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這三句話雖然在文獻典籍中各有出處,內涵各不相同,卻含有同一個精神實質,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充分發動群眾和集體的智慧力量”。那么,中國古人是如何“發動群眾和集體的智慧力量”的?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這三句話,又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呢?
“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思想的歷史源流
《詩經·大雅·板》中有“先民有言,詢于芻蕘”的句子,意為:“古代的圣賢們說過,要肯于向割草打柴的人請教。”相傳《板》是西周大臣凡伯為勸諫周厲王而作的詩,可見我國的先民很早就知道廣泛聽取百姓意見的好處。“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思想由此發端。
戰國時期,道家學者慎到在《慎子》中進一步提到:“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然而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非之名,則得人與失人也。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慎到的意思是,國家的興衰成敗,要看君主能不能妥善使用國內的人才,如果能讓臣子各盡其才、各竭其力,就能使國家興盛。相應地,《荀子·成相》中有這樣的話:“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認為君主如果拒絕臣下的意見,下屬如果一味附和君主的想法,國家就要遇到災禍了。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思想家就已經知道,一個人的才智無論如何比不上群體的智慧,只有大家各抒己見、各顯其能,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西漢初期,劉邦在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后,曾經詢問群臣:“我為什么能勝過項羽呢?”大臣們認為劉邦能讓人才為自己盡心竭力是最主要的原因。劉邦卻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出謀劃策不如張良,穩定后方不如蕭何,打仗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人杰,但我能任用他們。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恰當地任用。這是項羽敗給我的主要原因。”在這段交談中,大臣們只看到了劉邦善于籠絡人才,劉邦則更深一層地看到了自己能夠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讓人才發揮恰當的作用。西漢晚期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揚雄針對劉邦戰勝項羽一事評論道:“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意思是漢(這里代指劉邦)能夠讓大家一起想盡各種策略,而這些策略又能徹底發揮眾人的能力。這句話正是“群策群力”一詞的最初來源。
到了三國時期,名相諸葛亮曾經在給幕僚的一份指令中說:“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官員的職責,就是把眾人的智慧集中起來,廣泛收集有價值的意見。諸葛亮這樣說,目的在于要求幕僚們多提意見、敢于直言,不要怕與長官的意志不符,要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諸葛亮生前,蜀漢政權呈現出欣欣向榮、安定團結的局面,與諸葛亮能夠“集思廣益”,虛心聽取正確意見的做法是有密切聯系的。此外,唐太宗也以善于聽取群臣意見,能使群臣各盡其用而聞名,著名的“貞觀之治”能夠實現,固然與唐太宗本身的才智出眾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魏徵等大臣盡心補益、直言規諫,唐太宗也樂于接受他們的意見。其實,縱觀中國歷史,凡是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大都具有能夠虛心聽取意見的長處和善于發動眾人出謀劃策的能力,而專斷跋扈、師心自用的人,則罕有能做出成績來的。
從另一方面看,中國古人也很重視維護群眾的利益,藉此獲得群眾的擁護,以求更好地調動群眾積極性。《論語》記載,子貢曾經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所謂的“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指廣泛地給人民恩惠,以至使大眾都獲得周濟,其實就是上文提到的“博施眾利”。對于得意門生的詢問,孔子非常認真地回答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這何止是“仁”呢?已經達到“圣”的境界了啊,連堯舜這樣的上古圣王都不敢說自己一定能做到呢。孔子是極為推崇堯舜的,他對“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高度評價,從另一個角度證明我國古代思想家對于造福百姓的重視。
在歷史上,有很多“博施眾利”而獲得百姓擁護,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智慧和力量的實例。最早的大概是周武王伐紂滅商之后,“發鹿臺之錢,散鉅橋之粟”,很快就獲得了苦于紂王暴政已久的人民的熱烈支持,為西周王朝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礎。除此以外,西漢時期,文帝、景帝兩代皇帝執政期間,朝廷經常減免農民的賦稅,然而,國家的總收入卻沒有減少。據《史記·平準書》記載,經過漢文帝、漢景帝的經營,京城國庫里的錢和糧食都堆積如山,使用不盡,甚至穿錢的繩子都爛掉了,庫存的糧食也有變質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兩位皇帝通過政策調整使百姓得到了實惠,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財富的增殖,這也是“博施眾利”的一個顯例。至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推動的土地改革運動對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就更是人人皆知了。
由此可見,“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思想,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也是中華文化血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人們用樸素的語言描述這種思想,總結出“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眾人拾柴火焰高”等俗語,流傳至今,可見其無論是深入人心的程度,還是在我國傳統思想中的地位,均不可小覷。
“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思想的內涵與價值
應該看到,“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思想,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現當代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那么,應該如何理解這種思想的內涵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
首先,“集思”是為了“廣益”,“群策”是為了“群力”,發動群眾和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推動國家、社會、集體的發展。有一句古話說:“一人計短,眾人計長。”但也有成語形容大家各執己見、爭論不休的樣子,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同樣是大家一起出主意,為什么有的能推動事業的進步,有的卻把本來很好的事情弄糟了呢?這是因為,具體的做法不同、宗旨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能夠促進事業發展的“集思廣益”,一定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性,能夠通過思想火花的碰撞,形成更清晰的認識和思路,并在討論后形成合力;而那些爭執得臉紅脖子粗,還得不出結論的意見,往往是大家各懷利益、各有想法,不懂得妥協,更不知道如何合作,以致在討論中反而加深了矛盾。所以說,想要做到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不能僅在形式上“虛心聽取大家的意見”,實際卻將這些意見置于腦后;更不能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各抒己見”。只有提前理清思路,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讓所有人切實參與、獻計獻策、共進共贏,才是真正的“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其次,博施眾利,也不等于吃大鍋飯,更不等于收買人心,而是通過合理的分配制度增進歸屬感、提升凝聚力,使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終極目的仍是促進事業的發展。“博施眾利”的思想涉及利益的分配,容易使人產生錯誤的理解。有些領導者花起錢來大手大腳,美其名曰“改善員工福利”;有些領導者在搞業績考核時只“獎”不“罰”,員工不管工作成績好壞,多少拿點兒獎金……這是“博施眾利”嗎?不,這樣只會影響大家的工作積極性,把工作越做越差。我們不妨設想,如果西漢初期的漢文帝、漢景帝不是削減賦稅,而是毫無原則地向全國百姓發放錢財,還會有歷史上的“文景之治”嗎?身處思想開明的當代社會,我們當然不必恥于言利,但利益的分配必須是合理、有制度依據的,這樣才能有效起到鼓舞人心、調動集體力量的
作用。
最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思想還具有民主色彩,它反映出的對百姓意見的重視,對集體能力的肯定,都體現了古代樸素的民主觀。“集思廣益”“博施眾利”與“群策群力”的相同點是什么?相同點是都強調了“群體(或集體)”這個概念。毛澤東同志說:“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任何強敵能夠戰勝,離開群眾則將一事無成。”這是對群體力量最恰當的評價。領導者只有與下屬同心同德、共同面對問題,并虛心聽取大家的意見,而不是高高在上,獨斷專行,才能充分調動下屬的智慧和力量,推動工作和事業的不斷進步。
總之,“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思想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執政理念。善于運用這種思想,對于推動國家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將起到不可忽視的正面作用。
“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思想的當代意義
《國際歌》的歌詞中,有這樣一段名言:“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這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最好體現。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里反復強調:工人階級的解放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說,社會主義事業是工人階級以及其他勞動人民的事業,要建設社會主義,除了群眾自己,沒有別人可以依靠。毛澤東同志深刻地把握住了這一點,在幾十年的革命實踐過程中,他逐步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卓越見解,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的一個無往而不利的“法寶”。從歷史上看,我們黨之所以能戰勝敵人,取得執政黨的地位,關鍵就在于我們黨善于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團結群眾,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明白了這一點,“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意義就顯而
易見了。
歷史告訴我們,在我國“一窮二白”的建設時期,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但我們依靠發動群眾和集體這個法寶,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最終比較順利地度過了難關,獲得了發展;而依靠發展獲得的紅利,我們又逐步實現著“博施眾利”的目標。可以說,我國的國家建設成果根本上是依靠群眾和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獲得的,這正是“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思想在當代的實際應用。
從另一個角度說,人類自從進入工業社會之后,分工合作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以往一個人可以制造的簡單生產工具,現在變成了需要成百上千人合力制造的精密機械設備;從前的發明創造往往是某個“天才”靈機一動產生出來的,現在卻要依靠無數相關實驗室在長期的研究、設計、實驗中找出方向。也就是說,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分工越來越細致,專業越來越深化,生產和科研已經由“單打獨斗”變成了系統工程。因此,如何依靠集體的智慧,激發眾人的工作熱情,集中群眾的力量辦好事、辦大事,必然是當代領導者面臨的重要
課題。
2013年6月18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同志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全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進行部署。他強調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使全黨同志牢記并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優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而努力奮斗。習近平同志把群眾路線放到“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的高度來看待,是從歷史事實中得出的結論,也是對當前社會主義建設需求作詳細分析的結果。因此,我們應當把如何處理與群眾的關系、如何發動集體的智慧放在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