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立新(廣東省惠州市第十五小學 廣東惠州 516001)
任務驅動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八大策略
鄒立新
(廣東省惠州市第十五小學廣東惠州516001)
摘 要: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案例分析,從體育課內容、校本課程、社區條件、運動處方、學生興趣、比賽內容、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養成八個方面提出引導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策略。
關鍵詞:任務驅動課外體育終身體育策略
2009年6月22日,出臺了《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實施意見》《惠州市提升中小學生體質的工作方案》,方案顯示從實施強師計劃、實施體育場地建設器材配備達標計劃、實施學校體育教學質量提升計劃、學校陽光體育活動計劃、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估計劃、實施“體教結合”推進計劃共六大計劃,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不容置疑,這些計劃的實施能夠滿足學生在校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的資源需要和時間保障。但是,學生要養成終身的體育意識和技能,還需要學生的鍛煉意識、技能基礎、方法、習慣等走出校門,走入社區,才能形成社區體育文化并促進社區體育鍛煉設施的完善。
那么,如何才能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區?并自覺地參與社區體育鍛煉,為社區體育文化的形成做出貢獻呢?下面談談以任務驅動學生參與社區體育鍛煉的8項策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規定小學一、二年級每周四節體育課,三至六年級每周三節體育課。在實踐中得知,這些體育課也僅僅能夠滿足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知識方法和發展基本的身體素質。要學生在現有課堂機制熟練掌握教材中的體育技能是有困難的。如果根據教材的進度和各階段的學習重點,適當布置一些課外鍛煉任務,就可以既達到鞏固練習又鍛煉身體,形成自主參加體育鍛煉意識的目的。例如:要發展學生的柔韌性,可布置學生利用睡覺前20 min練習橫叉、縱叉、仰臥推起成橋等。設置的任務是,第一天每組練習3次,每次在動作幅度的臨界點堅持5 s,組間休息1 min;第二天每組練習4次,每次堅持8 s,組間休息50 s,依此類推,按照組數和堅持時間逐步增加,間隔時間逐步減少的原則進行,直到練習次數、間隔時間、臨界點堅持時間三者到達一個合適的點為止,并且把每次的練習情況記錄在“惠州市第十五小學課外體育鍛煉記錄表”。
跳繩是我校的校本課程,每個年級的都有相應的跳繩內容、技術技能的要求。學生雖然在校每周有一節跳繩課并能掌握一定的跳繩技術,但是作為校本課程,對跳繩技術、方法等有更高的要求,這樣在課堂上的學習就不能滿足要求了。因此,根據各年級學習任務布置適量的課外練習,就能從鞏固提高技能,培養鍛煉意識和方法方面達到良好的效果。如:可以這樣安排一年級同學練習連續單搖跳。第一天,不失誤的20次連續單搖跳,失誤則重新開始,每次練習10組,15 min內完成,家長監督練習過程。第二天,增加至30次,第三天增加至40次,直到連續5組不出現失誤為止,并按要求把練習結果記錄下來。
在布置學習任務前,要對社區的體育設施情況進行調查,必要時要實地走訪,并把社區的體育設置情況繪制一張簡單的圖表記錄在案,以備教學參考,調查的內容包括體育設施集中的地點、名稱,體育設施周圍的安全狀況,運動人口的密度,現有設施進行何項運動,適合什么年齡的學生鍛煉等等,完成這些工作后就可以給學生安排課外體育鍛煉任務了。如:如果某學生居住的地方只有很小的院子或平地,就可以布置跳繩、毽球等練習;如果有籃球場就可以布置籃球投籃,中線運球上籃等環節技術練習。
對我校近幾年參加廣東省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按照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共三個級別進行分析整理,以柔韌性、靈活性、力量、速度、耐力五大身體基本素質的薄弱環節進行分類,分組管理,列表歸檔,布置練習處方。比如:體現一般耐力的400 m或50 m×8往返跑,在良好以下的學生就會安排每周3次的自然地形跑30 min;體現速度的跳繩項目低于良好的同學,則每周進行不少于3次課外練習20 s快速跳繩,每次5~10組。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某項運動產生了較持久的興趣,那是非常難得的。如果出現這種現象,老師在課堂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等方面都要有意識地對它進行培養,采取手段鞏固他的興趣,創造條件發展他的興趣,提供技術幫助他的興趣規范、持續發展。如:有某一同學只對籃球課有興趣,課后也自覺參與籃球活動,有機會就找老師談論有關籃球方面的話題。這就說明此同學對籃球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了,教師在布置課外體育活動的時候就要針對他的興趣進行。
比賽是學校開展群眾體育運動的重要途徑。根據不同水平設置相應的比賽主題和內容,是落實學生每天鍛煉1 h的重要手段,在制定比賽方案時,保證更大范圍的學生能夠參加到比賽中去是新課改革的重要精神之一。當學生報名參加比賽后,為了更好地提高比賽水平,可以利用這一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運動。如:參加跳繩比賽的學生除了在學校訓練外,還可根據進度把在校訓練與課外訓練統一起來。假設某一同學報名參加3分鐘的耐力跳,這是一個耐力和速度結合的項目,一般情況下要訓練三大內容。第一、按照單搖的技術動作訓練;第二、極點與深呼吸、控繩意識的訓練;第三、技術訓練。其中,技術訓練可采用30 s、1 min、2 min、3 min、4 min的若干次間歇訓練為主。根據這個訓練方案,可把第三點的技術訓練放在學校,第一點的一般耐力訓練安排在課外,具體到練習內容即可。這樣就能夠滿足在最短時間內,用不同的手段發展不同的能力的目標。
在南方,影響體育鍛煉的主要氣候條件有下雨、潮濕、大風、霧霾、烈日、揚塵等等,而氣候條件是制約體育愛好者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氣候會催生不同的體育愛好人群,不同的氣候條件也會影響體育鍛煉的效果。因此,在安排課外體育鍛煉任務時要充分考慮氣候條件因素。如:霧霾天氣就不能安排室外的快走、慢跑等室外練習內容,而應安排跳繩、橫叉、縱叉等室內可以完成的內容。又比如烈日的情況下,就不要安排室外的籃球練習等。
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但是,終身體育的意識培養不是在短期內可以達到的,也不是在學校上好體育課就能夠完成的,只有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課堂學習的技能,自覺地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才能達到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目標。那么,在實踐中如何做呢?首先,要根據學校及學生生活的社區情況,確定可以進一步發展為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如:足球、羽毛球、籃球、乒乓球、跳繩、游泳、網球、毽球、武術以及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項目和地域性運動項目。一般而言,其要符合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具有較深厚的社會文化背景,易于開展和推廣,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健身價值。其次,根據確定的項目制定終身體育培養計劃,此計劃是學校體育教學計劃的延伸,把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內容與課外鍛煉的要求相結合,以便學生在課堂中掌握的基本技能能夠在課外練習中得到鞏固,通過這個長期練習機制幫助學生慢慢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總之,課堂體育教學是學習基本技術,發展基本技能的主陣地,課外體育鍛煉是課堂體育學習延伸和發展,是目標,也是目的。在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中要十分重視課外體育的發展。但是,體育技能的提高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和持續的工程,只要把符合學生相應階段發展的體育運動項目,以一定任務的形式引導學生科學地參與,持續地參與,就能夠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發展相應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毛振明,李忠誠.論選擇體育教學內容的依據、原則與方法[J].中國學校體育,2010(3):15-18.
[2]朱越強.學校與社團合作,深化新課程改革——課程開發實驗成果“主題資源開發”的實踐與應用研究[J].北京: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465):185-18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進行一小時體育活動的規定》的通知[S].2011.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S].2007.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b)-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