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槍
手機“巨人”何時能有自己的“芯”
文/老槍
一組來自武漢國際光電子博覽會上的數據鮮為人知:我國每年生產全球77%的手機,自主芯片卻不到3%,為了指甲大的芯片,每年進口付出的代價超過2000億美元,居各類進口之首。(2014年11月11日央視網)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芯片曾被形象地比喻為一個國家的“工業糧食”,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所有整機設備的“心臟”,在計算機、手機、網絡通信、電子類等幾大領域,幾乎起著生命攸關的作用。對于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竟然長期依賴進口,國人有何顏面理直氣壯地喊“獨立自主”?
在一個太空飛船、原子彈都能制造的泱泱大國,為什么就被個小小指甲大的芯片難倒?是不可為還是不作為?
誰為給別人做嫁衣而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測算過,芯片1元的產值可帶動相關電子信息產業10元的增長,帶來100元GDP的增長。我國一年制造11.8億部手機,3.5億臺計算機,1.3億臺彩電,產量都居世界第一。我國每年2000多億美元的芯片消耗量,帶動全球20多萬億的GDP,對世界貢獻不可謂不大。然而,中國巨大的貢獻并未給自己帶來太多利潤,絕大部分都被芯片專利費所掠,“世界制造大國”成了地地道道的國外廠商的打工仔,成天忙著給別人做嫁衣。
誰為研發投入不足別人的1%而汗顏。有投入才有產出,有高投入才有高產出。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都將芯片產業作為國家戰略產業來發展,大手筆投入從不含糊。2012年韓國三星投資額達142億美元,美國英特爾達125億美元,我國最大芯片企業中芯國際3年才拿到24億人民幣,平均一年才1億多美元,不足人家120分之一,是人家零頭的零頭。由于重視不夠,投入不到位,一些本來躊躇滿志的頂尖研發人才只好改換門庭另棲高枝。寧可把成千上萬億銀子花在吃喝玩樂公款消費上,也不肯花大錢投到科技的高端研發上,這樣的投資機制怎能叫人不揪心?
誰為研發與生產脫節而慚愧。本來我國的科技研發就有點小兒科,這僅有的研發還常常是瞎子點燈,白費蠟。有這樣一組數據,我國每年有數萬項科研成果,發表論文數量世界第一,可成果轉化率只有25%,而形成最終產品的又不到5%,95%是自娛自樂、體外循環,科技進步貢獻率不足三成。一些研究不是為出產品、轉化為生產力,而是為評職稱,為成名成家,為冒領下一季科研經費。某大學居然出現了把國外芯片打磨后貼上自己的“漢芯一號”標簽,騙取了國家科技獎的丑事。如此研發狀態,又怎能擺脫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都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都說高科技是核心競爭力,但高科技是喊不來、唱不來的。當今世界是綜合實力的競爭,更是高科技的競爭。芯片雖小,事關重大,長期受制于人,又何止僅仰人鼻息之苦,難道沒有任人盤剝勒索之痛,沒有網絡信息安全之憂?指甲大的芯片在告訴我們,任何掉以輕心,都可能付出意想不到的代價。“芯片”就是“心臟”,裝著別人的心臟,就會被人家“遙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