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斌
【內容摘要】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知識傳播的速度也大幅度提升,為了提升信息傳播的效率。因此就需要通過讀圖來了解信息。通過讀圖就能夠實現對知識的優化。在進行高中歷史課堂改革的時候,就需要注重歷史圖片來課堂中的應用,歷史的學科特點要求在教學中需要用到較多圖片,這樣才能夠增強學生對知識點建構的參與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 歷史圖片 教學 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學
在當前課堂改革的大潮流下,對高中歷史課程進行改革已經成為了必然。歷史課堂中涉及的信息量比較多,但是知識點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的,在對歷史事件進行了解的基礎之上就是對歷史事件的意義進行了解,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為了增強信息傳播的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信息,就需要將歷史圖片應用到教學過程,這樣就可以將歷史知識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得復雜的教學內容直觀化和簡單化,通過圖片也能夠激起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共鳴,在進行歷史事件的意義分析的時候也能夠感同身受。下面我們就以人教版高中歷史中《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為例來說明歷史圖片是如何在課堂中進行應用的。
一、注重歷史圖片和主題之間的關系
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首先是需要對課堂的教學主題進行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之上來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夠選取合適的歷史圖片。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因材施教,展現出不同角度的歷史圖片。但是并不是說在選擇歷史圖片的時候需要每個知識點都要進行圖片展示,而是選擇那些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迪的圖片,這樣才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高中歷史中《古代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中《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對將本節課堂的教學主題設置為“讓學生對基本的中國古代書法和戲曲進行了解,能夠對書法和戲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主題的確定,教師在進行歷史圖片選擇的時候,就能夠有針對性地來進行教學。比如讓學生來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書法作品進行觀察,學生就會了解我國古代書法中所獨有的魅力。當前許多學生對戲曲并不是很感興趣,但是教師將《霸王別姬》的海報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的時候,學生就會被圖片中那種濃厚的中國氣氛所感染,對中國古代文化有重新的認識,也能夠主動來尋找相關方面的圖片資料來進行學習。
二、注重歷史圖片和課件之間的關系
目前許多教師在進行課堂講解的時候,都會通過PPT課件來進行講解,這樣就更方面圖片的展示,在對圖片展示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視頻、音頻來進行展示,這樣就提升課堂教學的豐富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注重歷史圖片和課件之間的聯系,通過圖片的真是能夠增強內容的表達效果。在制作課件的時候,教師可以聽取學生的意見,將學生的意見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就能夠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性。課件中的圖片還可以通過提示、對比等方式來進行呈現,通過啟迪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理解,在多媒體的輔助之下就能夠更好地開展教學。
比如在學習《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在制作有關“科學技術”這部分課件的時候,主要是對我國古代的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以及火藥這四大發明進行講解,教師為了展現出我國古代這些發明的優秀之處,在課件制作中就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將我國古代的發明的時間和國外發明的時間來進行對比,并且將發明的圖片進行對比,這樣學生就能夠通過對比的方式了解我國古代的發明是多么的有價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認同感。
三、注重歷史圖片和文字說明之間的關系
歷史教學中理論教學和圖片教學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在連接這兩種教學內容的時候,就需要運用到圖片的文字說明,圖片的文字說明是對圖片內容的準確描述,將圖片的時間、人物以及事件表現出來。教師在運用圖片文字說明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文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如果不能夠達到的這樣的要求的話,寧可不用,否則就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困擾。文字說明不僅是對歷史圖片的內容簡介,更是對教材內容的延伸,這樣就能夠拓展學生的思路。
比如在學習《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時候,教師為了讓學生對中國古代的陶瓷藝術有所了解,就將青花瓷、唐三彩、清朝瓷器等多種形式的陶瓷藝術品展現出來,每個時期的陶瓷藝術品的特點都有所不同,因此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就可以通過文字說明的形式來對藝術品進行展現,增強學生的理解。在對這些陶瓷藝術品的藝術特點進行了解的時候,還能夠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加深了解,這樣就有利于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同時教師需要對圖片的文字說明在課堂上進行補充說明,避免學生只是關注各種花花綠綠的圖片,而忽視了對圖片內容的解讀。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圖片的真正價值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 郭湖海. 新課改下歷史課堂教學現狀探析,《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6).
[2] 李杰.《歷史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及其教學對策》,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2006.
[3] 李吉敏. 如何選擇運用歷史教材中的圖畫,《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4).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