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時評
警惕“處長政治”成改革“中梗阻”
9月21日的《人民日報》發表《“處長政治”豈止壞規矩》,文章稱,一段時間以來,個別單位所謂的“處長政治”,專權霸道、壅塞政令,成了改革發展路上的絆腳石,令人深思。在現實中,有些處長手里攥著項目審批單,“處長不報告,司長不知道”“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為什么一些頂層早已確定的決策,總是卡在少數處長那里?為什么一個處長的工作作風,會讓人感慨去機關辦事,處長們最難打交道?在我看來,“處長”在這里更像是一個代名詞。很簡單的推理在于,無論是政令的上傳下達,還是地方具體投資環境的形成,又或者是辦事者對部門行政作風的感受,其實與行政鏈條上的每個人都有關。在某些不作為和行政負效應的形成中,“處長”和“科長”甚至是“廳長”們,其實并無明顯的區別。
說到底,所謂的“處長政治”,所謂少數處長們成為行政生活中的“中梗阻”,其實問題遠不在處長的行政級別上,而是因為日常行政中存在過多的彈性和人為決策的空間。不能說,過大的行政決策空間,就必然會產生腐敗,但一旦過大的權力與缺乏有效的約束并存,就必然會衍生出庸懶散、輕視與傲慢,對待辦事者的不良行政風氣。在某種程度上,它甚至還會衍生出消極怠工的傾向。
如何破除畸形的“處長政治”?應該還原這樣的治理邏輯:只有權力和權利實現某種動態平衡,官員的傲慢才不至于產生。正因如此,直面“處長政治”現象,最需做的是兩點:一個仍然是約束官員,加強對行政作風的規制,一旦行政人員刻意為難辦事者,就應當對其采取相應處理方式;另一個則在于,加速簡政放權,拿掉官員們手中過多的權力,令他們刁難辦事者的資本逐漸消失。唯有雙管齊下,“處長政治”的癥結才能得以破除。(摘編自9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作者:王 聃)
嚴格追究“關鍵少數”的環保責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將焦點聚焦在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凡是在生態環境領域負有職責、行使權力的黨政領導干部,出現規定追責情形的,都必須嚴格追究責任。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過去一些地方政府為政績,拉動GDP,招商引資來者不拒;部分領導干部特別是“做決策”的領導干部默許縱容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甚至為污染企業開綠燈。
生態環境惡化,會導致嚴重的經濟、社會危害甚至政治影響,然而現實中,一些領導干部毫無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缺乏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和擔當。因此,為避免生態環境損害行為發生,就必須重視預防、“關口”前移,注重從源頭上加強治理。只有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才能督促其在生態環境領域正確履職用權。以制度為軌道,讓權力在規范的軌道上運行,才能實現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規要追究的目標。(摘編自9月18日當代先鋒網,作者:胡文艷)
國企改革與人民群眾有何關系
9月13日,《中共中央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發布,彰顯了中央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高度重視和對人民群眾利益高度負責的決心和勇氣。
改革正是要沖著問題去。國企的現實問題確實不少。有的國企“機關化、衙門氣”特征明顯,嚴重拉低了生產經營的效率,拉遠了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有的國企領導貪污腐敗,藐視國家法律法規,傷害了人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國企改革如何改?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成功的關鍵。
情為民所系。本輪國企改革將在2020年在國有企業關鍵性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2020年這個時間點,與中央首次明確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實現的時間點完全一致。這表明,從頂層設計上,國有企業的改革和人民利益的提高目標一致,步調統一。國有企業的改革的出發點是為民所想,情系人民。
利為民所謀。國企改革的最大目的,是通過建立新的經營運行機制和各種資本有機組合,實現國企由單一體制向多元體制轉型,以激發活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創造出最大效益,吸引更多社會就業人員,讓全體國民共享改革成果。
權為民所用。國企改革無論經營機制如何轉化,都要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放在首位。同時走民主聽證程序,讓國企廣大員工全面參與決策,實現國企改革方案科學化,高標準高要求推進國企改革,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企的主人。
國有企業發展是為了人民,國有企業發展要依靠人民,國有企業發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摘編自9月14日人民網,作者:李海霞)
(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