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胡 敬

高標準的軟綿舒適的鐵路車輛座椅設計,高水平的高速公路上對疲勞駕駛的警告和喚醒,合理優化的車輛調度組織和駕駛員管理模式,為每一位乘客精心“按摩”,為每一位駕駛員敲響“警鐘”,為每一個家庭開啟堅實護盾,這就是高利實際工作的真實寫照。
現任北京理工大學交通工程系主任、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帶頭人、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的高利1978年考入吉林工業大學,在汽車系學習汽車運輸專業。1982年畢業后被分配到西安公路學院工作,一直從事交通運輸及人—車—路(環境)系統的教學、科研和技術服務。在繁忙的工作間隙,他不斷給自己補能充電,1985年到1988年在本校汽車系攻讀汽運工程專業在職碩士,獲得了工學碩士的學位。1992年至1996年在吉林工業大學交通學院攻讀汽運工程專業在職博士,又并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雖然學業繁重,但是他總能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由于他各方面優秀的表現,在1992年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晉升為教授,1999年被批準為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生導師,主持各類科研課題30余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專著6部,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9項,取得發明專利5項和軟件著作權3項,獲得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
為了保證乘客在長途運行環境中的輕松舒適,為了確保運送物資在顛簸、震蕩的運行線路上完好無損。在“臥姿人體承受振動的評價”項目中,高利和團隊成員一起對68名中國人臥姿人體承受震動試驗和統計及頻域分析,得到臥姿人體承受振動的等感曲線,提出臥姿人體承受振動的評價方法,獲1990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和陜西省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并且依據該成果已制定出3項國家標準和3項汽車及鐵路等行業標準,為航空航天及交通運輸有關臥姿人體承受振動的評價做出積極貢獻。
在這次些研究的基礎上,1998年到2002年,高利通過大量公路臥鋪客車實車道路試驗和鐵路客車臥鋪試驗及仿真分析,得出公路臥鋪客車和鐵路客車的臥鋪振動特性,提出減振提高乘坐舒適性措施,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測量評價方法,研究完成了交通部重點科技項目“公路臥鋪客車臥位舒適性研究”,獲得了2004年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依據該成果已制定出1項國家標準和2項汽車及鐵路等行業標準。細節的看重,詳盡的分析、標準的制定、理論的支撐對交通出行帶來了有效的參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通過不斷創新取得更大的發展,是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一條成功經驗。在交通工程領域,高利結合我國的發展現狀,利用精湛的專業技能,慢慢摸索出一套套合理高效完備的精品模式。
在創新中謀發展。2009年起高利承擔起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無人駕駛車輛智能行為綜合測試環境設計與測評體系研究”,針對我國無人駕駛車輛的發展現狀,明確我國無人駕駛車輛發展的分階段測試目標,設計合理的測試內容和測試環境。結合灰盒測試理論,研究多平臺多傳感器融合測試技術,人工測試與電子測試相配合,結合模糊綜合評價與層次分析法等方法對無人駕駛車輛智能行為進行綜合評價,選擇了城市道路、鄉村道路、高速公路中基本和共性的測試內容,最終為年度比賽設計了測試環境、測試方法與技術以及測試標準和評價體系,推動著我國無人駕駛車輛研究不斷向前邁進。
在創新中求提高。2011年起,高利又承擔了“無人駕駛車輛認知能力測試及驗證環境設計與實現”項目。結合虛擬試驗和道路測試,依據信息加工理論和認知心理學原理及腦負荷評價方法,利用有人駕駛行為推斷無人駕駛智能行為,建立相對完備的測評體系,提供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測評理論、方法與技術,為未來無人駕駛車輛智能行為的評測服務,為每年的“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提供測試環境、測試方法和評價方法。
在創新中被認可。2011年,高利一力承擔了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東北地區邊貿通道和運輸樞紐建設技術研究”。該項目通過調查研究,基于區域經濟發展、公共服務和自然地理區劃,提出了區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的結構模式及思路,改進了過去對于殘缺數據的處理方法及組合預測對于權重分配的方法,提出了組織社會車輛為物流企業服務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車輛組織管理及駕駛員管理的模式,最終囊括了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的獎項。
高利一直從事的交通運輸及人—車—路(環境)系統的教學、科研和技術服務,是個技術活兒,更是個細致活兒。高利在實際工作中細化出工作區域,量化工作標準,明確工作責任,力圖將公路網、營運車輛等的管理做到無縫隙、無障礙,逐漸實現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長效管理方式。
疲勞駕駛是引發交通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但在實際的交通環境中研究駕駛疲勞存在很大的風險性。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駕駛人安全狀態監測及預警技術”的提出,就是試圖來解決這一問題。高利開闊思維,建立了基于車輛行駛軌跡的駕駛疲勞識別及車載預警系統,構建了雙卡CDMA和GPRS及光纖網絡傳輸的職業駕駛人疲勞狀態遠程監控預警系統。他通過汽車駕駛視景仿真系統中駕駛疲勞的反復試驗,找出了疲勞駕駛的特征,開發出對駕駛人的預警技術。在實際駕駛過程中,這一技術對即將進入疲勞狀態之前的駕駛人及時有效地進行警告和喚醒,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交通事故的發生。
相較于疲勞駕駛,針對營運車輛行駛安全狀態失控造成群死群傷特大交通事故的問題,2009年,高利著手主持的項目專題“營運車輛駕駛人綜合評價數據庫及信息化管理系統”,建立營運車輛駕駛人安全駕駛技能培訓考核信息化管理系統,提出一種營運車輛駕駛人評估系統,實現了營運車輛駕駛人數據庫數據挖掘及全程綜合評價,確定了營運車輛駕駛人全程駕駛技能累積值評價指標及計算方法,開發基于RFID技術的便攜式終端信息管理設備,并在東、中、西典型運輸企業或管理機構示范應用,實現對營運車輛駕駛員信息采集、管理和評價、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等,有效降低了重特大交通事故發生概率。
隨后,高利將對人的分析研究轉移到了物的鉆研開發中。在2011年開始啟動的“公路網傳感設備在線診斷與檢定技術研究及設備研制”項目中,他針對物聯網條件下公路網運行狀態傳感設備的多樣、異構、復雜、主動等特征,完成適應物聯網技術需求的公路網傳感設備狀態監測、診斷系列標準及相關計量檢定規程或校準規范,開發公路網傳感設備監測診斷軟件,研制公路網傳感設備監測及診斷裝置,以期實現公路網傳感設備的狀態監測、故障診斷,保障公路網傳感設備的量值統一及和結果準確及減少失效,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公路網運行狀態傳感設備的可靠性及精確性,增強了公路網運行狀態監測及分析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閃耀的科研成就,不是他奮斗的終點。在科研工作之余同時,他徜徉在教學課堂,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維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
自從我國2004年建立汽車召回制度以來,作為核心專家成員的高利,全程參加汽車召回專家遴選、汽車召回專家論證、汽車召回宣傳、汽車召回標準評審、汽車召回調查及試驗論證等工作。即使每年參加相關重要活動10余次,繁忙勞碌,他還指導了2名博士研究生成功開展汽車召回領域的研究,他們均已獲得博士學位,并著有相關著作。
從1982年,高利就投身到了高等教育教學的事業中。在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高利先后主講了8門本科生課程、12門研究生課程,指導了55名碩士研究生和15名博士研究生和8名工程碩士。他注重啟發式教學、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重視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曾獲得優秀班主任獎、3次學校教學優秀獎和一次省部級教學成果獎。
從細節開始,從細微處入手,高利從點滴做起,用一釘一鉚的工作態度,在繁復的工作中逐漸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