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紀委公布的2014年中央巡視組兩輪巡視整改情況中,巡視涉及的20個省份中15個省份的整改通報提及整治干部檔案造假。目前,各級組織部門正在對干部人事檔案分級、分批展開系統專項審核,各級別公務員和參公管理人員檔案均納入審核范圍。
針對曝光的干部檔案造假現象,群眾調侃為“年齡越填越小、工齡越填越早、學歷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具體檔案“整容”手段包括:改“三齡”:年齡、工齡和黨齡;改“兩歷”:履歷和學歷;改“身份”:騙取干部身份。
對于檔案造假案件,近年來,有關部門嚴厲查處,但為何總有人前赴后繼?專家指出,檔案管理疏松、糾錯機制缺乏、造假成本低是主要原因。
檔案管理疏松。據了解,干部檔案造假并非難事,只要疏通個別關鍵關節就可以輕松實現。“每個縣委組織部、縣人事局各有一個檔案室,級別稍高的干部檔案在組織部,一般干部檔案在人事局,滿屋子數千份干部檔案其實就一人管,管好辦公室不被偷就不錯了。”曾在廣西擔任過基層縣委組織部部長的一名干部說,只要疏通管檔案的干部,就可以實現對檔案的修改。
糾錯機制缺乏。“現在缺乏對干部檔案造假的糾錯機制,一旦發現問題,如何啟動調查程序、誰去調查、怎么調查,制度上都沒有這個安排。現在查出來的檔案造假問題,一般都是舉報引起社會輿論或者領導重視了,才會進入調查階段,而這些調查都沒有固定程序,隨意性較大。”一位基層組織部門的領導說。
造假成本奇低。有專家認為,干部檔案造假泛濫一個重要原因是違規成本太低。造假問題一旦被發現,幾乎都是黨紀處理,更輕的則可能僅僅是政治前途暫時遇阻。
專家建議,應建立干部檔案數據庫并全國聯網,即使干部異地交流也能實現查詢。改變人事檔案的“黑箱”化管理模式,擴大干部基本信息的公開化,為社會監督創造條件。同時加大對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