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魯民
爭功·貪功·讓功
文/陳魯民
世人皆有功利之心,建功立業(yè)一直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古人就把 “立德、立言、立功”作為人生的終極成功標志,為此,漢宣帝設麒麟閣,供奉11位功臣;漢光武帝設云臺閣,紀念云臺28將;唐太宗設凌煙閣,表彰24位功臣。功勞面前,有爭功、搶功、貪功、冒功的,足見世像百態(tài);也有讓功、辭功的,可見風節(jié)人心。
爭功。你覺得你功勞大,我覺得我功勞更大,你自認己功至偉,我認為首功非我莫屬。所以,苦戰(zhàn)奮斗時,大伙團結一致,力同心;到了論功行賞時,就會矛盾四起,紛爭不斷。劉邦平定天下后,群將領紛紛爭功,相持不下,不僅鬧得面紅耳赤,甚至還有人拔刀相向。幸虧劉邦心里有數(shù),評定蕭何、韓信、張良為三大功臣,提出功人、功狗之說,令眾將口服心服,平息了爭功風波。三國末期,卻鬧出了爭功悲劇。司馬昭遣鐘會、鄧艾兩員大將分路伐蜀。鐘會取了漢中;鄧艾偷渡陰平,取了成都。滅蜀后,鐘、鄧爭功,鬧得不亦樂乎,姜維從中用計離間,結果鐘、鄧兩敗俱傷,又相繼被殺。這就是著名的“二士爭功”。
貪功。把別人的功勞據(jù)為己有,人家辛辛苦苦地種樹澆水,他心安理得去摘果子;人家九死一生甘冒鋒鏑打天下,他腆著臉去領勛章,這就叫貪天之功為己有。平定東吳時,大將王沖鋒陷陣,捕獲吳王,功勞第一。可是皇帝的親家王渾卻出來搶功,他是當朝駙馬的親爹,又有一幫大臣拍他的馬屁,最后竟然成了一號功臣。不過,世人都知道真相,就連唐朝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一詩中也明明白白地說:“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貪功的人,過去有,現(xiàn)在有,將來也少不了。如今,大學里的一些博導,常恬不知恥地把研究生的學術成果裝進自己的口袋,在弟子的論文上強行署名,學生們多敢怒不敢言,因為能不能畢業(yè)還要看博導的臉色。還有一些科研部門的頭頭腦腦,把部下的科研成果當成自己的,不費吹灰之力就名利雙收,這就叫科研腐敗或曰學術腐敗。不過,貪功有時也會弄巧成拙。我認識一個博導,常在學生論文上署名,不書一字,盡得風流。有一次,他的學生論文涉嫌抄襲,他也跟著吃了掛落兒,雖然他后來一再辯稱自己沒寫一個字,但學術委員會不管這些,署了名就要負責任,結果他被撤銷博導資格,給予記過處分,便宜沒占成,卻吃了大虧。
讓功。或為大局出發(fā),或考慮團結因素,明明是自己立下的功勞,卻要讓給他人,這是很需要點胸懷和風格的。東漢名將馮異,曾幫助光武帝平定天下,出生入死,戰(zhàn)功卓著。但到論功行賞時,其他人擁到皇帝面前表功、爭功,他卻遠遠地站在一棵大樹下,后人尊稱他為“大樹將軍”。晚清名將胡林翼,主政湖北時,為避免同僚官文掣肘,常在給皇帝的戰(zhàn)報上把沒有尺寸之功的官文掛名,保證了軍政一把手的團結,也維持了湖北大局的穩(wěn)定。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為謀求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把大總統(tǒng)讓給袁世凱,其實也就是讓推翻帝制之功,惜乎老袁貪心不足,還要稱帝,最終成了竊國大盜。還有粟裕將軍,能征善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卻兩讓司令職務,一讓元帥軍銜,傳為歷史美談。他們都有功成不必在我的開闊胸懷,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豁達心態(tài),都是大寫的人。
平心而論,功名利祿,人人向往。爭功是人之常情,雖不高尚,但只要不過分,尚可理解。貪功乃小人之行,品格低下,心胸猥瑣,不僅被詬病至今,而且會遺臭歷史;讓功是君子所為,高風亮節(jié),胸襟博大,堪為楷模,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