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15000)
小學體育課“交往合作教學”模式初探
陳虹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000)
摘 要:小學體育課交往合作教學模式是結合學習2011版《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精神、“交往教育”的理論和體育課堂的實踐,從交往教學模式建構的理論依據、交往教學模式建構的實現依據、交往合作教學模式的概念、交往合作教學模式的實施、小學體育課交往合作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小學體育課交往合作教學模式研究的展望等方面對小學體育課交往合作教學模式作出初步的探究,以期在今后的教學中打造更廣闊的教學平臺,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體育交往合作教學模式
2011版《小學體育課程標準》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我們教師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進一步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筆者結合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精神、“交往教育”的理論和體育課堂的實踐對體育課交往教學模式的實施作出初步的探究,以期在今后的教學中打造更廣闊的教學平臺,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為什么要上體育課,為什么要學體育,為什么要學某項教材,為什么要做某一練習,學習這些內容到底有什么用,對自己到底有什么好處?這些問題必須使學生明白。否則,學生的學習必然是被動的、盲目的。教和學就很難發揮其主動性,也很難生動活潑起來。例如:在市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上的一節野外探險主題課,教師的導入語:“同學們,這節課老師跟大家一起去野外探險,鍛煉我們的生活實踐能力和檢驗生存能力,在整個探索過程中要體現我們同學之間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發揮我們班的凝聚力。同時在探險路上,我們將會遇到很多困難,這就要靠大家共同去開動腦筋,共同去克服困難,好!下面我們就一起出發。”這種導入就是用這么幾句話就把本課的教學目標:通過野外探險,讓學生體驗生活,體驗困難,體驗合作,適應社會,同時也向學生提出本課的學習要求:要共同去開動腦筋,共同去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筆者認為,上述是引導定標值得借鑒的教學片段。
自主學習雖然在近年來的傳統體育教學中已經得到重視,但運用自主學習方式的時間是極有限的,一般只限于在教師統一布置下進行一些獨立完成練習的形式,缺少真正的主動性。因此在備課筆者根據學生特點、水平能力、知識基礎和場地、器械等條件,科學地選擇組織教學方法,把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如:筆者設計了一節障礙接力跑就是創設了抗日戰爭的地道戰、地雷戰,結合投彈的綜合性游戲,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靈活地采用了“讓距離跑”“追逐過障礙的跑”“不同圖形曲線跑”“往返跑”……這樣的自主練習學生十分感興趣,很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又如:在跳繩教學中,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動作的基礎上,激勵同學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每天回家自主練習),看誰跳得最多,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設“創造星”“智慧星”“進步星”,為學生創造多方面成功的機會,讓學生發現了新的自我,心理上感受到學習的成功與歡樂。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樂趣,增強了競爭意識,每人都有努力目標,形成良性循環,達到預期的效果。
2011版《小學體育課程標準》指出,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并根據在體育教育實施過程中的情況,提出相應的運用建議和它的實效性。如何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自身認識的過程、交流合作的過程,改變體育教學中的傳統教學,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已經成為體育教學與研究中的主方向。那么該怎樣指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呢?例如:筆者在二年級校內研究課的花樣跳繩教學中,采用自由組合方式組成2人小組、4人小組和4個大組的交往研討,特別留意學生學習中的交往過程,啟發引導學生互助、互學、互評。學生通過有效的合作,創設了單足前后跳、雙腳并腿跳、單雙腳交換跳、交叉繩并腿跳、閉眼跳、蹲著跳等新穎的跳繩方法。對學生的創新成果,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利用跳繩創設了《釣魚鉤》《貓抓尾巴》《2人3足》《搬運泥土》等游戲啟發學生,讓學生初步懂得在活動中運用自身的儀表、言談、微笑、眼神等增加與同伴的溝通,拉近彼此的距離,通過有效的小組合作教會學生會聽、會說、會看、會做。他們在課前、課中、課后體驗著成功的喜悅,感受著體育鍛煉帶給的快樂,從而提高了交往合作能力和學習的興趣。通過上述課例筆者深深體會到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成為學習者自覺的行為,它能大大地提高學習效果。
評價(“評”,即評定、評判之意,“價”,即價值),即評定價值或評判價值,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客體滿足主體需要及其程度作出判斷的過程。”對學生的評價可貫穿于課的始終,既可從學生對掌握體育知識、技能、技術等認知方面進行評價,也可從學生的態度、習慣、興趣、意志、品德及個性等方面進行評價。為了使學生能更加主動地進行體育學習,教師應重視激勵性教學評價的運用,要點如下:(1)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應側重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行為表現與進步情況。對學困生的微小進步,都應給予肯定。例如在教學分腿騰越山羊中,發現某學生在練習時從開始不敢跳到后來能騎到器械上,即使她沒有完成練習,也在全班同學面前給予了表揚。因為她從不敢跳到敢跳,做出了自己的意志努力,戰勝了心中的膽怯,這就是進步。(2)對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表揚,必須實事求是和恰如其分。如果為了“鼓勵”而無中生有或夸大其詞,學生不僅得不到鼓舞,反而會覺得老師是用假話來安慰自已,甚至還可能誤解為老師在挖苦自已。(3)表揚要適時和適量。過多的表揚將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4)表揚的內容、強度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體育基礎與個性特征而定。
“交往合作教學模式”應用的理論具有前沿性和時代性,又符合素質教育的精神,有著與傳統教學模式較大的區別。策略特點有:(1)主體參與策略;(2)過程參與策略;(3)交往組織策略。根據上
述體育課交往教學模式的內涵和實施要點,通過優化組合教學中的有關因素,現初步探索出體育課交往合作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圖(圖略)。交往合作教學模式顯示著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適應學校的群體環境中,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交際、學會自主、學會堅強、學會處世、學會發展。同時師生在適應的雙邊活動中,達到心育的協同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個性的和諧發展。我們著重結合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進行研究。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把學生們培養成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全發展的人。我們善于發現各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因勢利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充分利用每個學生的特長,發揮各個學生的優勢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某些成功體驗。不去刻意追求成績,給學生壓力,使之緊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練習,并享受體育活動給其身心帶來的快樂。
在2011版《小學體育課程標準》的理念下,把合作理念貫穿于整個體育教學中,有意識發展學生合作精神,擴大體育教學的功能。通過體育教學中角色扮演、互相幫助等活動,提高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溝通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塑造冷靜果斷、堅忍不拔、勇于探索、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從而使身心得以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包雪鳴.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展開、評價及受限[J].體育與科學,2008(3):93-96.
[2]鄭會娟,張婭.體育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21):527,549.
[3]張建中.探討體育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合作學習[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23-125.
[4]徐勤兒,陳金鳳.美國基于國家標準的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對比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7(5):15-17,39.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b)-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