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陽
(江蘇省蠶種所 214151)
目前蠶種生產中的蠶繭削口,仍然以手工削口為主,手工削繭的作業方式存在弊端:一是工作效率低,一般每分鐘可削蠶繭50~60 粒,少數快手可達70~80 粒。理論算每天8 小時不間斷工作可削繭24 000~28 000 粒;二是削繭期短,勞動力緊張,勞動強度大;三是現有職工年齡偏大每天要削成千上萬粒蠶繭,高強度重復勞動,容易削傷蠶蛹,也容易削傷手指。在削繭期間人力緊張,經常會出現蠶繭沒來得及削,蠶蛹已孵化,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所以蠶種生產上急需用高效實用的機械削繭機代替手工作業。目前市面上也出現了蠶繭削口的機械設備,但是由于不貼近生產,不夠經濟實用,生產上推廣成功率低,設備無法(也沒有)產業化推廣和應用。本文提供一種蠶種生產用削繭機的發明,供廣大蠶種生產者參考。
本發明涉及切削裝置,具體涉及一種蠶種生產用電動蠶繭削口機。
其特征在于殼體內設置有進料腔、落料腔、儲料腔,進料腔與落料腔之間設置有A 隔板(10),落料腔與儲料腔之間設置有B 隔板(11);進料腔內設置有刀座,通過其上設置的刀架與切刀連接,落料腔側壁上設置有切繭口及其繭進入通道;落料腔內設置有電源裝置、動力裝置,動力裝置穿過A 隔板與刀座連接;儲料腔底部設置有活動抽板(見圖1、圖2)。
所述動力裝置為電機,A 隔板與殼體上端面的中心位置均設置有通孔,通孔內設置有軸承座,電機輸出軸通過軸承座與機殼連接;所述電源裝置為AC電源接口或為電池盒或為AC 電源接口與電池盒的組合。本發明更進一步技術改進方案是:所述儲料腔底部設置有B 卡槽,B 卡槽內設置有活動抽板。

圖1

圖2
本發明如圖1 所示,殼體1 內設置有進料腔3、落料腔4、儲料腔5,進料腔3 與落料腔4 之間設置有A 隔板10,落料腔4 與儲料腔5 之間設置有B 隔板11,A 隔板10、B 隔板11 形狀與殼體1 橫截面相匹配,且平行設置;A 隔板10、B 隔板11 均對稱設置有四個落料孔15;進料腔3 內設置有刀座6,通過其上設置的刀架61 與切刀7 連接,落料腔4 側壁上設置有切繭口2 及其繭進入通道22,繭進入通道22為一“錐形”腔體,向內呈“收攏”狀,其形狀與蠶繭外形相匹配,且與殼體1 內進料腔3 相連通,繭進入通道22 入口端相對側壁上對稱設置有A 卡槽21,如圖2 所示A 卡槽21 內設置有調節板16,調節板16 上設置有多個不同孔徑的調節孔161,可以根據不同種類、區域的蠶種采用不同孔徑的調節孔;仍如圖1 所示,落料腔4 內設置有由電池盒9、AC 電源接口14 組成的電源裝置,由電機8 構成的動力裝置,電機8 輸出軸81 穿過A 隔板10 與刀座6 連接,A 隔板10 與殼體1 上端面的中心位置均設置有通孔,通孔內設置有軸承座13,電機輸出軸81 通過軸承座13 與機殼1 轉動連接;儲料腔5 底部設置有B卡槽17,B 卡槽17 內設置有活動抽板12。
結合圖1、圖2 簡述其工作過程:首先接通電源,電機8 帶動刀座6 和切刀7 轉動;然后將蠶繭一端頭伸進切繭口2 的繭進入通道22 中,由于繭進入通道22 為一“錐形”腔體,向內呈“收攏”狀,其形狀與蠶繭外形相匹配,切刀7 僅將蠶繭伸出繭進入通道22 的部分切除,同時可以根據不同種類、區域的蠶繭選擇不同孔徑的調節孔;最后被切刀7 切下的蠶繭皮沿進料腔3、落料腔4、儲料腔5 之間設置的落料孔15 落到儲料腔5 的活動抽板12 上,活動抽板12 上收集的蠶繭皮可定期清理。
一是提高了效率,本發明采用電機帶動刀片削口的作業方式,代替了手工削口的作業方式,減輕了勞動強度,是手工削繭速度的2-3 倍,提高了削繭速度;二是提高了安全性,本發明采用的切繭口為一“錐形”腔體,相內呈“收攏”狀,與蠶繭端頭形狀像匹配,降低了削傷蠶蛹,削傷手指等問題發生的概率,同時切繭口還設置有調節板,調節板上設置有不同孔徑的調節孔,可以根據不同種類、區域的蠶種采用不同孔徑的調節孔。
該發明還有局限性,一是仍需要手抓蠶繭操作,提高的工作效率有限,還需大幅度提高;二是雖然降低了削傷蛹和手指的概率,還不能完全避免,有待進一步改進;三是蠶種生產對削繭機的需求應當是自動化的削繭機,從蠶繭輸送、進料、削口、繭蛹分離等都為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