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海葉
媒婆:千里姻緣把線牽
文/陳海葉
“能說會道,巧舌如簧,面帶黑痣,臉貼膏藥”。說起媒婆,人們的腦海中往往浮現出這樣一個經典的形象。她從歷史中走來,穿梭在大街小巷,撮合了一對又一對的姻緣……

媒婆形象
今年的“雙十一”光棍節,馬云和他的天貓淘寶又上演了一次網絡狂歡。這一天,你是在忙著搶單還是脫單呢?
不知何時開始,光棍節開始出現在我們身邊,成為單身男女表白、相親的重要日子。同時,各種相親網站、相親電視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吸引著無數單身男女,儼然成為了新時代的媒婆。本期,讓我們走近“媒婆”這個古老的職業,一探其歷史變遷中的百般模樣。
在我國古代,女子沒有戀愛自由,甚至連出門、交友也被嚴格限制。封建世俗下,未婚女子不能隨意出門踏春郊游,即使出門在外,也不能隨意對異性拋媚眼“搭訕”,更不能和男生“勾肩搭背”授受不親。當然,更不可能和異性同床共枕“坐而論道”。深鎖香閨之中的她們,只能看著銅鏡刺鴛鴦黯然傷春。到了婚配年紀,她們只能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讓媒人成為了婚姻的“中介人”,父母的“委托人”,在婚姻中舉重輕重。
早在氏族社會時期,其實就出現了媒人的影子。只是那時媒人的職能和今天的婚禮“見證人”差不多,重在見證婚姻,且沒有專門的稱謂。他們一般由氏族社會最高的行政長官巫覡擔任。巫覡在當時被認為是鬼神在人間的化身,擔此重任自然再合適不過。
而在周代,已經設置有管理男婚女嫁的職官,對社會適婚年齡單身的男女或“丁克”進行登記管理。
春秋齊國時,則出現了專門管理婚配嫁娶的官方機構——掌媒,并在各個城邦中廣泛設立,專門管理未婚男女嫁娶及寡婦等的婚姻登記情況,但其業務范圍和今天的民政部門相比就窄了很多。
到了三國時期,“媒官”制度日趨完善,竟普及到交趾、九真(今越南北部)等地區。與此同時,私媒也在民間走紅,媒人們一邊在良緣撮合中尋找成就感,一邊收取腳錢,樂此不疲。
魏晉后,從事媒人職業的男子越來越少,逐漸發展為婦女的專門職業。
而到了元代,媒人終于換稱“媒婆”,并且需持有國家頒發的營業執照才能從事說媒工作。至此,媒婆正式走上了歷史舞臺。
從“無媒不婚”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官方專門機構到大街小巷,媒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響下,風光無限,躍居古代三百六十行之列。
關于“媒婆”叫法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傳從前,渭河南北兩岸有兩個村子,雖然僅一河之隔,但由于河上沒橋,兩村人還是來往甚少。一日,北岸村一名叫張禾的小伙子賣雜貨途經南岸村,恰好碰上了年輕美貌的姑娘周彩鳳,一見鐘情。經一段世間的交往了解后,兩人更覺情投意合。后來,兩人被一位串親的婆婆從中說合成了親。締結連理后,二人生活幸福而甜蜜,為了感謝早已不在人世的婆婆,夫妻二人用白面團捏了婆婆的像敬奉起來。誰知過了幾日,兩人卻發現婆婆像已經發霉了。“霉人”的故事由此便在鄉間慢慢傳開來。
從此,人們就把為男女青年搭橋成婚的人稱做“霉人”,后來慢慢演變為“媒人”或“媒婆”。
媒婆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或許就是那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可以說,一對新婚夫婦,從相識相知想戀再到喜結良緣,很大程度全靠這張嘴從中撮合。
說媒時,她們常在臉上貼兩片膏藥,這和她們的職業有關。在那通訊靠吼,交通靠走的年代,沒有手機聯絡客戶,更沒有網絡查詢客源。想要打聽未婚男女的消息做早期市場調查,媒婆就必須經常到處走動,掌握周圍各家各戶的情況,在心里存一本明細賬。她們每日不停奔波,疲勞過度了又沒有飲料解渴,只好在臉上貼兩塊略帶刺激味兒的膏藥用以提神醒腦。這也成了媒婆標志性的特征。
因為媒婆的牽線,很多良緣喜結,這是媒婆受人尊敬的原因。比如《西廂記》《花為媒》中的媒婆形象,善解人意、熱心助人,讓人心生敬意。不過,也有極少數媒婆缺乏職業道德,為了錢財亂點鴛鴦,成為不幸婚姻的助推者。
不管人們眼中的媒婆是何形象,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在女子為男子的附屬這種簡單邏輯所統治的封建男權社會,媒婆能沖破世俗的藩籬,勇敢地為“逐利”而走家串戶,為封閉的社會婚姻結合做出自己積極的努力,這樣的勇氣值得稱頌。她們作為中國古代婦女職業的代表之一,我們沒有理由輕看。
滄海桑田,歲月變遷。隨著封建王朝的消亡,從民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等思想觀念逐漸普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不再為青年男女所接受,媒婆也開始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當然,直到今天,媒婆這一職業也沒有消失,而是以全新的姿態活躍在婚嫁男女的身邊。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人們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競爭日趨激烈,年輕人壓力大、沒有足夠的時間談情說愛,“大齡青年”“搞對象”甚至一度成為當時的流行熱詞,連中共中央書記處都專門召開會議討論30歲以上未婚青年問題。部分青年尚能通過父母、親戚、朋友以及同事來尋找生活伴侶,但更多的人怎么辦?
于是,1982年,我國第一家婚介所——廣州市青年婚姻介紹所在廣州成立,宣告“媒婆”在當代重獲新生,媒婆單槍匹馬闖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火熱的相親party就是新時代的媒婆
和古代媒婆相比,婚介所借助各種現代化的手段和團隊運作,實現了婚姻介紹的組織化,通過設立人員資料自由查閱、按對舉薦戀愛對象、組織交友晚會及郊游等方式為未婚男女牽線搭橋,大大優化了媒婆在收尋匹配、傳遞信息等方面的效率問題。當然,最大的不同在于,婚介所僅僅是聯系男女雙方的紅線,是其自由戀愛的助手,婚姻的決定權始終掌握在婚姻當事人的手里。
在隨后的10多年里,婚介所發展迅速,一度成為當代重要的婚介形式。到今天,在中國注冊的婚姻介紹機構已超過2萬家。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婚介所也順應時代所需,在組織形式和內容上不斷進行創新,借助網絡開展婚介活動。同時,網絡也給他們帶來了更多更強的競爭對手——世紀佳緣、百合網等一大批相親交友網站不斷涌現,給宅男宅女們提供了更便捷的婚戀交友平臺;《非誠勿擾》《咱們約會吧》等電視相親節目收視火爆,引得無數青年男女爭相上鏡……他們將傳統婚介和新媒介結合起來,更容易受到青年男女的青睞和追捧。
婚介行業的繁榮也導致了一些黑心媒介的出現。他們為了獲取利益,除了刊登虛假廣告外,還找來各種婚托,欺騙征婚或應征婚人。不僅使征婚人感情受到傷害,還使其蒙受經濟損失,其手段比古代的不良媒人更惡劣和更具有社會危害性。
當然,我們也相信,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尤其是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優化升級,網絡婚介將變得更加便捷有效,方便人們更準確地邂逅心儀的對象。新的時代,依然有“媒婆”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