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2007 年的鹽田國際停工事件是中國勞動關系發展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工人們首次提出了“提高工資、共享發展成果”的訴求。這種訴求不僅僅是維護工人已有的法定權益,更是要求與企業分享發展的成果。這種要求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因為當時工人的訴求還大多停留于落實法定權益方面,約90%以上的停工事件,是由于企業侵害工人法定權益而引發的,工人們還沒有太多的訴求要求分享企業利潤,企業能夠認真執行法律標準就不錯了。
然而才過了幾年時間,中國勞動關系的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以2010年南海本田停工事件為標志,鹽田事件中工人的訴求開始具有了普遍性。現在珠三角地區的眾多停工,都與工人要求提高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發展自身的權益有關,并都要求建立工會或者“重整工會”。這說明,經過市場經濟的浸淫和洗禮,勞動者的權利意識逐漸成熟,從表達權利訴求、維護自身權益到積極爭取自己權益的漸變中,他們對自身權利認識越來越清晰,態度越來越鮮明,行動也越來越堅決。
在深圳工會的領導下,鹽田國際很早就開始了企業工會代表性的改革,鼓勵工人民主選舉工會工作者,并以此為基礎進行集體協商,力圖實現工人工資的制度性增長,從而不斷穩定企業勞動關系。經過數年的建設,鹽田國際工會為中國工會的自身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探索經驗,這里既有成功積極的一面,也面臨著諸多體制機制的障礙;鹽田工會在不斷為工人帶來工資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工人不信任乃至再次罷工的尷尬;這里既有集體協商缺乏對雇主實質性的壓力手段的困惑,也有工人僅僅把工會當作漲工資工具的無奈。但無論如何,鹽田工會應當是中國最“前沿”的企業工會,因為它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遲早是全國所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