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露
機器人上崗之后
文/雷露

人類與機器人攜手共進,未來理應光明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機器人都是科幻電影里的形象。或是像《變形金剛》里的擎天柱、《環太平洋》中的巨型機甲那樣守護地球和平的大英雄,又或是像《終極者》系列的天網、《復仇者聯盟》里的奧創那般想要毀滅人類的鋼鐵怪物。
正義與邪惡的較量,理性與感性的博弈,機器人以一種傲視萬物蒼生的高大形象凌駕于人類的層級之上,接受著無數機器人粉的膜拜。
事實上,機器人遠非科幻。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機器人早已悄悄滲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和不斷智能化,一方面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另一方面也讓不少人產生了恐慌——機器人可能搶了咱們的飯碗!

機器人入侵請注意
機器人俗稱自動控制機器(Robot),簡單講就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主要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美國是機器人的誕生地,早在1959年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尤尼梅遜”,比號稱“機器人王國”的日本起步還要早。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機器人早已走出了科幻世界,在許多行業都開始對人類“搶班奪權”。
今年5月,NPR(美國國家公共電臺)駐白宮記者、前任商業記者ScottHorsley和機器人WordSmith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新聞寫作比賽。在前提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記者用了7分鐘寫完新聞,而機器人卻只花了2分鐘,而且在稿件質量上獲得了更多好評。其實,早在10年前,美國機器人記者便已嶄露頭角。它攜帶遙控裝置,擁有視頻顯示屏和兩個照相機,裝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曾走進阿富汗戰場,完成實時畫面聲音的采集和傳輸,代替人類深入到危險或是無法到達的地方采訪。
繼國外多家媒體啟用機器人寫稿后,這一方式也引入國內。今年9月,騰訊財經就開發出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取名為Dreamwriter(意為夢想作者)。它能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內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11月,新華社也迎來了首位機器人新員工“快筆小新”,目前“供職”于新華社體育部、經濟信息部和中國證券報?!皺C器人寫稿流程分數據采集、數據加工、自動寫稿、編輯簽發四個環節。技術上通過根據各業務板塊的需求定制發稿模板、數據自動抓取和稿件生成、各業務部門建稿編審簽發‘三步走’來實現?!毙氯A社機器人發稿系統研發團隊成員、技術局高級工程師熊立波介紹。
新聞行業絕非機器人“上位”的個例。日本一家名為“傳播”的農場就計劃將智能機器人運用到種植業,他們認為啟用機器人種植蔬菜,能提高產量,節省成本。在醫療行業,運用機器人技術也是常事,外骨骼機器人、手術機器人都是未來社會關注的焦點。當然,未來在汽車組裝、機械制造、生活服務等行業,甚至是航空航天、礦物開采等方面,機器人都將成為主角。
從工廠到農場,從新聞到醫療,從機械制造到生活服務……機器人在各個行業中嶄露頭角,甚至在某些領域已超越人類。鋼鐵大軍如此強悍,讓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危機感。
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指出,隨著機器人“入侵”職場,其引發的“機器人革命”將可能在未來20年改變全球經濟,同時也可能加劇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導致未來20年有35%的英國工人和47%的美國工人面臨被科技取代的風險。
縱觀歷史,BP機尋呼員、鋼筆修理師、收購員、話務員、這些曾經風光的職業,在新技術的沖擊下,早就成了過眼云煙,塵封在人們記憶深處。而在如今新技術革新的進程中,尤其是機器人投入生產后,又有許多職業悄然消失,還有不少正走向沒落和消亡。有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更多的則是這場工業風暴下的犧牲品。
傳說中的“機器人革命”會讓我國本就嚴峻的就業情況雪上加霜嗎?有專家表示認同,也有專家認為:應用機器人只是為了節省勞動力,而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發展機器人不一定符合我國國情。
雖然機器人到底會帶來怎樣的明天,誰也無法準確預言,但機器人應用越來越融入人類社會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那么,我們不妨先來研究一下究竟該如何與機器人共處。
早在1942年,美國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就在小說《我,機器人》中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違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阿西莫夫相信人類能運用知識,使科學技術服務于人類,甚至可以救人類于滅亡。他認為機器人應該完全服務于人類,而不會成為夢魘。
而在2001年的科幻電影《人工智能》中,則將人與機器人的關系由“絕對服從”逐步推向“和平共處”,再演變為“競爭淘汰”的關系。這樣的變化,一方面是劇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對現實思考與擔憂。在藝術的渲染下,人與機器人的關系變得異常尖銳。而“我們不應該把機器人放在與人類對立的位置,而應該建立和諧友好的人—機關系?!敝袊斯ぶ悄軐W會原常務副理事長韓力群說,機器人把人類從簡單重復和危險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人可以投入到更具創造性的工作中。未來,人類仍將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那時的世界將由人與機器人協作創造。

機器人進入生產一線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投入生產一線,工人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就業愈來愈棘手。
對我們來說,要在與人、與機器人競爭的職場中站穩腳跟,屹立不倒,需要打破常規思維,不走尋常路。在業內專家看來,短期內機器人可能會搶走一些工作機會,但從長期和全局來看,機器人不但不會搶走工作機會,反而還會創造大量就業。這就好比一柄雙刃劍,一邊扎得你血流不止,一邊又幫你挑斷了束縛在身的荊棘,痛并快樂著。
對于機器人上崗就業,其實并不需要過多擔憂。機器人搶走的飯碗僅限于“土飯碗”,“金飯碗”“銀飯碗”太重,它還端不起。我們可以樂觀地接受機器人的不斷智能化,這本就是高新技術的發展,在這個行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更多有技術、有思想的技術研發人員,這個缺口就為工人提供了新的求職崗位。同時機器人發展的附加衍生職業,也是今后求職的新方向。
另外,目前智能機器人大多依然只能從事單一的、重復而沒有邏輯思維的工作,很難掌握科研技術、藝術創作等需要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靈感與頓悟等“突發奇想”的技能。這些工作更具有挑戰性,是今后人類職業發展的理想選擇。
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就認為:短期內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一個領域,就像在100年前,全球90%以上的人們還都是農民,這種由技術進步引發的工作方式轉變不足為奇。
面對沒有生命的機器人,何須恐懼?我們應該要認識到,機器人的一切能力都是人類賦予它的,它作為人類的助手而存在,而非敵人。機器人在基礎崗位上工作,人類反而有了更多時間去從事更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