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望紅
八月初,湖北公安縣的葡萄進入熱銷期。
每天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卡車停在收購點收購葡萄。農民們的機動三輪車上堆滿了白色葡萄箱,一輛挨著一輛地排著長隊在等候驗貨稱重。有時銷量大,農民要從早上9點排隊等到下午4點,每天有2000多噸葡萄從這里運銷到全國各地。
公安縣處于長江中下游沿岸,氣溫明顯高于北方產區,葡萄可比北方產區提前一個月上市,具有比較優勢。
公安縣從1988年開始進行江漢平原葡萄種植探索,到2000年以后政府將之作為重點發展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和推廣宣傳,農民的種植熱情高漲,有很多農民因為葡萄種植致富。
熱情不斷高漲的葡萄種植,給公安種植葡萄的農民帶來了歡喜,也帶來了憂愁。
最近五年,葡萄的規模擴大過猛,葡萄收購價格開始走低。所以,當地的老百姓除了賣給葡萄販子,也會在公路兩旁擺上貨攤零售葡萄,賣給過路的司機。完全依靠販子收購,既賣不完,也掙不到錢。
隨著葡萄價格一年不如一年,一些種植葡萄的農民心情開始焦慮起來,以至鬧出了人命。

公安縣委書記向斌在2014年葡萄發展座談會上說,公安葡萄發展歷經25年,很不容易,有關鄉鎮、部門一定要加大對農戶的教育引導。圖為埠河鎮公路邊上的葡萄零售點。圖片攝影/雷望紅
去年夏天,村民秋風的妻子生病了,不能下地干活,田地里完全靠秋風一人打理。有一天,秋風妻沒事就跑到葡萄田里去看,覺得秋風對葡萄的管理搞得不好,就開始數落秋風:“你怎么把葡萄搞成這樣?”秋風反駁她說:“你不干活我一個人搞,你還好意思說。”兩人在田里吵了幾句,秋風的妻子流著淚回家了。沒想到,不一會兒,就傳來她喝農藥自殺的消息。
今年,紅旗村一村民的妻子與人閑聊,聽說別人家的葡萄賣到了2.8元/斤,而自家的葡萄質量跟別人差不多,自家的男人只賣到1.8元/斤。同樣的葡萄價格相差1元,她氣不過,就回家數落自家的男人沒用。男的一氣之下就喝農藥自殺了。后來這位婦女才知道,所謂2.8元/斤的價格只是隨口一說,實際上也只賣到1.8元/斤。原本夫妻關系和睦,結果因為別人隨口一說陰陽兩隔。
這兩例死亡的案例,絕對不是葡萄的罪過,但也折射出公安縣葡萄產業存在的問題。對于公安縣來說,葡萄產業的發展正面臨著一個轉折點。公安縣的葡萄產業未來該怎么走,對于農民和政府都是一道亟需解答的難題。
公安縣以前是作為重要的棉產區,后來政策發生變化,棉產區向北轉移,棉花由補貼帶來的價格優勢喪失。此時,公安縣將葡萄種植作為重點發展方向。農民紛紛改種葡萄。
目前,公安縣葡萄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葡萄種植大鎮埠河鎮達到6.5萬畝,占全縣的65%以上。每年由公安縣主辦的葡萄交易會就在埠河鎮舉行。政府力圖將埠河鎮打造成為葡萄之鄉、“江南吐魯番”。
但葡萄種植與棉花種植差異性大,一是葡萄投資成本高,尤其是前期立柱、拉網、打井、買苗花費比較大,一畝地的前期投入5000元左右,而種植期間,每年農藥、化肥、紙袋、絲網等的開銷在2000~3000元,一畝地至少要收5000元才能保本。時間投入也比較多,需要整枝、疏果、打藥、施肥。而種棉花、黃豆、芝麻、玉米等經濟作物的金錢和時間投入要少得多。
而且種植葡萄技術要求高,葡萄種植突破了傳統的經驗農業,不是只要種出果實就可以了,而是要種出有亮點受市場歡迎的果實,所以就必須依靠技術上的創新種植出具有特色的產品。現在若光靠以前的經驗就開拓不了市場,只有持續的技術創新與品種創新才能保持市場活力。
這與傳統農產品種植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公安縣葡萄產業已具相當規模,武漢市民消費的葡萄四成來自公安。圖為埠河鎮一葡萄種植基地。圖片攝影/雷望紅
公安縣葡萄最早打開市場依靠的是時間和顆粒上的創新,當地葡萄的成熟期比正常葡萄的成熟期要提早一個星期,而且依靠技術攻關種植出了顆粒碩大的乒乓葡萄,當時在市場上熱銷。
但乒乓葡萄很快就走了下坡路,種的人多了,價格就開始下跌。后來又陸續出來京亞、藤捻、夏黑,以及走高端路線的東方明珠、陽光玫瑰等品種。
去年熱銷的是藤捻,今年熱銷的是夏黑,葡萄更新換代太快,農民已經很難跟上品種更新的步伐。
更麻煩的是,新鮮葡萄不易儲存,銷售時間短,不像棉花、黃豆等農產品,價格太低時寧可不賣,而葡萄一成熟就必須出售,不論價格高低,不賣就會血本無歸。
但如今,公安縣葡萄種植面積太大,七月中下旬和八月上旬這一個月是葡萄的集中收獲期,這段時間的價格一天天走低,農民掙錢越來越困難。有農民說:“現在賣一整整三輪車的葡萄,還不抵一天打魚蝦掙的錢多。”即使農民將葡萄搬到馬路上售賣,零售的人多了,價格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最讓公安葡萄種植戶無奈的是,葡萄種植抽身難,不像其他經濟作物,今年種得不好或收成不好,明年可以立即換其他作物,而葡萄一旦開始投資種植,三五年之內是不可能轉向種其他作物的。這是因為農田里硬件投入多,一旦撤走,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不僅本錢掙不回來,也沒有可供投資的資金種植其他作物。
如果效益不好,它就像燙手的山芋,丟也不是,不丟也不是,對于大多數農民而言,只能硬著頭皮種下去。
公安縣在經濟作物種植的重點轉向之后,農技部門的技術指導卻沒有跟著轉向。目前縣農業局擅長的仍然是棉花、黃豆等基礎經濟作物的技術指導,對于葡萄種植技術基本不通。
公安縣葡萄種植上的技術支持依靠的是市場。在公安縣,依靠市場的弊端表現得比較明顯,那就是技術系統的綁架銷售。
在公安縣有一個建立了多年的科技園,農民原本以為是政府支持建設用于農技推廣的,沒想到該科技園是由原農技站的老領導自籌自建的,屬于私營企業。在當地進行葡萄等瓜果的實驗,自產自銷,也順帶承擔了一部分農技推廣與指導的責任,他們會下發宣傳資料,組織授課,熱情解答農民在種植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但隨之而來的是,農民對其技術系統的依賴,農民在品種更換、設施搭建、農藥化肥的施用等問題上都需要聽從他們的意見。因此,在公安縣葡萄產業鏈條上,現在最掙錢的不是種葡萄的農戶,而是農資商店,尤其是科技園的農資超市。
種植技術越精細,農民的投資成本越高,利潤則越薄。
農民自身也試圖去努力進行技術上的突破,一些青中年農民自發組織了合作社,三兩戶到上十戶規模不等。大家聯合起來試圖進行技術攻關和市場開拓,但走著走著就走歪了,走到了農資銷售的路上,沒有資金的合作社基本都解散了,大多數合作社都是流于形式,通過少數人的力量很難完成技術上的創新,沒有品牌也打不出市場。
目前全縣最大的合作社,是由專家作為技術顧問成立的,核心成員十人,多數是技術過硬的農民。合作社有試驗田300畝,輻射葡萄種植面積3000畝。
這個合作社加入的普通農民只有500多名,所有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都加入到產供銷一體化的系統中來,由該合作社搭建鋼構大棚,接受該合作社的技術指導,并享受政府的金融支持。今年以合作社的名義擔保貸款的金額達到1800萬元,而農戶收獲的產品接受質量檢驗合格之后由該合作社統一收購,作為該合作社的品牌產品發往全國各地進行銷售。
加入該合作社的農戶畝產值要比一般的農戶高5000元左右,但可想而知,投入成本與風險也相對較大。因為合作社社員們的種植質量也是良莠不齊。
這個合作社的特色是做生態農業,少打農藥,施用有機肥,發展的核心理念就是做品牌。

7月18日上午,公安縣“晶涼田”葡萄武漢推介會在武漢拉開帷幕。湖北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鄧干生、荊州市委常委萬衛東、市農業局局長黃君、公安縣委書記向斌、縣長劉忠誠等領導和專家出席推介活動。圖片提供/武漢卓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但從農業發展的角度看,他們面向的是高端消費群體,發展理念決定了他們的輻射面積有限,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對于大多數農民而言意義并不大。該合作社在葡萄種植上重質量,每畝地的產量控制在4000斤左右,但一般的農民由于品種的限制,賣不出好價錢,必須依靠數量來實現經濟效益,每畝要保證到5000~8000斤左右。所以他們的技術對于農民就沒有多大的作用。
這個合作社有技術有資金,也愿意給予農民指導,問題在于技術不配套,發展的路子不一樣,所以現在前往學習技術的農民越來越少。
現在,公安縣大多數種植葡萄的農民基本是處于無頭蒼蠅狀態,他們只能采取最保險的辦法,就是跟風,大家怎么搞自己就怎么搞。
公安縣政府對葡萄產業的大力扶持,意在指引農民能夠找到致富的良方,但產業發展依據的是市場運作規則。因此,公安縣各級政府不強推規模擴大,完全取決于農民的自發行為。政府在盡力避免介入太多。
該由市場決定的完全交由市場,公安縣政府只是在銷售環節給予支持。應該說,公安縣在市場開拓方面是想盡了各種辦法。每年在埠河鎮舉行的大型葡萄交易會已經堅持了6年,極力擴大宣傳。
上文提到的那個合作社,政府就給予了極大支持,在宣傳與資金上都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今年在武漢舉行了葡萄推介會,縣市的主要領導全程參加,合作社所在鎮鎮政府承諾今年下撥120萬元的資金支持,在專利申請、商標注冊上也是一路護航。
公安縣葡萄產業走到今天,需要我們深思的是,如果僅靠農民自己對市場的把握,會不會又陷入“種樹-砍樹-種樹-再砍樹”的惡性循環中?政府與市場發揮作用的平衡點,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