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曼,耿涌,薛冰,董會娟,田旭,劉哲,馬志孝
1.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污染生態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遼寧 沈陽 110016;2.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240;3.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4. 聯合國大學可持續性高等研究所,日本 東京 1508925
資源稟賦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
于曉曼1,3,耿涌1,2*,薛冰1,董會娟1,田旭1,3,劉哲1,馬志孝4
1.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污染生態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遼寧 沈陽 110016;2.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240;3.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4. 聯合國大學可持續性高等研究所,日本 東京 1508925
資源稟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環境系統穩態存在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現今中國乃至世界得到了廣泛關注。由于長期以來,資源稟賦受到人類經濟活動的極大影響和干擾,資源稟賦的流動和利用受到市場運行機制的控制,這一現象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各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首先基于對資源稟賦有關定義的理解,列舉分析了資源稟賦消耗的時空差異,并且指出傳統市場經濟體制對資源稟賦的作用與影響以及其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關系。考慮到資源稟賦對于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針對區域間經濟活動影響資源分配、利用效率等問題,文章提出:1)運用系統生態學視角重新考慮與評估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嚴峻生態環境形勢;2)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多重發展目標,建立合理的資源開發與分配政策目標;3)實施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提高資源稟賦合理利用效率;4)通過多角度、系統化評價方法,開展資源稟賦形成、組成及價值核算等相關研究;5)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建立資源稟賦消耗的約束性指標。從以上5個方面出發,提出了在生態文明的起點下有效促進資源稟賦合理開發利用與區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資源稟賦;可持續發展;區域;循環經濟
資源稟賦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到地球生態系統運作。它們的存在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人類福利,代表著總體經濟價值的一部分(Constanza等,1997)。隨著當今工業化進程的飛躍式發展,人們對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正進行著大規模深度開發利用。對于某一區域,資源稟賦是一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支撐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和戰略因素,其存量的多少及變化狀況決定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程度,同時也是循環經濟框架下所應考慮的重要指標(Geng和Doberstein,2008;Su等,2013;Geng等,2012)。我國諸多地區正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在城鎮化進程中區域發展差距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如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本研究旨在厘清資源稟賦的諸多定義,并闡述其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聯關系,分析傳統市場經濟作用與影響,提出以生態系統為核心的適合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稟賦管理與評價建議,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理論指導。
資源稟賦又稱要素稟賦,指一國擁有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的豐歉(Heckscher和Ohlin,1919;Ohlin,1933),其中包含了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知識資源或技術資源)。而后“資源稟賦”這一概念被引入資源經濟學中,專指為了發展社會經濟的一個國家或地區自然資源素質狀況(張力小等,2010),包括實體性資源和服務性資源的數量、質量及構成。實體性資源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的、能觸碰到的各種有機質和物質資料;服務性資源包括氣候調節、水體凈化、基因遺傳、土壤形成、營養循環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目前,我們通常所謂的資源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人類發現和利用生態系統中對人類有效用的一切物質。資源稟賦與資源的本質區別:一個是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天賦資源,另一個是以人類經濟社會為中心的人類認定的資源,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區域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尺度上的資源開發、產業組織、結構優化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經濟社會活動,共分為初級、成長和轉型3大階段(吳寅潔,2013)。如果將資源稟賦與區域發展關聯起來,思考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時,這樣的一個規律呈現在我們面前:東部發達,西部落后;北方發展迅速,南方發展遲緩;自然資源消耗地區發展快,自然資源豐沛地區發展慢;生態環境損害地區發展快;生態環境優良地區發展慢。縱觀全國乃至全球的發展格局不難發現:地區資源稟賦不同,區域發展的模式與成效就會各不相同,區域可持續發展性將會受到不同程度地影響,對地區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也會有差別。
2.1 歷史消耗
從 17世紀中葉工業化革命開始以來,人類對資源稟賦消耗不斷增大,尤其是近100年來的巧取豪奪最終激化了人與生態系統的矛盾,加劇了與生態系統的對立。人類忽略了資源稟賦的形成或更新速度少則需要幾十年,多則需要幾千萬到上億年的時間,能源短缺、水資源缺乏、森林銳減、物種滅絕等生態危機接踵而來。以煤炭、石油、鐵礦為例,從下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其在近100年間的消耗情況。
煤炭、石油、鐵礦3大耗竭資源基礎儲量約為2930、94、326億噸。如圖1所示,從1913至2013年中國煤炭累計開采量達到633億噸,石油累計開采量達到61億噸,鐵礦累計開采量達到132億噸;如圖2所示,煤炭人均開采量從3千克/人增至2732千克/人,石油人均開采量從 0.2 千克/人增至 155千克/人,鐵礦人均開采量從 3 千克/人增至 1071千克/人。無論是累計開采量指標還是人均開采量指標兩者均在增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近 40年快速工業化,資源稟賦更是以陡增的態勢被過度地消耗。煤炭開采平均年增長率為22%,石油開采平均年增長率為19%,鐵礦開采平均年增長率為21%;我們假定人口數量、利用技術水平、消費者偏好、儲量不變等條件恒定,以這樣的開采率發展下去,煤炭將在未來 20.6年內耗竭,石油將在未來 13.5年內耗竭,鐵礦將在未來13.6年內耗竭。

圖1 1913─2013年中國3大耗竭資源開采量Fig. 1 Exploitation yield of three kind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from 1913 to 2013 in China

圖2 1913─2013年中國3大耗竭資源人均開采量Fig.2 Three kind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per capita from 1913 to 2013 in China
從時間尺度上來看,資源稟賦要求以高效利用率和可持續為準則對待利用和分配這一迫切問題,在利用層面上以可持續為前提實現利用效率最大化,在分配角度實現資源使用的整體效率最優化(黃賢金,2010),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但就目前情況而言,高效利用與代際公平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未能很好實現。
2.2 空間特征
毋庸置疑,資源稟賦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其能夠影響甚至決定區域發展和從事不同部門產品生產的格局差異,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和資源利用效率(陸大道,2003;Geng等,2008)。由于我國資源分布廣泛,地理分布極不均衡,對我國產業布局和經濟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資源的合理配給問題有很大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將維持“北煤南運”“南磷北送”“西礦東流”及“南水北調”的局面。以煤和水為例,我們可以看到,資源稟賦的空間消耗與區域經濟發展特征。

圖3 2011年中國省區市煤炭生產量、省域調動量與基礎儲量對比Fig. 3 Comparison of indigenous coal production, moving in from other provinces, sending out to other provinces and basic reserve in 2011

圖4 2011年中國省區市煤炭生產量、省域調動量與GDP對比Fig. 4 Comparison of indigenous coal production, moving in from other provinces, sending out to other provinces and GDP in 2011
中國地域空間廣大,各地區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程度差異很大。如圖3所示,以煤炭為例,全國煤炭主要來自于山西、陜西和內蒙古,資源稟賦蘊藏量豐饒使這些省份成為資源主要產地。但從圖 4可見,資源稟賦產量豐富的區域,未必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甚至成為落后區域。我們不難看出:GDP較高的發達省份(如山東、江蘇、廣東)其本地煤炭生產量并不是很高;而本地煤炭生產量很高的省份(如山西、內蒙、陜西)卻是 GDP較低的欠發達省份,豐富的煤炭資源并沒有給當地帶來快速的經濟發展,甚至在開發過程中還帶來了一系列嚴峻的生態問題。同理可知,在礦產、水等資源稟賦方面也存在著相似問題(王朝明,2003;Dong等,2013)。以2011年中國水資源總量與消耗為例(圖 5),供用水量超過本地水資源總量的省區市分別是北京(-9.2億立方米)、天津(-7.7億立方米)、河北(-38.8億立方米)、上海(-103.8億立方米)、江蘇(-63.8億立方米)、寧夏(-64.8億立方米)。這些區域大多是 GDP產值較高的省區市,它們的水資源供給已面臨嚴峻形勢,水環境生態系統可持續性難以維續,區域發展所需水資源必須通過跨流域調配獲得;供用水量占本地水資源總量50%以上的省區市分別為:山西(60%)、黑龍江(56%)、山東(64%)、河南(70%)、甘肅(51%)、新疆(60%)。這些區域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地下水系統循環補給不足,水資源可持續性較弱等諸多挑戰;部分地區還面臨著水資源污染嚴重等威脅(于曉曼等,2013)。

圖5 2011年中國省區市水資源總量、供用水量與GDP對比Fig. 5 Comparison of total water resource, water supply and water use and GDP in 2011
從上面的數據對比可以得知,不是所有的資源稟賦都存有相應的替代品,當某地區的某些不能替代的關鍵資源稟賦(比如:煤和水)具有了稀缺性質,那么該區域經濟總量的最大值和經濟結構便受到限制,社會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將受到嚴重威脅。同時通過跨區域調配獲得的資源稟賦勢必又侵占和影響了其他區域環境生態系統,這違背了一個區域發展不能以損害其他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代價原則。
資源稟賦作為一種極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陳林生和李剛,2004)。正如著名思想家恩格斯(1895)所指:“政治經濟學家說,勞動是一切財物的源泉。其實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成財富”。眾多經濟學家認為資源稟賦是經濟增長的基礎,豐富的資源會使經濟快速增長,而資源稟賦匱乏是經濟增長遲緩的部分原因(魯金萍等,2009)。將資源稟賦視為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強調其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岳利萍等,2011;趙鑫鋮等,2013)。
如圖6所示,當某種資源稟賦的供給視為總體市場供給,那么生產者面對的是總體市場需求曲線;當邊際成本供給曲線 1、2與總體市場需求曲線在a、b點相交時,分別存在相應的產出與價格;直到邊際成本供給曲線3的費用水平c點,在消費者準備付出的價格下再無任何產出。但是,如果該資源稟賦供給只占總體市場的一部分,那么生產者面對的相應需求曲線由P點價格(即市場整體價格)決定,產品只能在P點價格下銷售。這時經濟消耗發生得更加迅速,在供給成本移到邊際成本供給曲線2時,根本不會有對該資源稟賦的需求,資源稟賦局部經濟耗竭就此發生。從上述可以看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防止整體范圍內資源自然耗竭的經濟力量對于防止局部的經濟耗竭卻無力阻止。

圖6 資源稟賦市場經濟分析Fig.6 Analysis of the market economy to resource endowment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市場機制兼具不完備性,使得投資者預測未來市場存在不明朗、存在風險等不確定性時,很可能推動資源稟賦的加速開發。著名資源經濟學家朱迪·麗絲(1990)早已指出大部分私有采礦企業正在以高速開發資源稟賦以“貼現”其潛在的未來收入,尤其是在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單一的欠發達區域尚未形成合理的混合型產業布局,幾乎所有與礦產開發相聯系的增長都隨著貿易流動輸出到了發達區域。在這種情況下,為避免某種資源稟賦的經濟耗竭而間接導致快速物理耗竭的可能性對整個區域發展構成另一種嚴重威脅。
經濟發展對資源稟賦依賴性越高的地區,其經濟效益往往越差。張菲菲等(2007)指出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并沒有成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力條件,反而出現了所謂“富饒的貧困”現象以及“東北老工業基地”問題。梁欣然(2007)認為在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下資源優勢并不必然意味著經濟優勢,資源稟賦向現實財富轉化的環節必須流暢才能夠發揮地區的優勢資源,進而為地區經濟增長服務。在傳統的經濟和價值概念中,或者認為沒有勞動參與的東西沒有價值,或者認為不能交易的東西沒有價值,兩者都認為天賦資源沒有價值。正是這種觀念及其在理論、政策決策上的表現,導致了對實體資源的無償占有、掠奪性開發和浪費使用(如能源和礦產資源),以致造成資源損毀、生態成本轉嫁、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如生態系統損毀),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環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區域社會經濟活動也包含著對當地生態系統服務性資源的占用。諸如太陽光、地下熱能、水體與大氣對污染物的稀釋與凈化作用,是沒有或少有經濟價值的。因此,區域經濟生產和消費決策從來不考慮有關非市場生態環境資源的利用。
然而,在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需要各種資源稟賦的配合。目前,發達地區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東部和沿海地區)通過區域間經濟貿易過程依賴于欠發達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內陸地區)的資源稟賦供給,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欠發達地區居民及相關區域在獲得一定數額的資金補償、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的同時,卻承受了資源開發所引起的生態環境代價,成為生態成本的直接承擔者和被動接受者,當地生態環境受到不可逆轉性的侵蝕破壞。由于縱容了這種生態成本的轉嫁行為,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資源稟賦受損之后區域可持續發展尤其是生態環境系統難以持續(黃賢金,2010)。
目前區域資源約束、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情況愈發嚴峻,兩極化趨勢愈加明顯,區域可持續發展挑戰必須提到民族未來發展方向層面主動積極應對。從時間視角與空間視角的二維分析,可知代際公平、區域公平等可持續發展原則正受到背離。資源稟賦受到區域間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進而與區域資源分配與利用效率等可持續發展問題產生必然聯系,同時當代的區域資源配置情況又會作用于未來代際間的資源分配利用問題。區域資源稟賦能否高效分配與利用,區域社會經濟環境是否得以協調發展。首先,需要人類清晰認識資源稟賦的形成過程、組成部分及存在價值;其次,需要人類主動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系統維持之間的作用關系;然后,通過優化措施的實施,提升區域資源使用效率。必須針對各區域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的具體問題,提出系統性生態環境管理手段,設置多重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循環經濟提高利用效率,采用多維多視角評價方法,建立資源稟賦約束性指標。
1)運用系統生態學視角重新考慮與評估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嚴峻生態環境形勢。可持續發展原則是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經濟發展能力為代價,生態環境資源不對時間而下降;在不同空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實現公平的發展,一個區域的發展不能以危害其他區域的發展為代價;該原則本身就體現了可持續發展與時間系統、區域系統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基于對經濟與生態系統相互依賴的認識,需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來看待資源利用與生態破壞問題,倡導經濟系統是地球這個更大系統的子系統的觀點。
2)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多重發展目標,建立合理的資源開發與分配政策目標。經濟系統的特點是以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持續性消費和緊迫性生產,進行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交換與分配,但其不能夠保證資源稟賦合理公平分配或保證防止稀缺的機制。為此需要理清區域資源稟賦與區域社會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通過政府干預手段建立合理的資源開發與分配政策目標,保證資源開發和消費過程能滿足社會、物質和環境對它們的要求,盡量形成所有級別(區域、國家、國際)的政府均可接受的資源政策。
3)實施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提高資源稟賦合理利用效率。循環經濟強調提高資源稟賦利用的高效性和環境污染排放的高標準性,降低單位GDP對資源稟賦的消耗。由于區域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資源稟賦約束限制,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需要通過開展循環經濟大幅度提高資源生產率,特別是提高可耗竭資源(如化石能源、礦產資源等)的生產率,同時減少產業活動過程對生態環境可更新資源的占用。
4)通過多角度、系統化評價方法,開展資源稟賦形成、組成及價值核算等相關研究。這要求現有研究要擺脫以人類社會為中心的單一參數指標體系,采用以“生態貢獻”為中心的復合型資源稟賦評估體系并進行全面而詳細分析,深刻理解與展示生態環境系統賦予人類的真正財富,更好地體現與清楚地表征資源稟賦真正價值。
5)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建立資源稟賦消耗的約束性指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規劃和管理機制中,不僅需要建立能體現能源消耗的約束性指標,還應結合產業等特征提出可衡量的、嚴格的資源稟賦消耗等相關指標。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1997.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387(6630): 253-260.
DONG H J, GENG Y, SARKIS J, et al. 2013. Regional water footprint evaluation in China: A case of Liaoning[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42: 215-224.
ENGELS F V. 1895. The Part played by Labour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pe to Man[M]. Die Neue Zeit: 6.
GENG Y, DOBERSTEIN B. 2008. Develop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chieving'leapfrog development[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15(3): 231-239.
GENG Y, FU J, SARKIS J, et al. 2012. Towards a national circular economy indicator system in China: an evaluation and crit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3(1): 216-224.
GENG Y, SARKIS J, ULGIATI S, et al. 2013. Measuring China's circular economy[J]. Science 339(6127): 1526-1527.
HECKSCHER E F, OHLIN B G. 1991. Heckscher-Ohlin trade theory//Heckscher E F. 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M]. Cambridge: MIT Press: 272-300.
Judith Rees Anne. 1990. Natural resources: alloc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M]. London: Routledge Press.
OHLIN B G. 1933.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U B W, HESHMATI A, GENG Y, et al. 2013. A review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moving from rhetoric to implement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42: 215-227.
陳林生, 李剛. 2004. 資源稟賦、比較優勢與區域經濟增長[J]. 財經問題研究, (4): 63-66.
黃賢金. 2010. 資源經濟學[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30-50.
梁欣然. 2007. 區域資源稟賦與經濟發展差異的相關性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 (10): 93-96.
魯金萍, 董德坤, 谷樹忠, 等 2009. 基于“荷蘭病”效應的欠發達資源富集區“資源詛咒”現象識別[J]. 資源科學, 31(2): 271-277.
陸大道. 2003. 中國區域發展的新因素與新格局[J]. 地理研究, 22(3): 261-271.
王朝明. 2003. 礦產資源枯竭城市的貧困問題及其治理[J]. 財經科學, (4): 61-65.
吳寅潔. 2013. 探討地區資源稟賦與區域發展相協調的政策體系構建[J].東方企業文化, 15: 125.
于曉曼, 薛冰, 耿涌, 等. 2013. 中國農村水環境問題及其展望[J]. 農業環境與發展, (1): 10-13.
岳利萍, 吳振磊, 白永秀. 2011. 中國資源富集地區資源稟賦影響經濟增長的機制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1(10): 153-159.
張菲菲, 劉剛, 沈鐳. 2007. 中國區域經濟與資源豐度相關性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17(4): 19-24.
張力小, 梁競. 2010. 區域資源稟賦對資源利用效率影響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 25(8): 1237-1247.
趙鑫鋮, 譚鑫. 2013. 自然資源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J]. 經濟問題探索, (7): 52-56.
Effects of Resource Endowment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U Xiaoman1,3, GENG Yong1,2, XUE Bing1, DONG Huijuan1, TIAN Xu1,3, LIU Zhe1, MA Zhixiao4
1.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ey Lab of Polluti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henyang 110016, China; 2.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4.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d Study of Sustainability,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Tokyo 1508925, Japan
Resource endowment provides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stab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system within a nation or a region. It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s in current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Resources endowment has been heavily influenced and intervened by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for a longer period. Its flow and utilization are under the control of traditional market operational mechanism, resulting in that it has become the key to influence and restrict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upon our understanding on its definition, this paper first lists the spacial disparity of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 endowment and pointes out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market mechanism to resource endowment, as well as its rel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n by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ce of resource endowment to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s raises the following policy im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reconsideration of the current severe ecological degradation caused by economic activities by employing system ecology perspect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reasonable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allocation targets by combining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benefi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resource efficiency by implementing circular economy, the conduction of key research project for accounting the formation, components and values of resource endowment through multiple systematic dimens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tricted indicators on resource endow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upon the above five aspects, more detail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improving rational resource endowment utilization and coordinat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prepare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
resource endow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gion; circular economy
10.16258/j.cnki.1674-5906.2015.02.027
X22
A
1674-5906(2015)02-0359-06
于曉曼,耿涌,薛冰,董會娟,田旭,劉哲,馬志孝. 資源稟賦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J]. 生態環境學報, 2015, 24(2): 359-364.
YU Xiaoman, GENG Yong, XUE Bing, DONG Huijuan, TIAN Xu, LIU Zhe, MA Zhixiao. Effects of Resource Endowment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5, 24(2): 359-364.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7132500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歐管理項目(71461137008);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格平綠色行動遼寧環境科研教育“123工程”項目(CEPF2012-123-1-5)
于曉曼(1986年生),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經濟與產業生態學。*通信作者:耿涌(1971年生),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管理、產業生態學、循環經濟。E-mail: ygeng@sjtu.edu.cn
20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