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芳
【內容摘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適合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各種不同科目的內容,通過各種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并且讓學生養成收集各種資料的能力,培養全方位的素質。
【關鍵詞】綜合性學習 初中語文 策略
在新課標中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概念,而事實上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所以在語文教學之中使用綜合性學習的方法再好不過了。教師可以采取各種策略促進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全方位提高素質。
一、融入各種科目,豐富課堂活動
要促進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師就必須在課堂上融入各種不同科目的內容,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眾所周知,文史哲在我國自古就是不可分的,所以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歷史、哲學等內容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學習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等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聯系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讓學生了解在中國近現代還有哪些值得紀念的人物,他們的事跡是什么,在中國近現代又曾經發生過哪些事件等。通過這樣的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還能夠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語文課除了可以和歷史、哲學等聯系起來,其實還可以和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的內容聯系起來,例如在學習了《夢溪筆談二則》中的“以蟲治蟲”后,教師也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對于生物學的愛好,讓他們嘗試自主學習,翻閱一些生物學的書籍,了解一下還有哪些生物,它們彼此之間是相生相克的。而在學習了《斜塔上的實驗》之后,教師可以聯系物理課的內容,讓學生說說看這篇課文反映的是物理中的哪一個原理。教師可以將簡單的理化實驗搬到語文的課堂上來,讓學生對其進行討論,并嘗試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能夠提高他們的語文寫作能力。
在語文課中融入了其他的科目之后,能夠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的同時對其他的學科也進行觸類旁通的學習,學習的效果會更加好。
二、展示活動成果,提升文化內涵
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小組活動成果展示的方法來展現自己綜合性學習成果,提升課堂的文化內涵,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是教師要注意的,那就是在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時候,還是要以語文課為主,可以融入其他科目的內容,但是其他科目必須是圍繞語文這個主題進行的。
在學習了《蘇州園林》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春游或秋游的時候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觀察到的景物用文字記錄下來,最后編成導游詞,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小導游”的活動,讓他們分別給大家進行導游介紹,看看最后是誰的導游詞寫得最好,最能夠寫出文化水平。也可以讓學生觀察旅游活動中是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或者是發現了什么不文明的事情,可以通過記敘文的方法將事情記錄下來,或者通過議論文的方法表達自己對不文明事件的觀點。教師要注意提升活動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學習了《奇妙的克隆》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參觀當地的科技館,學習各種高新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好處,但是教師要注意,不要讓活動簡單地變成一次純科技活動,而要突出其中的文化內涵。
通過舉行小組活動展示學習成果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投入到綜合性學習之中,能夠讓學生的課余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三、綜合學習資源,集中各種精華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如果要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綜合性學習的話,教師還要注意指導學生收集綜合各種學習資源,這樣才能夠讓學習變得更加如魚得水。
在學習了《古代寓言二則》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去搜集一些課文中的鄭人買履等成語相類似的成語故事,然后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將成語的內容用寓言的形式寫下來,自己創作成語寓言。在搜集和寫作的時候,學生一定會收集到各種資料,這些資料都會是學生將來語文寫作時候的好素材。又如在學習了《松鼠》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去搜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小動物的資料,整理成文檔或者表格的形式,在需要進行類似創作的時候,也可以及時找到相關素材。另外,教師除了要鼓勵學生搜集資料,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整理資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濃縮,整理出其中的核心部分,又或者是將文檔轉換成表格的形式,便于查找。比如在學習《松鼠》之后收集有關小動物的資料,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設計表格,總結出體型、毛色、飲食習慣、生活場所等不同的參數,然后再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將相關的內容提取出來,填寫進表格里,制作成一目了然、便于閱讀的表格,如果在填寫內容的時候發現有遺漏的參數,還可以隨時進行補充,讓自己的表格變得更加完整,更加豐富。
通過收集各種資料能夠讓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讓他們學會主動去關心一些自己平常不太容易觀察到的事物,提高綜合性學習的能力。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改中的重要內容,通過提高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能力,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讓他們從原本的一門心思學一門課,變成觸類旁通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果,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甸垛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