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昌森
“終身追責”是對付“三拍”良藥
文/李昌森
黨的四中全會關于依法治國的《決定》把“決策拍腦袋、執行拍胸脯、走人拍屁股”的“三拍”行為列入整治之列,并專門出臺了重大決策終身追究責任制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嚴重失誤或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行政首長等人員法律責任。
早已為人詬病的“三拍式”是官場一大頑疾。決策短視性和隨意性導致一些不切實際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草率上馬,有的建了拆、拆了建,有的成了半截子工程,有的成了傷民工程。廣州耗資8億建成的陳家祠廣場,僅用了4年時間就因地鐵建設而“推倒重來”;曾經榮耀一時、花2.5億建成的沈陽五里河體育場,才用9年就要爆破拆除;河南河口花2.7億建成的“文化長廊”,建成才3年又要花3億予以拆除。如此的來回折騰,既勞民傷財,又透支政府公信力。
之所以會出現“三拍式”決策現象,原因無非有二。一是急功近利的政績沖動。每一屆政府、每一任領導都想有所作為、有所表現、有所建樹,要想出政績,就去大拆大建。因為拆也GDP、建也GDP,拆拆建建,GDP就上去了,面子就好看了。個別領導錯將作風霸道、一個人說了算視為“敢決策、有魄力”的表現,于是“我的地盤我作主”,拍腦袋、拍胸脯就成了習慣。二是“追查到底”的監督缺失。盡管我國早已建立追責制度,“誰決策誰負責”,但在實際操作上,往往只對在位者予以追究,一旦離任或調離,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一般不再追責。如此這般,不受法律約束的決策,沒有任何風險和后顧之憂的“三拍”,就自然而然地流行開來。“三拍”拍對了,政績歸自己,拍錯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留下一堆爛攤子,自有別人來擦屁股。
人們并不一概反對“敢決策、有魄力”的領導,相對于三扁擔砍不出一點動靜的、成天彈棉花混日子的庸官,倒是更喜歡有魄力、敢擔當、有責任、干實事的領導。但是“敢決策、有魄力”,并非我行我素。“敢說敢為不越矩”,這個“矩”,就是憲法和法律。敢闖敢干敢創新,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那種不顧本地客觀實際和公民合法權益的大拆,那些不重視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瞎折騰,本身就已超越了法律尺度,
這樣的“魄力”越大,破壞性就越強。所以《決定》明文規定,以“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給“三拍”戴上緊箍咒。給“三拍”上套,并不是要束縛大干快上的手腳,而是一種保護,保護各級依法行政的積極性,同時也是一種提醒,提醒官員不要由著性子胡來。沒有法治,必有“三拍”,欲治“三拍”,唯有法治。只有把權力關進法律、制度的籠子里,“三拍”才沒有容身之處。有了法律法規,想當“甩手掌拒”、想“一拍屁股走人”也難。所以那些習慣于“三拍”的領導,應好好清醒清醒,靠“三拍”打天下已經行不通了。依法決策,依法行政,才是人間正道。
只要“終身追究”當真,“三拍”就沒多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