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見
陳勝從揭竿稱王到失敗的悲劇
文/孔見
陳勝,字涉,他與吳廣一起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他原是“與人傭耕”的雇農,少懷大志,嘗對同耕者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后又大膽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質疑。秦二世元年,陳勝等被征發到漁陽(今北京懷柔)戍邊,至大澤鄉(今屬安徽宿縣),因天雨無法行走而誤期,按秦律失期當斬。在這種險惡的情勢下,陳勝聯絡吳廣等一些人制造“大楚興,陳勝王”的輿論,號召900“遷徙之徒”起來造反。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點明了秦朝的暴政是引發這次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
在陳勝、吳廣指揮之下,迅速占領大澤鄉、蘄縣縣城,繼而向西攻占、、苦、柘、譙諸縣。起義軍所到之處,廣大農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應者如云。這時起義軍已是“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很快占領陳城(今河南淮陽),陳勝被擁立為楚王,建立起農民政權。
陳勝領導的農民起義,發展雖然迅猛,但不到半年時間便被滅亡。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隨著農民軍的勝利發展,大批六國時期的舊貴族和儒生涌入農民起義隊伍,尋求他們自己的出路,并在實際上掌握了農民軍的領導權。正如《史記·儒林列傳》所說:“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這些投奔而來的舊貴族、士大夫,都先后受到陳勝的重用,像以上蔡人房邑之封君蔡賜為上柱國(即首輔),陳之賢人周文為將軍,孔子的七世孫孔鮒為博士,更有酷吏出身的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等等。這些人往往是利用農民起義的聲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被吸收參與決策大計的張耳、陳余,在騙得陳勝信任后,主動請兵出征,結果一過黃河便背叛農民軍,立武臣為王。這種情況,一再出現。二是陳勝迅速驕傲腐化,脫離農民群眾。《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了這樣一個情節:陳勝“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之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伙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伙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這個故事,很具典型性,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因陳勝的驕傲而失去了群眾,走上了一條眾叛親離、孤家寡人的道路。正是由于這種驕傲,使他同農民群眾一天天地疏遠,對一起起義共事的將領部屬不再信任,像起義軍重要將領吳廣、鄧說、葛嬰等都相繼被殺害。這種失掉人心、軍心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起義軍內部的瓦解,互相猜疑,各自為戰,失去了統馭能力。這樣,在秦朝章邯大軍的追殺下,一敗再敗。楚都陳城被占后,陳勝逃至下城父,被自己的馭手、叛徒莊賈殺害,以投秦邀功。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就這樣失敗了。
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人民大起義,它對于摧毀秦朝暴政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司馬遷所說:“天下之端,自涉發難”;隨后“諸侯發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但它的迅速失敗,確是反映了農民戰爭和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作為小生產的農民階級雖然處于受壓迫的最底層,苦難深重,富有反抗精神,但不可能真正認識受壓迫的原因,不可能產生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而它固有的農民階級的狹隘性、散漫性和自私性,也決定了它們不可能維持長期的團結性和戰斗性,因而農民戰爭的結局,要么走向失敗,要么起改朝換代的作用。但是,農民戰爭因領導人驕傲、腐化而走向失敗的這一內在的根本原因,卻具有普遍的警示意義。這不但對農民戰爭來說是這樣,而且對于新興的無產階級革命來說也同樣值得永遠警惕,永不重蹈歷史的覆轍;如果能保持這樣的歷史自覺,在人類歷史上也只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能夠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