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伯杰 謝土新
多年來,廣東省清遠市對烈士后裔實施助學政策,持之以恒且卓有成效。2011年,廣東省全省老區烈士后裔助學工作經驗交流會在清遠市召開,推廣清遠市注重建立烈士后裔助學的長效機制,科學規范管好用好烈士后裔助學金的做法和經驗。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清遠市就按照廣東省老促會的部署和要求,開始同步發放讀書有困難的烈士后裔助學金。
2006年前,市財政每年按省老促會安排該市的發放資金進行等額配套,由于當時資金總額有限,發放的對象僅限于就讀中專和大學的學生。讀中專的每人每年750元,讀大學的每人每年1300元,每年都有一批讀書有困難的烈士后裔得到資助。從1995年至2006年有1798人次的烈士后裔得到資助,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好的效應。
但由于資助標準和范圍的限制,仍有不少烈士后裔想讀書因學費過高,家庭又困難而無法升學。而且,該市老區基本處在偏遠的貧困山區,經濟發展慢,有些連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都不具備,貧窮與文化素質低形成了惡性循環,很多老區子弟特別是烈士后裔連高中也讀不起,最多讀完義務教育的初中就失學了。
為此,市、縣兩級老促會帶著如何解決烈士后裔讀書難的問題,深入老區調查研究、召開座談會,聽取烈士家屬、基層干部和群眾的意見。干部和群眾對資助烈士后裔讀書均無異議,而且都認為資助解決學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調研過程中,市、縣兩級老促會還走訪了各類學校,了解學費的收費標準。

2013年城區發放助學金合影。圖片提供/ 清遠市老促會
之后,市老促會就會同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扶貧辦把調研情況和建議報告給市委、市政府。市領導高度重視,主要領導很快作出了批示,認為政府減少其它財政開支,也應扶持烈士后裔這一特殊的弱勢群體。
于是,市政府在2007年5月批準并下發了“發放烈士后裔讀書困難助學金的實施辦法”(清府辦[2007]47號文):一是擴大了助學面,從原來享受資助的只限中專生、大學生擴大到高中學生;二是大幅度提高了助學標準,定為讀高中的每人每年資助2000元,讀職中(中專)的每人每年資助4000元,讀大學的每人每年資助5000元,從入學開始到畢業為止。
文件下發后,市、縣老促會以政策為依據,形成有序的工作制度。凡符合烈士后裔條件在讀高中以上的學生,通過本人或家屬申請,所在學校的證明,由村委會張榜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并經當地民政部門加具意見后由老促會和職能部門會審上報,最后市財政局支付資金。資金由市財政劃撥,市老促會設立專門賬戶專項管理,直接發放到資助對象。后來由于財政部門資金支付辦法的改革,就把資金直接支付到受助烈士后裔的銀行賬戶上。
市、縣老促會還為每一個受助的烈士后裔建立檔案,掌握他們的受助情況,在校的信息和畢業后就業信息,做好跟蹤反饋工作。
據統計,從2007年實施新的助學機制到2014年共資助讀書有困難的烈士后裔1429人次(其中高中529人次,中專316人次,大學584人次),合計資助金額500多萬元。通過助學到2013年已畢業的有269人,基本都實現就業走上工作崗位,實現家庭脫貧的達九成,基本做到就業一人脫貧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