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蓉 鄭洪廣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經濟犯罪偵查系 遼寧沈陽 110854
警察職業能力培養之創新研究
鄭蓉 鄭洪廣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經濟犯罪偵查系 遼寧沈陽 110854
人民警察承擔著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神圣使命,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提升戰斗力,是當前及今后公安工作的重要任務。在創新的社會環境,賦予人民警察職業能力的內涵、價值取向新的內容,需要我們運用創新的理念、方式培養。
警察職業能力;創新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對警察執業能力培訓提出了新的挑戰。公安機關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相應領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礙服務發展、改善民生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執法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本型社會要求加強對警察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公安隊伍建設內容之一的培訓工作必須轉變理念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執業能力是從業人員從事業務活動所需的必備能力,我國警察職業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嚴格規范執法的能力。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作出了全面部署。新的形勢下,規范執法不僅是社會法制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對民警執法最根本的要求,當前在公眾媒體的廣泛關注、執法公開透明的大環境、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小小的執法瑕疵都可能引發熱點炒作,對民警執法理念、執法宗旨、執法細節都提出了更規范的要求。
2.突發事件處置的能力。隨著社會改革深入、利益關系調整、維權意識提高以及各類不穩定、不確定、不和諧因素的增多,群體性、突發性、交織性的事件呈現多發易發高發的趨勢,基層公安機關特別是一線處警民警隨時都有可能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如不能妥善應對、果斷處置,勢必引發嚴重后果。這不僅要求處警民警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極強的敏感性,還要有創新的工作思維、冷靜的處置態度和果斷的處理措施。
3.開展群眾工作的能力。公安工作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工作,群眾是公安工作最廣泛、最直接、最敏感的信息來源,也是參與打擊違法犯罪最普遍、最直接、最及時的力量,公安機關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但是隨著社會的轉型變革、矛盾的凸顯變化、利益的格局調整,公安工作的群眾路線也在隨之發生著變化,作為與群眾直接面對面、打交道的基層公安民警在“懂群眾語言、懂群眾溝通、懂群眾心理”和“會調解、會宣傳、會服務”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4.科技信息化應用的能力。公安信息化建設是當前公安機關推進創新改革的一項要求,也是未來警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增長點。科技信息化應用在公安機關開展社會管理、偵查破案、服務民生等方面都顯得尤其重要,特別是隨著“智慧公安”、“數字公安”、“網絡公安”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口管理、案件辦理、情報處理、圖象研判、辦公平臺等管理系統均不斷向深度和高端應用拓展,這就對公安民警科技信息化應用和實際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5.對自我拒腐防變能力提出新要求。公安民警雖然職位不高,權力不大,但整天與社會陰暗面打交道,接觸的人和事比較特殊,稍不注意,就容易被拉下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和反對“四風”、從嚴治黨等系列的規章制度,公安部也相繼出臺了“五條禁令”、“三項紀律”等警紀警規,規范約束了民警的日常行為。一旦放松了世界觀的改造、價值觀發生偏離、把握不住底線,就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1.培養過硬的政治素質是警察職業能力建設的核心目標。人民警察是一支準軍事化的隊伍。新時期公安民警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具備極強的政治敏銳性,具有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正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服從黨的領導,不斷增強忠誠意識,講原則,講誠信,有信仰,有理想;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斷增強宗旨意識,一切依靠群眾,一切服務群眾,具備扎實的做群眾工作能力,切實做到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2.打造過硬的履職能力是警察職業能力建設的根本任務。公安機關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人民警察是武裝性質的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承擔依法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保護人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職責。
3.較強的自我保護能力是警察職業能力建設的發展方向。當今世界各國極其重視警察職業能力建設,無論是職業教育培訓模式,還是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的模式,不搞學術化,突出實戰、強化實踐,是許多國家警察職業能力培養的共同做法。“尊重人權、保護生命”已成為世界各國警察教育培訓的重要理念,把警察自我保護能力作為警察職業能力建設的評價標準。
培養合格的人民警察是公安院校的使命和責任,為此,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制度創新:
一是明確培養標準。強化政治育警,確保隊伍建設的正確方向和政治導向。根據公安工作對各公安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培養目標,確立行業質量標準,充分體現公安實戰部門對公安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
二是大力推進民警職業能力體系建設。盡快建立健全職業能力的工作規范、標準和評價體系;科學建立統一領導、快速反應、適應實戰、規范執法的職業組織體制;全面建設警察職業保障體系。
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學院實際和特色,加速校局融合,探索公安院校和公安機關共同培養的新途徑;加快開放辦學,探索國內和海外聯合培養的新方式。加強教學能力建設、加大教師公安實踐鍛煉力度,實施開展駐校教官工作、建設一支具有良好師德師風、扎實理論功底、豐富實踐經驗、開闊的國際視野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
四是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搭建校局合作和共同體建設的卓越警務人才教育實踐平臺,構架實驗、實訓、實習和實戰的“四實”實踐教學體系。重點要強力推進全警教育培訓、著力推進警務實戰專業訓練、強化教育訓練基礎建設。
五是牢固樹立創新觀念。沒有創新就缺乏活力,沒有創新也就沒有價值的提升。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公安工作處在執法一線,公安工作要適應形勢發展,更新執法觀念、創新執法方式。
鄭蓉,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教授。鄭洪廣,中國刑事警察學院講師。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警察職業能力培養之創新研究”(課題批準號:JD15DB430)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