自然’;至外篇《達生》中,可謂是具體方法的陳說;而到了雜篇《讓王》,則實際上已經悄然變成了‘貴生保身’、淡泊名利的價值理念之說了。”[20]這正體現了道家的社會地位和思想價值體系的變化:(1)道家政治論中以“道”來管理民眾和社會秩序;(2)具體方法的應用;(3)至漢武帝時,社會地位逐步下降,退出政治舞臺,轉而求“貴生保身”、淡泊名利的價值理念。所以說道家逐步由政治到人生價值轉變,而這種轉變為導引術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同時也為導引術提升了理論依據。如《讓王》中有:“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21]正是說明要重“身”輕“利”,以身為重的價值理念。所以政治地位的下降使學習黃老的文人轉而學習方術,并與追求成仙的道士相結合,也直接迫使其順應自然、虛、靜等理論應用于“治身”的養生追求中。而“治身”包括形神氣等各個方面,所以對導引術乃是全方位的理論提升,同時也使導引術脫離了經驗總結的階段和過程,走向了理論指導實踐的階段。
道家隨著發展,由治世治國轉為治身,而轉變中的兼采眾長為其注入了活力,在古代科學技術和醫藥等領域都有很大的貢獻,如司馬遷就對其就有很高的評價和總結:“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22]其對導引術則融合了精氣神,探索了實際有效的方式方法,不僅理論上補充和完善,具體的術式也是在追求神仙的過程中不斷發掘。也正是這種神仙思潮的推動,使人體生命技術不斷豐盛,同時發展和補充了醫學理論和技術。
[1]廖育群.重構秦漢醫學圖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2:379.
[2]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9.
[3](魏)王弼注,(清)魏源注.老子道德經[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13.
[4]張采民,張石川注評.《莊子》注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68.
[5](魏)王弼注,(清)魏源注.老子道德經[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15.
[6](魏)王弼注,(清)魏源注.老子道德經[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5.
[7]張采民,張石川注評.《莊子》注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84.
[8]張采民,張石川注評.《莊子》注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174.
[9](春秋)管仲撰,吳文濤,張善良.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279.
[10]廖育群.重構秦漢醫學圖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2:389-390.
[11](春秋)管仲撰,吳文濤,張善良.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294.
[12]詳見程雅君.先秦兩漢道家哲學對中醫學生命觀的影響[J].道教研究,2008(4):31-36.
[13]王學典.呂氏春秋[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7.
[14]王學典.呂氏春秋[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7:3-4.
[15]王學典.呂氏春秋[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7:10.
[16]郝永娟.太史公自序[EB/OL].http://www.gushiwen.org/ GuShiWen_3b80c060c3.aspx.
[17](漢)劉安.淮南子譯注[M].陳廣忠,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512.
[18](漢)劉安.淮南子譯注[M].陳廣忠,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967.
[19]李志庸.中國氣功史[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80.
[20]廖育群.重構秦漢醫學圖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2:383.
[21]張采民,張石川注評.《莊子》注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341.
[22]郝永娟.太史公自序[EB/OL].http://www.gushiwen.org/ GuShiWen_3b80c060c3.aspx.
G812.9
:A
:2095-2813(2015)10(a)-023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8.239
夏秀榮(1980—),女,漢,山東鄒平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導引術的中醫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