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晨
當前,在一些地方和個別部門干部任用中,存在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會來事的擠走會干事的,會鉆營的取代善經營的,才疏學淺的淘汰德才兼備的,這種選人用人上的“逆淘汰”現象,如不加以有效抵制和鐵腕遏制,會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致命的危害。
“逆淘汰”,在干部選拔使用上表現很多,如在選人范圍上,喜歡看來頭、看背景,在自己視野內和接觸的圈子里選人;在用人標準上,不是任人唯賢,而是劃圈子,定框框,任人唯親,唯利是圖,誰跟自己走得近就用誰,誰“跑要送”就關照誰;在用人程序上,表面上按規矩辦,實際上把標準搞成某個人的“私人訂制”,把規矩變為潛規則的“漂白劑”。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在這種環境中,所謂的“伯樂相馬”規則,實則是某些人以好惡選人用人。這就極易出現人身依附,結果只能“劣幣驅逐良幣”。周永康、徐才厚之流把持的部門行業就大量出現這種情況,給黨的事業、軍隊的建設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
干部任用中的“逆淘汰”現象一旦出現,會產生很壞的發酵效應,假若“不跑不送,原地不動;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成為常態,又有誰肯再去扎扎實實、任勞任怨、敬業奉獻呢?干部作風不漂浮才怪呢。如果“進了圈子跑步前進,不進圈子原地稍息”成慣例,形成“圈子文化”,又有誰還愿汗珠子摔八瓣拼命干,還不削著腦袋尖往里鉆?這自然就會大量出現“不看群眾滿意不滿意,就看領導注意不注意”“只唯上,不唯實”,頻繁“作秀”討領導喜歡的“鬧劇”,那些真正干事創業者就被“邊緣化”掉了。投機鉆營者受推崇,兢兢業業者受冷落,豈能不形成吏治上的“破窗效應”?試想,假如“背靠大樹好乘涼,跟對人勝于跟對組織”成為現實,將會大大削弱組織的力量,就會動搖黨的執政之基。
破解用人上的“逆淘汰”難題,最主要的就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不留“暗門”,不開“天窗”,讓“隱身人”無處躲藏。要堅持嚴格的倒逼制度,使黨員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創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