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26日電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近日發出通知,決定將金融企業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所得稅稅前扣除、金融企業一般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的稅收政策延長5年。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金融企業對其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進行風險分類后,按照規定比例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可以按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以有效化解金融企業信貸風險,緩解“三農”、中小企業和實體經濟融資困難。
財政部稅政司、稅務總局所得稅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在2009年,財政部、稅務總局就發文給予金融企業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的稅收政策。2010年底政策到期后,國家再次將政策延續至2013年底。上述負責人表示,金融企業按照《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對其發放的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進行風險分類后,可對其中的關注類貸款、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分別按照2%、25%、50%和100%的比例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這將有利于金融企業充分核銷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增加“三農”、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信貸資金來源。
上述負責人提醒,金融企業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不得和金融企業一般貸款損失準備金政策疊加享受。同時,由于企業所得稅的繳納方式是按季或按月預繳、年終匯算清繳,因此,2014年預繳期內未享受該政策的企業在年終匯算清繳時仍可享受。
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甫表示,金融企業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的延續,為金融機構開展“三農”和中小企業業務提供了穩定的稅收政策預期,為全力支持“三農”和中小企業良性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稅收政策環境。
(人民日報)
北京1月26日電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院士今天在中國農科院工作會議上說,去年糧食生產“十一連增”,農業科技貢獻巨大,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
李家洋說,2014年,中國農科院分批完成了32個試點研究所科研團隊遴選工作。把原有的1026個課題組,優化整合成315個科研團隊,同時跨研究所組建了8個科研團隊。主糧作物高產攻關取得新突破,水稻所雜交稻、作科所玉米新品種分別獲得955 公斤、1227.6 公斤的畝均單產新紀錄。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 篇。全年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221 項,以第一完成單位完成的7 項成果獲得國家獎、以參加單位獲獎2 項,獲省部級獎37 項。
(人民日報)
北京2月9日電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9日與“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和“全國十佳農民”進行座談,對他們的突出貢獻表示敬意和感謝。他強調,我國農業已到了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階段,要堅持依靠創新驅動,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努力實現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汪洋指出,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要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釋放科技人員創新創造潛能,努力在新一輪世界農業科技革命中搶占制高點、贏得先機,不斷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科技創新,要以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為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努力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堅持把種業作為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突破口,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
汪洋強調,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標志。要尊重基層和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要組織實施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發揮好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現代農業建設。
(新華社)
2月1日,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意見指出,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要綜合運用財政稅收、貨幣信貸、金融監管等政策措施,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同時,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債券。
意見全文約12000 字,共分5個部分32 條,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意見指出,鼓勵各類商業銀行創新“三農”金融服務。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覆蓋全部縣域支行。農業發展銀行要在強化政策性功能定位的同時,加大對水利、貧困地區公路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力度,審慎發展自營性業務。鼓勵開展“三農”融資擔保業務,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完善銀擔合作機制。
意見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要加快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著力加強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健全交易制度。
在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方面,意見提出,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積極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
(證券日報)
記者從2月5日召開的海南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獲悉,去年全省農村貧困人口減少9.57萬人,超額完成了年度9萬貧困人口脫貧的減貧目標任務。今年海南省將繼續全面推進6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完成全省減貧8萬人的目標任務。
今年,海南省將把扶貧開發作為貧困地區“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障改善民生的關鍵舉措,創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注重精準發力,堅持整體推進和精準到村到戶、加快發展與保護生態、各方支持與貧困地區自身奮斗相結合,進一步完善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扶貧工作格局,加快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海南省扶貧辦主任吳井光表示,今年海南省將加強扶貧項目資金監管,將項目細化到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每個市縣都要建立扶貧項目庫,加強項目實施情況和效益監測,做好扶貧項目資金公開公示,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探索通過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引入第三方監督。
(新華網)
濟南2月7日電 今年起,山東將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互助業務試點,力爭3年內初步建成與山東農業農村農民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框架。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互助業務原則上以行政村為經營地域范圍,互助資金總額原則上不超過500萬元;確有需要的可擴大地域范圍和資本規模,但不得超出注冊地所在鄉(鎮)。
山東省明確,參與信用互助業務試點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應具有所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資格1年以上。單個社員的存放資金額,不得超過同期該合作社用于開展信用合作互助資金總額的10%。資金主要用于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的流動性資金需求,期限一般不超過1年,對單一社員發放不超過互助資金總額的5%。
(人民日報)
北京2月8日電日前,記者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看到五顏六色的小麥和馬鈴薯,加工制成的天然色彩面包、掛面、蛋糕等令人目不暇接。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課題組歷經多年努力的新成果,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該課題組陸續選育成功秦黑2 號等系列彩粒小麥和“玫瑰系列”彩色馬鈴薯新品種。這些新品種實現了高產與高營養的完美結合。其抗氧化活性物質是一般品種的5—10 倍,花青素含量達到或接近藍莓的水平,具有獨特的營養價值,其產量高出一般品種30%。
(人民日報)
2月9日,記者從陜西省扶貧開發工作會上獲悉,陜西省今年將通過抓好工程進度、特困戶安置、安置點配套建設、就業創業4個關鍵,確保2015年全省扶貧移民搬遷5萬戶、20萬人的任務按期實現。
今年是陜西省實施大移民搬遷工程的第5個年頭,陜西省將按照當年項目抓開工、上年項目抓完工、前年項目抓入住的要求,從土地審批、資金籌措、項目管理等各環節入手,加快工程建設進度,保質保量按時完成項目建設任務。其中,陜北1.4萬戶5.6萬人,秦嶺北麓及渭北旱塬0.8萬戶3.3萬人。對特困戶安置,省上將對搬不起的,采取適當提高補助標準、建設共有產權房、多補助的部分產權共有等辦法,解決好他們的住房問題。對五保戶、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全部納入集中供養規劃,優先解決安居養老問題。
對集中安置點配套設施建設,陜西省將對2012、2013年建設的安置點,在2015年底前項目配套到位;2014年建設的安置點,力爭今年底前80%的項目配套到位。針對搬遷戶就業創業,省上將整合人社、教育、婦聯等部門資源,對搬遷群眾進行就業創業培訓,采取組織勞務輸出、提供公益性崗位、設立創業資金支持等方式,解決群眾就業問題。
(陜西日報)
2月3日下午,江西省安福縣扶貧和移民辦召開了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回頭看和2015年信息系統數據采集工作培訓會。全縣19個鄉(鎮)分管領導、熟悉電腦操作的業務骨干及縣扶貧辦全體成員共計40余人參加。
會上,傳達了省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回頭看培訓會議精神,通報了全縣目前建檔立卡工作開展的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就2015年扶貧開發信息系統數據采集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會議指出,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是實現精準扶貧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各鄉鎮一定要高度重視此次“回頭看”及數據采集工作。一是要求各鄉鎮對前段已識別的扶貧對象情況進行核查清洗,尤其要清洗對多人貧困家庭未落實整戶識別貧困人口。二是要求各鄉鎮要對現已采集的2013年度建檔立卡戶表和村表重點漏項及錯誤數據進行認真核對、補充和完善,并在全國扶貧對象基礎信息數據庫中進行修改。三是要求各鄉鎮對新采集的信息要逐級對上負責,要求上報的數據和資料可靠,并要求每個鄉鎮要以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的名義簽定保證書。
(江西省安福縣扶貧和移民辦)
2月7日,江西省會昌縣管道熔接工人正在安裝供水管道。會昌縣依托國家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扶助政策,三年來先后建成“百噸千人”、“千噸萬人”集中飲水工程33 座,共解決了15.6萬山區群眾安全飲水問題。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