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遼寧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了《遼寧省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遼寧省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正式進入有法可依階段。
《條例》的出臺是加強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法制保障的現實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社會保險法》、《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的配套法規、規章和政策,加快完善基本勞動標準、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企業工資、勞動保障監察、企業民主管理、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等方面的制度,逐步健全勞動保障法律法規體系。”
當前,我省正處在全面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關鍵時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面對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新形勢,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并建立協商民主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平衡勞資雙方利益、協調勞動關系的重要機制。有利于化解矛盾沖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對于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激發廣大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凝聚起全面振興的巨大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條例》的出臺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提供了職工和企業之間平等對話的平臺。《條例》是依法規范和推進工資集體協商的依據,也是勞資雙方就工資問題平等協商的平臺,有利于擴大企業職工有序參與、更好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利,增強企業和職工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尋求彼此接受的利益平衡點。明確了政府是推行工資集體協商的責任主體。《條例》在主體定位和責任上,不但明確了勞動關系三方四部門的職責,而且突出了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建立工資集體協商激勵機制,促進工資集體協商依法有序進行,明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負責對工資集體協商和工資專項集體合同的訂立、履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協調處理解決工資集體協商中的爭議。約束了全域企業無差別的開展工資集體協商。
工資集體協商不是可開展和不開展,而是都要開展,無一例外。本省行政區域內各類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適用本條例;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經濟組織和區域的工資集體協商,參照本條例執行,同時法律責任中明確了不同規模企業違法的情形,以及處罰的金額,在罰則上更具操作性。突出了法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破解了企業集體協商工作長期面臨的若干難題。通過組織工資專項集體合同履約情況的檢查評估,解決企業“不履約”問題;通過“信用監管”,解決企業“不愿談”問題;通過協商結果在10日內召開職工大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解決職工“不認可”的問題;在工資集體協商程序中規定了一定時間范圍內經多次協商無法達成一致時,人社部門應當及時組織同級地方總工會和企業代表組織共同協調處理,杜絕了“談而不成”或“不簽協議”的難題;通過協商代表競選、聘請指導員做協商顧問,解決雙方 “不會談”的問題;針對小微企業分散、人數少、單個無法協商實際情況,明確了可以開展行業協商的辦法。
(詳見本刊2015年9月B現場面對——集體協商上升法律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