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華 王偉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充分說明暢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白詈笠还铩备締栴}就是抓落實的問題。必須端正抓落實的態度,轉變抓落實的作風,提高抓落實的素質,確保打通“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長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而且是最關鍵的步驟。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將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列為重點任務,就是因為這“最后一公里”的遠或近、暢通或堵塞,直接影響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否在基層落地、黨的各項政策能否真正惠及群眾。如果黨員干部在“最后一公里”松勁懈怠,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功虧一簣、前功盡棄。那么,實際中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究竟有多遠?這取決于思想障礙、作風問題、能力素質、保障機制等方面的問題解決得如何。如果還是按照過去的習慣思維,不愿放棄既得利益,不真心轉變作風,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光治標不治本,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么雖然看不見像以前那樣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服務冷冰冰、辦事慢騰騰”,應付了事、松松垮垮,甚至推諉扯皮、吃拿卡要等“中梗阻”現象,但本質沒有改變,內心里還是在盤算著原本的“小九九”,雖與群眾近在咫尺,心卻不在一起,黨群關系就會遠隔天涯,這“一公里”就會變成十公里、百公里甚至十萬八千里。要打通這“一公里”,可能需要數日數月甚至更長時間,也可能南轅北轍,永遠無法到達終點。由此可見,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不是一個數字的概念,也不是實際距離的遠近,而是要解決關鍵的問題。
打通“最后一公里”,要解決思想“總開關”問題。思想上松一寸,行動上就會散一尺。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出現“最后一公里”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認識不到位。有些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不強、群眾觀念淡薄,忘記了“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舍不得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放棄自己的“腿”和權力的觸角,聯系服務群眾時只“飄云”“打雷”就是不“下雨”,導致黨群干群關系出現長期的“裂痕”。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根本是解決思想上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擰緊“總開關”,補足精神之“鈣”,筑牢宗旨意識,切實增強聯系服務群眾的思想自覺,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
打通“最后一公里”,要解決作風上的痼疾?!白詈笠还铩钡膯栴},歸根結底是作風上的問題。黨員干部要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必須聚焦“四風”問題。雖然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四風”問題普遍進行了一次深入剖析,但要真正治愈這些頑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對“四風” 問題要經常抓、反復抓,一定要抓出成效。要嚴格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努力踐行“三嚴三實”,做到心中有群眾觀點、腳下有群眾路線、手里有群眾工作、腦中有群眾利益,用實際行動聯系服務群眾。要以科學的制度機制鞏固作風建設成果,激發黨員群眾暢通“最后一公里”的自覺性主動性。
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固本強基提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貫徹群眾路線,解決作風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很重要,提高黨員干部的素質能力同樣重要。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不少黨員干部出現了“本領恐慌”和“能力危機”,不會做群眾工作、做不好群眾工作。要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必須提升黨員干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的能力素質。要根據黨員干部的知識結構、興趣特長、實踐經歷、性格特點等,采取理論培訓、實踐鍛煉、交流研討、結對互助等方式方法,通過業務競賽、交流輪崗、上派下掛等途徑,不斷提高他們開展調查研究、聯系服務群眾、處理復雜問題等的能力水平,使其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當然,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還應該形成正確的導向,對那些作風好、作風實、勇于擔當的同志,要委以重任,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對那些陽奉陰違、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決不能姑息遷就。只有敢動真格,根治頑癥,才能徹底打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