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奎,曹 原
(1.中國礦業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2.河南大學 體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
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創新發展路徑及啟示研究
張松奎1,曹原2
(1.中國礦業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221116;2.河南大學 體育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摘要:江蘇省為順利實現體育強省建設目標,全面完成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任務,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積極探索公共體育服務發展路徑:全國首創公共體育服務省部合作共建模式、全國首家成立公共體育發展研究機構、大力推廣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運作方式、不斷制定和完善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大膽推行醫保卡購買健身服務制度等。由于強化政府職責,轉移政府職能,堅持惠民目標,發展體育產業,提供多元供給,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及體育社團組織建設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首位或前列。
關鍵詞: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省部合作共建;發展路徑
國務院于2013年7月下發了《關于印發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將全民健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2014年10月,國務院又正式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強化省級政府統籌推進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職責。這就要求我們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切實履行好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職能,作為新時期體育工作中重要的任務去落實。如何克服現階段我國居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與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積極探索公共體育服務創新發展模式,更好地為廣大民眾提供優質的公共體育服務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闡明了新時期江蘇省加強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意義,全面分析了全省公共體育服務創新發展模式,探討了公共體育服務建設取得的成就及給予我們的啟示,旨在為我國公共體育服務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思路和參考。
1江蘇省全面加強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意義
2015年是全面完成《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開局之年。當前,江蘇省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充分考慮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實際,加強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關系全省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是構建和諧新江蘇和全面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江蘇省為了深入貫徹實施《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加快構建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改革和創新“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群眾體育工作格局,必須積極拓展公共體育服務內涵,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的作用,努力探索江蘇省情和實情的多元化公共體育服務創新發展模式。
《江蘇體育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江蘇要在2015年建設成體育強省,公共體育服務水平明顯提升,體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更加協調發展的宏偉目標。”近年來,全省各地以建設體育強國和體育強省為契機,深入開展體育強市、強縣、強鎮的創建工作[1]。目前,江蘇省正在以實施國家體育總局和省政府合作共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為主要抓手,大力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為了順利實現全省各市、縣(市、區)在2-3年內全面完成省級示范區創建任務[2],全省上下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體育權益為出發點,以推動全民健身、提高健康水平為根本目標,強化各級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職責,創新公共體育服務方式,擴大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進一步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促進江蘇省體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確保完成江蘇體育發展“十二五”規劃任務,最終實現建設體育強省的戰略目標。
2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發展路徑分析
2.1全國首創公共體育服務省部合作共建模式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切實轉變體育發展方式,努力改善體育惠民工作,不斷提高公共體育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增強人民健康素質,國家體育總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于2013年12月達成了《國家體育總局 江蘇省人民政府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合作協議》。這是全國首個簽署的省部合作共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協議,這一嶄新模式的開啟標志著政府將以創新性的省部合作共建的方式協同推進公共體育服務內涵提升,因地制宜的服務模式探索滿足不同地區人民群眾的健身需要與健康需求[3]。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部署,以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體育權益為出發點,以政府為主導,加強公共體育服務職責,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有效擴大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通過開展省部合作,推進體育事業改革創新,加強城鄉統籌,突出軟件建設,推動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建成符合當地實際、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影響和帶動作用,為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探索經驗、提供示范,推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國家體育總局將加大對江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活動開展、組織構建的指導和扶持力度,幫助江蘇省制定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服務標準,開展績效評估,共同破解制約群眾體育發展的難題,協同探索、科學謀劃、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新路。江蘇省人民政府進一步加強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規劃設計、標準制定、政府投入、績效評估,加快構建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2.2全國首家成立公共體育發展研究院
在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體育工作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必須要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公共體育,讓體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前不久成立的江蘇省公共體育發展研究院以“深化公共體育發展研究、構建學術交流中心、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緊緊圍繞“江蘇省公共體育科研服務品牌”的建設目標,開展理論與應用研究,提供政策決策服務、公共體育高級管理人才培訓服務和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評估服務,著力打造成國內領先的公共體育發展領域的“政產學研”結合的示范基地。研究院除對公共體育產業領域的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之外,還將研究體育產業發展的重點問題,在江蘇省已有的體育產業基礎上,傾力打造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裝備制造、服務貿易、體育旅游、體育康復等為主的體育產業體系和市場。努力探索一條以體育產業為核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協調互動的路子和銳意創新的“三個模式”:即城市發展新模式、體育發展新模式和體育產業發展新模式。成立江蘇省公共體育發展研究院,對于加快推進國家體育總局和省政府共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提升江蘇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必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2.3積極推廣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運作方式
在現代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而購買服務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新型方式[4],當前我國在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5]。2013年底,江蘇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常州市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實施辦法》(試行),辦法明確了“買什么”讓百姓說了算、“怎么買”讓第三方說了算、“如何實施”讓承接主體說了算、“如何評價”讓效果說了算等主要問題。2014年,常州市共推出了22個公共體育服務項目向社會購買,除進行政府招標的4項外,其余18項賽事活動全部通過第三方評估的方式確定承接單位和購買價格,吸引社會資金總額超過了政府投入的99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實現了“政府滿意”、“社會滿意”、“百姓滿意”的“三滿意”目標。今年,常州市進一步加大了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力度,購買項目由去年的22項擴大到31項,資金預算達400萬元。
為不斷完善常州市武進區全民健身設施的公共服務功能,滿足廣大市民的健身需求,去年武進區體育局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購買全民健身設施公共服務項目。縣、區級體育局公共體育服務項目公開招標是江蘇省體育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進步,是武進區體育局做好惠民、便民、利民工程的新舉措,是政府轉變職能,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的創新模式,也是貫徹國家體育總局和江蘇省政府在武進區共同簽署“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合作協議精神的一個新試點,彰顯武進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先進示范性。
為進一步規范和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提升公共體育服務質量,去年7月省體育局和省財政廳聯合印發了《江蘇省本級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暫行辦法》。對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承接主體條件、購買內容、購買方式、支付金額進行了明確規定。其中,購買方式采取定向委托、有限競爭和公開招標等3種形式,特別強調納入政府采購項目金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應采取公開招標方式。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支付金額類型包括全額購買、成本購買,以及包括定額補助、以獎代補等其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
2.4不斷探索和完善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
為滿足群眾體育健身需要,提高體育設施使用效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全民健身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江蘇省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規劃的狀況,去年8月省體育局與省法制辦擬定了《江蘇省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辦法明確規定由政府投資興建并面向公眾開放的各類公益性體育設施以及省內公辦中小學校和省屬高校的體育場館、附屬設施向社會開放,并鼓勵社會力量所屬的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同時,為進一步提高江蘇省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水平、公共服務水平和使用效率,省體育局及相關部門聯合制定了《關于加強體育場館運營管理 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實施意見》,積極推進體育場館免費、低費向社會開放。
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是應民生需求而著力推進的民生工程。適時合理地開發學校體育場館,走社會化模式,將有利于緩解當前場地資源不足的矛盾[6]。早在2008年,江陰市就出臺了《關于擴大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經過近年來的推進,開放工作取得了扎實成效,有效緩解了廣大市民和青少年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與公共體育場地不足的矛盾,有力地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為進一步建立健全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的促進和管理長效機制,使具備開放條件的公辦學校體育設施全面向社會開放,江蘇江陰市政府去年4月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的實施意見》,更加合理的解決了開放工作推進過程中逐步顯現出的安全管理和運行成本等方面的實際問題,明確了相關責任,落實了經費保障。江蘇常州市體育局也積極配合教育部門,進一步完善開放管理和資金補助辦法,學校按照自愿原則,以時段和隔離兩種方式操作,對申報開放的學校在主流媒體上公示開放設施和開放時間,目前全市符合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率超過80%。今年五一節期間,全省90個體育場館群接待了105.1萬人次健身人群,其中,免費低收費接待人次為86.43萬,占總接待量的82.24%。
2.5大膽嘗試推行醫保卡購買健身服務制度
目前,我國慢性病死亡率達到80%,醫療費用占70%。如果把慢性病治療的精力和費用投入到刷醫保卡健身防病于未然,為慢性病防治喚醒沉睡的醫保卡儲蓄健康就顯得意義非凡。同時,醫保卡用于健身也為今后國家推進公共體育服務科學發展探索可行性路徑。
較早嘗試使用醫保卡購買健身服務的城市是江蘇蘇州市,自2006年4月開始至今,已辦理醫保陽光健身卡37 255人次,劃轉醫保健身費用4029.45萬元。為鼓勵參保職工更多地通過運動強身健體,蘇州市將個人醫保賬戶與光大陽光健身卡掛鉤,凡在市區統籌范圍內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醫保個人均可申領“陽光健身卡”。蘇州市社保中心借助體育健身這一平臺,以陽光健身卡為載體,積極宣傳從“有病治病”向“無病防病”的觀念轉變,倡導健身防病,節約醫療資源,提升健康水平理念,倡導百姓健康生活。近年來,江蘇常州市體育局也與人社部門合作,市、區兩級同步推進實施醫保卡購買健身服務,首批4家場館獲得定點資格,全年刷卡消費近6 000人次,消費總額近350萬元。蘇州、常州等地的嘗試正是在引導國民逐步養成運動鍛煉的習慣,從科學健身中受益,充分發揮科學健身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動國民科學健身和體育消費習慣的養成。
江蘇推行“醫保-陽光健身一卡通”服務具有一種引領作用,目的在于健身防病、健康儲蓄,這是對健身理念的一種里程碑式的改變。體育與醫學結合是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的關鍵所在,把醫保資金投入向全民健身方面進行引導,從根本上解決日益嚴重的慢性病問題,江蘇省在這一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面。
3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取得的成就
公共體育服務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覆蓋面廣,涵蓋內容多。為實現江蘇體育強省的總目標和加快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省政府和省體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3.1公共體育服務設施明顯改善
通過實施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縣級體育設施“新四個一工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健身步道等建設,初步形成了省、市、縣、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五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13個省轄市全部建成功能齊全的體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在全國率先實現“村村有體育場地”的目標。截至去年年底,全省90%的城市社區建成“10分鐘體育健身圈”,新建健身步道600公里,健身步道總長達1000公里,為經濟薄弱地區行政村新建健身路徑1203條。中央財政補助江蘇99個場館共2714萬元,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接待群眾健身超過1840萬人次,建成體育總局試點拆裝式游泳池20個。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全省人均擁有公共體育設施面積2.01平方米,位居全國前列,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7]。
3.2體育社團組織日益健全
目前,江蘇省、市、縣體育總會實現全覆蓋,全省現有縣級以上體育社團2096個,省級行業體協、單項協會和人群體協65個,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926個,鄉鎮體育社團4 000個,村級體育健身組織3萬多個,全民健身晨晚練點3.9萬個。基層體育社會組織呈現出加快發展的勢頭,蘇南鄉鎮街道覆蓋率達95%,蘇中、蘇北覆蓋率達80%以上,全省共登記團體會員15 000余個,個人會員170萬余人。與此同時,全省積極發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江蘇共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2.3萬名,其中國家級1 204名、一級9 258名,國家級和一級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3.3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
2014年江蘇省體育局共舉(承)辦91項次省級以上群眾性競賽活動。全省各地經常開展全民健身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等活動,調動了群眾參加健身活動的積極性。成功舉辦全省全民健身日、“沿江體育帶”全民健身大聯動等大型群體活動,各地舉辦了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基層體育聯賽,以及元旦健身長跑、社區運動會、趣味運動會等全民健身活動和競賽,形式豐富多彩,社會反響熱烈。各市、縣(市、區)運動會,鄉鎮(街道)運動會、業余體育聯賽等在江蘇已經形成制度。江蘇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在35%以上,國民體質合格率達92.1%,均位居全國前列。
3.4健身指導及宣傳水平大力提升
江蘇全面建成覆蓋全省的全民健身電子地圖,在全國率先實現縣(市、區)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全覆蓋,為基層群眾進行體質測定和健身指導30多萬人次,3.9萬個城鄉晨晚練健身點都配備了社會體育指導員。以貼近民生,貼近群眾為根本工作方法,全省體育系統結合重大群體賽事活動,充分利用各級各類電視、廣播、報紙、網站、短信等媒體,廣泛深入宣傳全民健身。
4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啟示
江蘇省緊緊抓住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進一步推動各級政府履行公共體育服務職責,努力創新公共體育服務方式,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水平,不斷滿足市民百姓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努力建設設施更普及、組織更健全、活動更豐富、服務更優質、群眾更滿意的公共體育服務。
4.1強化政府職責,主導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
現階段,我國社會公眾的基本體育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應堅持政府主導型模式,政府在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中要發揮強勢作用[8]。江蘇省政府高度重視推進示范區建設,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召開全省體育改革發展座談會和全省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根據省政府實施意見要求,省體育局等21個省級機關相關部門召開座談會,共同商討示范區建設職責任務分工,制定了《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辦法》和《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指標體系》,進一步明確了示范區建設的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推進方式。
4.2轉移政府職能,探索公共體育服務多元化途徑
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一方面推進體育社會組織向基層延伸覆蓋,另一方面扶持體育社團承接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職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積極培育和拓展各類體育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探索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運作模式,大力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及學校體育場館免費或低費向社會開放,進一步盤活了現有體育設施資源,提高了各類體育設施使用效率。在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背景下,江蘇各級政府加強科學規劃,強化公共服務,廣泛拓展公眾參與性,實現多元供給,以滿足社會公共性訴求[9]。
4.3堅持惠民目標,促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全省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體育設施服務網絡,加強與媒體合作,建立健全公共體育服務信息平臺,強化科學健身宣傳服務,積極開展國民體質測定與健身指導。同時,加快“智慧體育”建設步伐,完善全省各級各類全民健身數字地圖,探索利用計算機遠程為群眾提供個性化健身指導服務,集成各類體育信息資源,推動群眾體育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建設,開創高科技公共體育服務發展新模式。
4.4發展體育產業,豐實公共體育服務供給
江蘇體育改革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從2011年起在全國率先設立省級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對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將為公共體育服務提供多元化供給,拓寬公共體育服務領域。全省體育產業呈現速度加快、結構優化、主體壯大、多元投入、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早在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就批準了昆山、江陰、溧陽三市為蘇南(縣域)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打造了江蘇體育產業現代化新亮點。江蘇省體育產業一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13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已達626.11億元,同比增長18.46%,占全省GDP總量的1.06%。體育彩票銷售178.99億元,同比增長14.87%,占全國總量的10.14%,實現全國體彩銷量“九連冠”,極大地推動了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進程。2015年,江蘇省計劃再投入1億元體育產業引導資金,目的在于豐富體育產品市場供給和拉動大眾體育消費水平。
參考文獻:
[1]張玉超,馬金鳳.江蘇省建設體育強省的內涵及實施措施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28(5):364-368.
[2]江蘇省體育局.省體育局關于印發《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辦法(試行)》的通知[Z].蘇體群〔2014〕53號,2014-12-22.
[3]江蘇體育局,國家體育總局.江蘇省人民政府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合作協議[EB/OL].http://www.jssports.gov.cn/info/2014/1/10/info_79_56975.html.
[4]郭修金,戴健.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公共體育服務的實踐、問題與措施[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3):7-12.
[5]汪波.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國際經驗與我國推進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6):25-30.
[6]方東勝,陸亨伯,章昱涵,等.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慈溪模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7):114-117.
[7]江蘇體育局.陳剛局長在2015年全省體育局長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jssports.gov.cn/info/2015/1/15/info_2969_66038.html.
[8]曹可強,俞琳.國外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模式及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32(1):11-15.
[9]張小航.公共性的回歸:后新公共管理時代我國公共體育服務改革取向探討[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28(4):27-32.
[10]王穎,等.城鎮化進程中的公共體育場館區域發展研究——以濟南市為例[J].山東體育科技,2014,36(6):125-128.
Public sports servic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route and its inspir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ZHANG Song-kui1,CAO Yuan2
(1.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221116,Jiangsu,China; 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Henan,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realiz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ports strong province, complete the assignment of constructing public sports service demonstration sites and implement the state strategy of national fitness, Jiangsu province has explored the mode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Jiangsu is the first province to establish the provincial ministry of cooperation public sports service mode in China, and also the first to establish 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public sports construction.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s are actively promoted to purchase public sports services and continually develop and improve management practice on sports facilities opening to the public. Jiangsu province has boldly carried out the system of buying fitness service with Medicare Card. Due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ies, transfer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dhering to the target of benefitting to people, developing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providing multi supplies, the indicators of Jiangsu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nd sport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become the top of the whole nation.
Key words:Jiangsu province; public sports service; provincial ministry of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route
作者簡介:張松奎(1973-),男,山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收稿日期:2015-06-29
中圖分類號:G80-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15)06-0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