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時代》
編輯部
“國服”旗袍
《中國新時代》
編輯部
旗袍,顧名思義,是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辭海》解釋說:旗袍,即清滿洲旗人婦女所穿的一種服裝,下擺不開叉,衣袖八寸至一尺,衣邊繡有彩綠。其實,在清代初期,人們以袍服為主,不分男女。
1645年,清王朝為使政權永固、王朝永續,決意改革漢文化,強制推行剃發易服令。在“易服令”中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于是,傳統的冠戴衣裳被禁,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成立了中華民國。民國給中國人帶來了新的風尚,人們開始剪辮發、易服色,舊式的旗女長袍服被摒棄,新式旗袍開始醞釀成長。此后的新文化運動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據史料證實,1920年代初,上海、北京開始興旗袍,很快便蔓延南下,廣州和香港迅即流行。
1929年4月,國民政府公布了《民國服制條例》。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是藍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長身旗袍。旗袍正式成為國服。
1930年代,旗袍開始被部分中學、大學采用為校服。從此,上至政要夫人、名門閨秀,下至女學生與家庭主婦,都把旗袍視為正裝。引人矚目的宋氏三姐妹就經常身著旗袍出現在各種公眾場合,乃至國際舞臺上。旗袍成了具有民族象征意義的國服。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張愛玲說,一個穿著旗袍的女人行走在路上,一定是徐徐款款的,款式的款、徐娘的徐,臉上寫著風韻、舒服、安逸。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旗袍與中國女性的結合,創造出一幕幕無與倫比的風景。
有人贊美道:動起來,如一首宛轉悠揚的歌搖曳于風中;靜下來,則像是一幅婀娜楊柳的畫安然于眸底。于是,著一襲旗袍,于江南煙雨中體味中國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進步,想象張愛玲、阮玲玉、林徽因和屬于她們自己的美麗,彰顯文化特色。然后,一手執香扇, 一手撐一把油紙傘,在悠長悠長的雨巷邂逅自己的幸福……
本期《旗袍 百年霓裳之美的流變》一文,將與讀者一起翻開旗袍歷史的百年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