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熊宗仁
黔南之戰與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略轉折
文丨熊宗仁
黔南之戰使四川、云南兩個抗戰基地得以繼續發揮功能,對于正面戰場可說是非常重要的轉捩點。
自1943年底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歐洲戰場德意法西斯的敗局已開始顯現,盟軍在太平洋上展開了局部進攻;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武裝力量開始了局部的戰略反攻。1944年初,美軍攻占馬紹爾群島,日軍在太平洋上的交通線有被切斷的危險。日本本土的防衛也受到中美空軍混合團的威脅。日軍為了打通縱貫中國南北大陸的交通線,摧毀中美空軍在華中、華南的基地,援助孤軍深入緬、泰、越地區的日軍,并保住必要時由中國大陸經朝鮮撤回本土的最后通道,日本中國派遣軍總部制訂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一號作戰大綱”。日軍先后調動了50萬兵力,于4月至11月間向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中國軍隊發動猛烈進攻。中國軍隊在長沙、衡陽等地對日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最終卻出現了抗戰以來的第二次潰敗。日軍長驅南下,于11月10日先后占領桂林、柳州,中國西南門戶洞開。11月27日,中國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未作有效抵抗,便將儲備于南丹的所有戰略物資焚毀后北撤至黔境。其時,已由川陜一帶調入貴州御敵的湯恩伯部,雖然名義上有8個軍,但實力不足12萬人,且其中有5個軍新近由湘、贛、粵潰敗下來,戰斗力很弱。他們駐守在貴陽至馬場坪一線,擺出一付與日軍決戰的架式,卻不抵近黔桂邊界御敵。
新近就任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野心勃勃企圖出擊四川,迫使中國政府妥脅。日軍輕裝部隊約六七千人,分左右兩路北犯。左翼沿已廢棄的黔桂鐵路北犯,11月30日占領獨山的上、下司,12月2日占領獨山縣城,然后續進至米郎坡一帶;右翼于11月28日進入黔境,陷荔波后北上,連下三合(今三都)、八寨(今丹寨),前鋒直逼都勻附近的姬家橋。日軍心理戰之廣播,宣稱左右兩翼會師馬場坪后,將攻貴陽,取遵義,直搗重慶。
此時的貴陽一片混亂。省政府已開始往畢節搬遷。何應欽擬定的黔南作戰總方針是:“確保黔邊,屏障陪都,相機擊破敵人。”12月4日在南明堂召開貴州軍政要員的會議,動員貴陽撤退,實行“焦土抗戰”。
日軍侵入黔境之時,中國軍隊在黔南進行了局部的抵抗,遲滯了日軍前進的速度。從廣西退入黔境的楊森所部,一度奪回丟失的黎明關。王鐵鱗率領的91師,在有線聯絡被日軍切斷的情況下,孤軍奮戰于獨山與南丹間的黑石關。營長桑拯宇在指揮戰斗時犧牲,不少中下級軍官負傷后仍堅守陣地,阻止敵人的進攻。許多山頭只剩下十余名守軍,日軍仍不能通過黑石關。重慶《新華日報》12月5日、6日對戰役作了連續報道:“2日午前,我軍于黑石關東北地區,將兩股來犯之敵,均予擊,并斃敵420余名,奪獲輕機槍14挺,步槍136支及其他軍用品一部。”“我軍于甲澇以北獨山以南之間,與敵戰斗,迄至4日晨,擊斃500余。”黑石關之戰雖于全局無補,但給入黔日軍以重創,挫折其北犯之士氣。
日軍進入黔南后,即遭到所過之處民眾的自發襲擊、截殺、擾亂和牽扯。三合縣以水族為主的人民武裝,從11月28日至12月8日,先后與日軍進行擾襲,阻擊大小戰斗數十起。規模較大的有石板寨戰斗、營上戰斗、楊柳關戰斗和低育戰斗。事后,在這些戰斗過的地方發現日軍尸體達89具之多。從善鄉的群眾還生擒后處死日軍3名,其中有下級軍官佳滕重好。群眾繳獲的戰利品有:機槍一挺、小炮一門、步槍117支、大騾馬3匹、日本山地矮馬13匹、防毒面具79套以及太陽旗、軍用地圖等。據有關人士回憶,僅在三合縣境被群眾武裝擊斃之敵,不下200人。獨山縣抗敵自衛團多次襲擊日軍,先后斃敵16名,繳獲了一批武器彈藥和物資。12月4日下午,日軍100多人進入獨山縣城東郊的袁家山洞搜查。洞中存放有修筑獨山機場剩余的炸藥、汽油等物。日軍行至洞中,炸藥突然被引爆,100多人全部喪命,停在洞外的日軍兩輛卡車亦被炸毀。
12月5日,黔南戰事起了戲劇性的急變,日軍用比前進時還快的速度,向南退卻。何應欽下達對敵反攻的命令得以執行。當日,孫元良部由都勻尾追日軍腳踵,占領八寨。次日,中國軍隊在日軍敗走后收復三合。獨山之敵從5日至7日開始后撤。8日,中國軍隊收復獨山,9日收復荔波。10日,入侵黔境的日軍全部退出貴州。
日軍在貴州的速進速退,是其覆滅前的回光反照。當時,日軍雖然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已無法挽救其在亞洲戰場的敗局。岡村寧次企圖“出擊四川”的計劃只能胎死腹中,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已由內線向外線出擊,開始了局部的勝利反攻;中美空軍在南中國海的制空權更加突顯;中國軍隊在緬北和滇西的反攻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強弩之末的日軍,如再孤軍深入,必遭中國軍民所圍殲。日軍從貴州的撤退,使其戰略上的弱點暴露得更充分,也使中國正面戰場的嚴重潰敗局勢得以緩和。
(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