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世錦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在中國制造業+互聯網的過程中,需要工匠精神和執著精神。政府要按照創新的規律來推動創新。
“互聯網+制造業”現在很熱,是所謂的“風口”。“風口”是很好,但是哪天風停了,你還弄不弄了?如果奔著風口,奔著這么一個熱點來湊熱鬧的,我想大家最后一定會失望。等這個風過去以后,這個熱潮過去以后,能夠有點兒什么東西?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
“互聯網+制造業”或者“制造業+互聯網”之后,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我認為,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提高信息密度;二是減少和消除信息不對稱;三是線上信息和線下資源相互結合,最終是使資源優化配置的空間大大擴展。
所以,講“互聯網+”首先要有互聯網意識。我們做“互聯網+制造業”以后,它一定是改變了資源的配置,一定是提高了效率。只有做到了這一點,這件事情才有生命力,才能夠活得長。否則的話,風刮起來的時候,豬都會飛起來,但是風一過去就掉下來了。如果你真是提高了效率,沒風了,你照樣在天上。
然而,互聯網也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必須有兩種精神:一個是工匠精神,一個是執著精神。過去這么多年,中國制造業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和國際上制造業水平較高的國家相比還是有差距。我們從發達國家進口了不少高端裝備,為什么制造能力提高不上去?往往就跟別人差那么一點點,老是追趕不上去。最后你發現差在什么地方呢?即使有很好的裝備,但是人的水平沒上去。大量的工作其實還需要人在那兒進行操作、進行試驗、進行組合。
我認為,制造業轉型升級一要重視創新,二要做到精致,這就需要有工匠意識。這個工匠意識培養不容易,得鉚著勁兒,非常專心、心無旁騖地干很多年,還不一定能干成。但是你不干的話,一定不成。
這對我們的體制提出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有讓人愿意干的體制機制。而現在我們的國有企業,負責人任期過短、更換頻繁。再者,事情干成了以后,好像也和企業負責人沒有太大關系;干的過程中萬一出了錯——創新是有風險的,可能還得被追究責任。這一系列的問題不解決的話,你讓他在那兒用執著的精神,我覺得非常難。
而對于一些民營企業而言,則存在著預期不穩定的問題,有些后路已經放到國外去了,民營企業家們還在觀望,如果讓這些民營企業家再有能干五年甚至十年的事情,他們也是很難下這個決心。另外,這些企業還有一個能否經受住房地產、股市等泡沫經濟誘惑的問題。
此外,政府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應該干什么?我認為,政府要從以往的“重扶持”轉向“重環境”。過去政府推動一些新產業的發展,一般就是采取一些特殊政策,扶持某個行業,扶持某些企業。這種做法,當我們進入創新驅動或者“互聯網+”這種環境以后,我覺得可能需要認真地反思,有些是很難持續的。
因此,作為政府,盡可能不要去制定具體的技術路線,因為未來很難預測,過去這方面的教訓很多。另外,政府不應具體扶持某一個企業。現在行業的變化很快。比如說某一個技術,今天看起來還不錯,到明天可能就落伍了;這個企業今天看起來還不錯,明天可能就不是領先的企業。政府最重要的,還是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對于輿論所稱“要搞創新規劃”的做法,我認為值得發問,創新是可以規劃的嗎?能規劃的東西叫創新嗎?創新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我們能確定的是什么呢?是創造某種環境、某種條件。比如說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公平競爭、培育人力資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這些東西搞好以后,創新資源可以集中在某一個地區,將來在這個地區出一些創新的東西,概率是比較高的。我們只能是做到這一步。至于將來到底哪些企業、哪些產品能夠脫穎而出,哪些行業是具有前景、具有競爭力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競爭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講,政府關鍵是要培育這個環境。培育環境,其實要做的事還是相當多的,任務也是很重的。創新當然會遇到一些利益沖突,政府有責任正確地處理一些相關問題,化解一些矛盾,但必須明確地表態支持創新。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支持創新,創造環境上,同時放在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上,我覺得這是政府要做的。
總的來講,政府要按照創新的規律來推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