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湮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公共管理系 廣西南寧 530007)
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利益協調路徑探析*——以程陽橋景區為例
李湮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公共管理系廣西南寧530007)
民族村寨旅游的迅速發展,村寨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村寨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在增多。文章以三江程陽橋景區為調研點,分析該景區主要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探索利益協調的路徑。
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利益相關者;利益協調;程陽橋景區
程陽橋景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縣林溪鎮,在桂湘黔交界處。程陽寨是侗族千戶大寨,有馬安寨、平寨、巖寨、平坦、東寨、程陽大寨、平埔、吉昌等八個自然村寨,面積12.55平方公里,截止2014年底,有居民2197戶共9701人。截止2014年5月底,景區旅游直接從業人數200多人,旅游間接從業人數1000多人,從事農家樂旅館的農戶25家,有床位450多張,景區年旅游接待人數20萬人次。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舉世聞名的程陽風雨橋,就坐落于程陽馬鞍寨南面。自1998年發展旅游業以來,程陽橋景區經營管理部門幾經更換。作為三江縣的主要景區之一,游客人數年年攀升,如果利益分配制度較好,會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是現實中村寨內外部主要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較多,為此必須探討利益協調的途徑,促進程陽橋景區旅游業的有序、和諧發展。
國內的許多學者對程陽橋景區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陳巧嵐(2010)回顧了程陽橋景區的發展歷程與主要的利益沖突,利益協調的途徑在于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對社區居民進行有效的培訓,喚醒文化自覺[2];張瑾(2011)指出程陽橋景區治理存在的問題包括缺乏對社區的尊重和理解、缺乏對企業的有效約束、共有利益分配制度不合理,對此提出了多中心治理模式[3];王娜(2013) 分析了程陽橋景區的主要利益沖突,解決的途徑包括各利益相關者要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加強政府調控力度,鼓勵社區參與旅游[4];孫向前(2014) 梳理了程陽景區的開發歷程、社區參與現狀與機制、利益分配現狀,并對社區參與模式進行比較,提出完善社區參與機制的完善途徑:政府有限主導、第三方介入、企業自治、合同規范制約、社區能力建設[5];李佳(2015) 研究了程陽橋景區居民對旅游扶貧的感知,居民能夠感知到旅游的正面和負面作用,提出要加大政府管理力度,平衡各方利益主體,鼓勵村民參與旅游,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6]。
2013年8月,筆者來到程陽橋景區進行調研。鑒于民族村寨旅游社區村民受教育程度和語言差異的影響,本次調研以訪談形式展開。筆者吸取前期在民族村寨調研的經驗,訪談對象更傾向于農村體制外精英(葉本乾,2004)[7]。農村體制外精英較少受制于體制約束,信息來源更廣,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表達意愿和表達能力都高于一般村民,以下簡稱農村精英。經過前期資料收集和筆者對部分農村精英的訪談,將重點調研范圍確定為參與旅游深度與廣度比較高的馬鞍寨、平寨、巖寨。平坦、東寨、吉昌和平埔距離主要景點較遠,很少涉及旅游;程陽大寨由于數次大火后基本上沒有傳統建筑故極少有游客光臨,故上述5寨沒有展開調研。訪談對象包括參與旅游的家庭旅館、餐飲及手工藝品銷售者、歌舞表演隊員;部分未參與旅游的村民。本次調研主要在村民比較集中的永濟橋、平寨鼓樓、巖寨鼓樓、合龍橋和家庭旅館展開,訪談對象約為40人。調研內容采用5級李克特量表形式,程度從“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太滿意、完全不滿意”,“非常了解、了解、一般、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見表1)。

表1 2013年8月程陽橋景區訪談內容及結果
為了了解村民對于景區經營管理模式的了解程度,進一步詢問了“您認為程陽橋景區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管理?”。為了了解村寨之間與村民內部的利益沖突問題,也詢問了兩個問題,“您了解村寨之間的矛盾嗎?”、“您了解村民之間的矛盾嗎?”
在“景區門票收入”一問中,絕大多數村民知道景區主要收入來源是門票收入,但是都不清楚具體數額。門票分紅是利益沖突最激烈的焦點,門票數額多少關系到分紅數額。最新的分紅標準是每人每年大寨8—10元,小寨20—40元,但是分紅總額是多少村民不知道。有村民說每次分紅不是景區管理公司直接發給村民,而是先轉給景區管委會,再由老人協會、黨員和村領導組成的小組分配。村民想知道門票收入總額及分紅總額,但是多年來這兩個關系村民切身利益的數據一直沒有透明化。當問到“村委會也不知道門票收入數額嗎?”答“那我們就不知道了,他們也說不知道。”或者“他們就算知道也不會說”。這說明村委會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或者是因沒有足夠的能力介入,或者是與公司在同一立場。與此相聯系的問題“您了解門票收入分配制度嗎?”,絕大多數都知道目前的分紅標準,但是不清楚分紅總額,分紅的調整標準。
“您對目前的收益分配制度滿意嗎?”參與旅游較深的或者雖不參與旅游但經濟狀況較好的部分村民對分紅標準不太在意,這部分村民更在意村寨的安全、衛生等旅游負面影響。參與程度淺又想依靠旅游致富的和部分不參與旅游的村民對分紅標準意見很大。
村民爭議較大的還有征地補償標準,2014年廣西旅發集團進入景區后征地25公頃,茶油地補償標準是2-3萬元/畝,青苗費是3000元/畝。較之以前的1萬元/畝已經提高了一倍多,但是村民認為太便宜,除了極少數村民接受補償標準外,其他村民對此標準不滿。
在“您對政府管理行為滿意嗎?”和“您對目前的景區管理模式滿意嗎?”兩個問題的調查中,體現出了農村精英與普通村民的差距。這一差距也體現在后續兩個問題上,“您了解其他類似景區的管理方法嗎?”,“您認為景區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管理?”農村精英與外界接觸較多,對臨近的幾個景區的管理現狀了解較多,對比之后對程陽橋景區的管理方式越不滿;相反,參與旅游程度越淺的村民對政府滿意程度較高,對利益分配制度雖不滿,但村民認為憑借自己的力量比較難改變,還是要依靠政府。
關于利益主體和利益沖突的訪談結果與國內前期研究成果高度吻合,利益沖突主要集中在村民與政府之間,村民與旅游企業之間,因此本文將主要利益相關者界定為三江縣政府、旅游企業和村民。
3.1村民與政府之間的利益沖突
自1998年三江縣政府正式介入旅游業以來,政府一直處于主導地位。2009年12月三江縣成立縣旅游局,開始管理三江縣景區;2007年三江縣政府與柳州市投資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程陽橋旅游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程陽橋公司)出讓景區經營權;2010年6月成立程陽橋景區管委會,2012年成立多耶城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景區管委會主任和旅游公司總經理由三江縣旅游局局長一人兼任;2014年引入廣西旅發集團共同開發管理程陽橋等景區。在程陽橋景區的發展歷程中,政府一直充當著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雙重角色,在與不同資本合作時,景區經營權是政府投資之一。
經營權是產權的四大內容之一,除了經營權,產權還包括所有權、收益權和處置權。這意味著,政府對景區的旅游資源要么擁有產權,要么從所有權主體那里已經取得了經營權并經所有權主體同意可以再次轉讓經營權,否則無權轉讓。對于民族村寨旅游社區而言,能夠作為旅游資源的無疑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創造和傳承的主體就是旅游資源產權的主體。民族文化創造和傳承主體是當地世代生活的居民,絕不是政府,所以,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產權的所有權主體只能是當地時代生活的少數民族,絕非政府。在調研中村民反映:“寨子是我們的,橋是我們的,木樓是我們的”這說明村民已經有產權意識了,但是不知道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不可否認,在景區發展的道路上,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基礎設施,保護傳統文化,宣傳和樹立景區形象,擴大景區影響,為景區帶來不斷增加的游客。沒有政府的強力推動,程陽橋景區的發展不會如此迅速。但這里需要區分的是,政府的這些投資行為是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管理者應盡之責還是謀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行為?如果是公共事務管理者行為,政府不能直接參與經營并從投資所得的利潤中獲得收益,但是可以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稅費中獲得回報;如果是企業行為,投資回報的途徑就來自于投資所獲得的利潤。從目前三江縣政府管理程陽橋的過程來看,政府投資行為兼具兩種類別的行為,實際上還是政企未分離。政企不分加上利潤的催化,在某些時候會讓政府更具有企業行為——以經濟利潤而非社會發展為目標。
2008年外來資本進入景區參與管理后,在利益分配方面和景區管理方面與村民多次發生利益沖突。村民提出應效仿龍勝梯田平安寨管理模式,成立村民自治組織,重新制定利益分配制度,以最大限度保證村民利益得到公平公正分配,但村民的要求沒有得到合理回應。
3.2與景區管理公司的利益沖突
在更換了數家旅游管理公司后,2014年廣西旅游發展集團(以下簡稱廣西旅發集團)正式進入景區,主要負責門票銷售、宣傳、旅游產品開發和推廣。目前村民可以得到的分紅標準平均大概為每人每年20元,相比起龍勝平安寨的分紅水平差距巨大。村民多次要求提高分紅水平,但是缺乏統一的領導,在強大的資本面前,村民沒有話語權。
2014年廣西旅發集團與三江縣政府合作,目標之一是把程陽橋景區打造“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具有較大影響力,集原生態民族文化體驗、旅游觀光、汽車營地、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知名景區。”(楊波,2014)[8]“從現在的國家AAAA級改造提升到國家AAAAA級景區,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25公頃,其中建設用地為19.9公頃。規劃總建筑面積4.36萬m2。”(黃勇椋,2014)[9]征地補償成了門票分紅之外的另一個沖突焦點。
村民與各個階段的旅游管理公司的利益沖突比較集中——門票收入分配與征地補償。這說明幾個問題:一是村民缺乏相應的機會和/或能力參與更高層次的旅游決策和管理,未能形成有效的參與和監督;二是公司存在不道德經營行為;三是政府管理不到位,未能公正、公平、透明處理利益問題。
3.3村寨之間、村民之間的利益沖突
調研中發現,所有村民都知道村寨之間、村民之間存在利益沖突,但是了解的程度有差異。馬鞍寨的村民對于分紅的意見最大,因為永濟橋在他們寨子,在官方宣傳資料上,永濟橋是最主要旅游吸引物,所以他們認為分紅時應該給馬鞍寨村民多分。而平寨和巖寨鼓樓也是游客較為集中的兩個景點,平寨和巖寨的村民也認為該多分紅。其余的寨子盡管參與旅游較少,但認為作為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同樣做出貢獻,不應該少分。而村民之間因為拉客、不參與旅游的村民也要承受旅游負面影響等因素,村民之間的關系也不如從前和睦融洽。
與公司的沖突相比,這兩個矛盾就成為次要矛盾。一位農村精英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做了一個比喻,“如果把程陽橋景區這個蛋糕做大了,分紅制度合理,大家分到的錢多了,日子好過了,誰還會緊盯著這點錢?就因為分得太少,又太窮,所以把這點分紅看得非常重要。”
在進入三江程陽橋景區調研前,筆者已經完成了西雙版納傣族園利益問題調研,前期和后期都參閱了大量相關文獻。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分析,發現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存在的利益主體、利益沖突是高度相似的,因此利益協調的途徑也有共通之處。
4.1建立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產權制度,賦予民族旅游社區居民應有的產權主體地位
產權是利益界限,是界定一財產(精神或物質)的權利主體應享有的權利,界定權利主體之間交易產權時的權利義務,好的利益制度一定是公正劃分利益界限并有助于維護利益界限的。村民與旅游管理公司之間利益沖突不斷,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村民沒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產權,缺少與外界利益相關者博弈的籌碼,因而參與決策和監督的權利被剝奪了。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能夠保障創造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村民的平等生存權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確立村民對于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產權的主體地位,并因此從中獲益。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建立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產權制度是穩定有序發展民族旅游的必由之路。
4.2建立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利益分配制度
在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利益分配制度有兩個層次:一是旅游企業獲取經營權階段,必須合理確定獲得經營權的對價,明確分紅內容與分紅比例。例如以門票為分紅基礎,必須明確門票的統計、分紅比例的調整標準等。二是村民內部的紅利再分配。這個分配制度關系到村民內部的穩定與團結,必須考慮不同村寨旅游資源差異。為了平衡因旅游資源差異帶來的分紅差異,村級自治機構要從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和旅游就業機會入手,調節游客的空間分布和支出分布,調節村民的參與旅游的途徑,最大限度平衡旅游收入差異。桂林龍勝平安寨的做法值得借鑒,這也是程陽橋景區部分村民提出的發展方向。
4.3建立村民培訓制度,不斷提高村民參與的能力和層次
制約村民參與機會和參與層次的不僅有產權問題,還有能力問題。能力包括對信息的敏感度,信息處理能力(搜集、整合、利用、傳播),其他資源整合利用能力,對外交往能力等。三江縣地處湘黔桂三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狀況近幾年才大幅改變,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盡管有村民外出打工,但是工作層次較低,這些因素制約了村民的參與能力。訪談中問到與外界交往的問題,如“您了解其他類似景區的管理方法嗎?”,絕大多數村民都知道龍勝平安寨經營管理模式,主要因為平安寨發展旅游較早,村子里有部分村民在那里打工,所以比較了解平安寨的經營管理狀況。但是普通村民對附近的丹州、石門沖等景區的經營管理模式不是很了解,這一問題再次顯示出農村精英與普通村民的能力差異。因此在賦權的基礎上提高村民各項能力,政府義不容辭。
4.4轉變政府職能
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強調指出,深化改革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在“加強社會管理”一項下,《意見》要求,“要加強社區建設,加快形成富有建設性的利益表達、保障和協調機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就一直在探索政府職能轉變的議題,通過簡政放權、機構改革等方式不斷促使政府從全能型轉變為有限型,從生產者的角色退出來,全心全意做好公共產品的提供者。政府職能的越位是個老問題,究其根本,無非是從行使職能權利中能否獲利造成的。所以,必須阻斷政府參與經營管理獲利的利益鏈條,使其回歸到政府本來的角色中去。
4.5發揮侗族傳統文化的協調和規范作用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約束與激勵方面兩個制度都在發揮作用。地區越偏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居民受教育程度越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越大。三江侗族地區至今還保留著款約和寨老。“我們從古代款約的運行實踐看出,三江傳統侗族社會事實是一個由契約編織起來的社會。款民們平時會自覺地遵守,糾紛發生時也會主動按照款約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蔣鳴湄,胡興東,2010)[10]“河尾聽款首,河頭聽鄉老”(鄧敏文,吳浩,1995)[11]。程陽橋景區管理公司與程陽八寨簽訂協議以及分紅時,寨老作為主體之一參與了經營管理活動。但是,鑒于社會發展、自身知識結構和對外交往范圍與能力的限制,寨老的作用更具有象征意義。由于分紅制度不合理,寨老的公信力有一定程度下降,而體制外農村精英的作用越來越凸顯。盡管如此,不能全盤否定款約、寨老的作用。在協調村民內部利益沖突時,非正式制度仍起著很大的作用。
[1]寧靜.三江侗族自治縣民族風情旅游開發概況 EB/OL.中國廣播網.http://news.cnr.cn/special/ gb/lz/201406/t20140611_515650200.shtml.(2014-06-11).
[2]陳巧嵐.參與式發展——程陽橋景區民族旅游的人類學透視[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0.
[3]孫向前.困境與路徑:民族村寨旅游社區參與的問題研究——以平安壯寨、程陽馬安侗寨、甘河瑤寨社區參與的比較研究為例[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4.
[4]張瑾.企業人類學視角下的民族旅游景區治理研究——以廣西三江縣程陽橋景區為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2011年年會論文集[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5]王娜.以農村社區為主體的民族旅游地利益相關者協調機制研究——以三江程陽侗族八寨景區為例[J].廣西農學報,2013(4).
[6]李佳.廣西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感知研究——以程陽八寨為例[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5(1).
[7]葉本乾.村莊精英:村莊權力結構中的中介地位[J].甘肅理論學刊,2004(11).
[8]黃勇椋.廣西旅發集團多項目啟動助推三江旅游業大發展[EB/OL].廣西新聞網http:// 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41227/newgx549e 8d0b-11891271.shtml.(2012-12-27).
[9]楊波.廣西旅發集團布局三江侗寨旅游重大項目建設全面啟動[EB/OL].新華網http://news. xinmin.cn/shehui/2014/12/27/26326871.html.(2014-12-27).
[10]蔣鳴湄,胡興東.古代侗款效力溯源——對古代三江侗族村寨社會糾紛解決機制的研究[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6).
[11]鄧敏文,吳浩.沒有國王的王國——侗款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熈鐫]
F590
A
1008-7656(2015)04-0033-06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立項項目(編號:201106LX832);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編號:KY2015YB354)
2015-10-19
李湮,女,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公共管理系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民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