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我喜愛的黨刊
編輯同志:
我是陜西省鎮安縣電視臺的職工。以前在部隊服役時,我結識了幾位四川籍戰友。2010年4月,退伍后回到綿陽的戰友黃文斌的兒子結婚,我應邀來到了黃文斌家,得知他已經當了好幾年的村黨支部書記。戰友重逢,有太多說不完的話題。閑聊中,我無意間看到他的辦公桌上,放了一本剛出版不久的《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便拿到手里翻了起來。陪我閑聊的老戰友黃文斌,看到我愛不釋手的那個勁兒,就說:“既然你喜歡看這本雜志,你就把它帶回去。以后每期一到,我給你寄一份。”
黃文斌果然沒有失信,每期他都不忘給我寄一份《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從那時起,我就和《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交上了朋友。去年9月,黃文斌退出了村黨支部班子,要到江蘇給在企業上班的兒子一家帶孩子,因此不能再給我寄這本雜志了。去年報刊發行時,我干脆自費訂閱了一份今年的《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我覺得這本刊物政策性、理論性、思想性較強,是一份基層黨務工作者難得的好教材。每期刊物一到,我都要認真地看上一遍,并將重點文章剪貼在集稿本上,反復閱讀。我與《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成為朋友的5年間,見證了這本雜志的發展變化:一是刊物的版式變了,不僅擴大了文字量,還調整欄目結構,從形式到內容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風貌;二是刊物的印刷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版面更加新穎美觀,視覺效果大大增強,一冊在手,令人賞心悅目;三是刊物的編輯質量不斷提高,較好地解決了指導性、實用性和可讀性的統一,獨特的視角、獨特的選材、獨特的欄目和專題,形成了《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獨有的特色和風格。
《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最值得肯定的,一是有一個正確的辦刊方向,即始終以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重,精心策劃,精心組稿,精心安排版面,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努力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武裝黨員干部。二是有一個明確的辦刊定位。實踐證明,《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的定位是恰當的,明確自己立足全省、面向基層,為基層的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服務,針對基層的實際需要辦刊,做基層黨員干部的知心朋友。這個定位,為《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里,我也要給《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提點建議:一是希望多刊發一些反映農村黨員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報道;二是適當刊發一些農村創新社會管理工作,加強黨的建設、惠民生、察民情的好做法;三是開設一個“學刊用刊評刊”的欄目,讓編輯、讀者相互溝通,使刊物活起來,更具可讀性。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我想借這先人詩句,向《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的各位編輯老師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祝愿!
陜西省鎮安縣電視臺讀者:辛磊
責任編輯: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