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華
【摘要】當前我們國家的教學模式并未從本質上改變,仍然是填鴨式占據主導地位。教學過程中教師占據核心地位,形成了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學中心。對話教學徹底改變了搬運和移植知識的教學模式,但是其本質在于開展教學創新,其目標是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對話式教學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關鍵詞】對話式語文教學法;有效性學習;課堂學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發散性思維,在日常教學活動和情感交流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從而得到相應的啟發,享受審美樂趣。”老師的任務就是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這一過程。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教學模式仍以填鴨式為主。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幾乎承擔了所有的角色,學生并沒有較好地參與其中,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就會逐漸的削弱,教學有效性大大降低。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到過:“學習——本質并非是將知識從教學者的意識里輸入到學生的意識里,二是教學工作者同學生兩者之間的關系的轉化。”老師要實現由傳授者、管理者到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轉換。學習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實踐。
對話式教學正是對獨白式教學的“革命”。
對話式教學是建立在處于平等地位的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間,在基本的教學活動中能夠實現思想的溝通、建議的變化,積極合作,自主探究,從而將知識教學同學生個性化發展緊密相連。對話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以文本為“話題”通過對話交流、碰撞而獲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教師與學生既是提問者,又是釋疑者;既是講授者,又是傾聽者;既是參與者,又是評價者。這樣的對話是真誠地展示自我,愉悅地接納別人,豐富自我的過程。通過兩者之間對話式的相互作用,通過這樣一種生命的互動、精神的快樂合作,讓每一位學生各展其才,各取所需,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發展的目的。
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學活動把對話簡單地保留在問答的過程中舉例來說,教學工作者對一篇課文提出過多的問題,也沒有過多地思考這些問題提出的重要性以及價值,同時也不關心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否同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相聯系,只是一味地開展問答教學模式,從而給課堂教學氛圍帶來了枯燥感和乏味感。常常會出現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學生沒有了解過或者是學習過的知識范疇,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生課堂的緊迫感。甚至在對話式教學開展過程中,學生會因為教學環境的束縛而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尤其是教師嚴肅、咄咄逼人的時候尤為明顯,這就使得對話式教學作用相對不明顯。
在“對話式”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形成對話,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首先要創設平等、自由、寬松的對話氛圍。
在“對話式”教學中,若是教師不放低自身的姿態,一味保持嚴肅、權威的姿態,那么學生在回答過程中偏離教師的既定標準答案就會受到否定。嚴重的情況下,教師會對其回答進行批評或者是指責,這就使得對話式教學模式難以正常開展。要想學生在教學課堂上積極交流,闡述自己的想法,就必須構建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學生的提問和意見,教學工作者應當尊重并且認真的對待。教師與學生只是先知與后知的關系。教師僅僅是課堂討論的倡導者,是對話式教學環境的建設者,同時也是對話式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才是對話式教學的聆聽者以及欣賞者,只是一個平等的對話者。
其次要設置恰當的話題,激發學生對話的興趣。
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學生的主動參與是一種自覺行動,如果沒有興趣,就談不上主動,參與更是一句空話。因而教師要努力設置恰當的話題,激發學生對話的興趣和欲望,充分調動其對話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對話。對話話題選擇質量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影響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必須要選擇合適的、有效的話題,若是話題過于膚淺,學生則會忽視,若是話題過于深奧,學生的積極性會受影響,因此必須慎重的選擇。教學工作者在開展“對話式”教學工作之前必須謹慎的考慮,尤其是話題的選用、對話式教學引導、學生的反應、對話式教學的實際效果等等。教學工作者若是較好地掌握這些方面的情況,并且能夠隨機應變,那么“對話式”教學模式的效果才會更佳的明顯。話題的設置要有開放性啟發性,要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適應學生的發展特色,符合學生的認知范疇,緊密地貼合學生的生活情況和閱歷,這樣才能夠保證在對話式教學中學生占據主動權。“對話式”教學開展的主要話題選擇方面,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這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保證教學正常開展。
再次,在對話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發揮其引導效用。
“對話式”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是削弱了,不是更輕松了,更不是一個旁觀者。“對話式”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對“對話”的準備要更充分。教師鉆研教材、備課的內涵已擴大,要指導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教學生閱讀方法與學習方法,例如有計劃地穿插有關的背景知識和閱讀材料。“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教師要去感受文本,要去解讀文本,對文本產生自己的理解、震撼甚至批評。教師要根據學生理解能力和水平進行效果預測,保證文本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對話式教學的正常開展。教師也要適當地參與其中,對學生的理解和認識進行科學、正面的評說,從而感染學生,提高對話式教學的質量。教師還是保證“對話”井然有序進行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沒有教師真誠的投入,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教學對話。
(編輯:劉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