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東方
城市改造須守文脈留“印跡”
文_東方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城市的規(guī)模也在一步步擴張。然而,由于國家有著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能夠用于城市建設的土地資源也就變得日趨緊張起來。在這種現實條件之下,“舊城改造”無疑極大地緩解了城市建設與土地緊缺之間的矛盾。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GDP英雄論”仍大行其道的當下,不少地方在舊城進行改造時,都把目光聚焦在了經濟發(fā)展上,忽視了對文化的保護,一通簡單粗暴的大拆大建之后,不少代表城市特色的老舊街區(qū)被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用鋼筋水泥澆筑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拆掉了特色,拆掉了記憶,也拆掉了人們的鄉(xiāng)愁……
舊城區(qū)的街道或許并不寬闊,但它卻能勾勒出這座城市的歷史格局,傳遞出城市豐富的歷史訊息,這些老街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記錄著城市的傳統(tǒng),是城市珍貴遺產。
說起“舊城區(q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低矮的平房、狹窄的道路、廢舊的廠房,不可否認,舊城區(qū)由于人口密集,基礎設施落后,再加上有些房屋年久失修,的確顯得不是那么“高端、大氣、上檔次”。
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各級政府無疑是起著主導作用,其作用主要是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和推動舊城改造有序進,實際的開發(fā)建設工作則大都是由房地產開發(fā)商來完成。相對城市新區(qū)而言,舊城區(qū)屬于城市的中心地帶,人流量大,有著成熟的商圈,區(qū)位優(yōu)勢很明顯,往往是城市的“黃金地段”,可謂寸土寸金,所以舊城區(qū)也就成為開發(fā)商競相爭搶之地。
但想在這里拿地搞開發(fā),要掏的土地出讓金不會是小數,再加上公共配套設施費用等其他成本,開發(fā)商的投入不可謂不大。開發(fā)商可謂無利不起早,為了使利潤最大化,想方設法提高容積率,多蓋新樓,多蓋高樓便成為必然。
于是,大量與市民生活密切、蘊藏著豐富歷史文化價值的舊街區(qū)、古建筑被商業(yè)化大潮所吞噬。就拿北京來說,胡同和四合院可以說是其最具特色的建筑,這里有很多名人故居,但是隨著大規(guī)模的舊城改造運動的推進,北京城區(qū)內的胡同和四合院也遭到了災難性的破壞,成片成片地消失了,即使是少數幸存的,也失去了原有的“京味”。
類似情況并不只是發(fā)生在少數幾個地市,放眼全國,哪里沒在大拆大建呢?據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14年向住建部遞交的一份《建筑拆除管理政策研究》報告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積約為4.6億平方米。我們平時只要看新聞,就總能看到這樣的消息:長沙近10年拆了400多條老街、濟南近代500條老街近半數被拆、大連百年老街近半被拆……
地方政府作為城市的管理者和服務者,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必須具備長遠的眼光,不能僅看到當前的經濟利益,還應兼顧社會公眾的利益。
不少地方政府常常找不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原本是應該發(fā)揮“政府人”屬性,平衡各方的利益,但不少地方政府卻更像一個“經濟人”,也和開發(fā)商一樣,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對城市的文化習俗、歷史風貌的保護工作并不是那么上心。
還有一些城市的主政者自身思想并沒有端正,他們沒有把心思放在如何為人民謀福祉上,而是想方設法利用職權為自己牟私利,一些地方政府通過大拆大建,上馬工程,獲取渾水摸魚的機會。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yè)便是個中杰出代表,他早年主政揚州,新官上任便急著上馬了“十大實事工程”,把古城揚州拆得面目全非,揚州市民為此編了一首民謠:“腳一跺,拆拆拆,手一揮,推推推。”而季建業(yè)和他的那些商人朋友們則從中大獲其利。
不僅如此,季建業(yè)到南京任市長之后,南京又被他“開膛破肚”,從新街口到夫子廟,從珠江路到中華路,幾乎無一平坦大道。尤其是他親自主導的、總造價183億元的雨污分流工程,更是將南京挖得千溝萬壑。
據悉南京市的法國梧桐是民國時期栽種的,是南京當地的一大特色,在南京市民的感情中,法桐就是市樹,是城市的靈魂和名片。但是季建業(yè)卻不顧市民的強烈反對,將這些樹大規(guī)模地砍伐,把南京城折騰得“秋葉與灰土齊飛,蒼天共黃土一色”。好在他的腐敗事跡最終敗露,否則,不知還有多少好東西被他糟蹋。
在舊城改造中,不少城市還陷入了一個誤區(qū),那就是以為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就是繼承和保護了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這其實是沒有理解歷史建筑的真正含義。那些仿古建筑不過只是外觀與古建筑相似,但畢竟缺乏歷史的厚重感,沒有時間的溫度,不能真實地體現城市的滄桑古韻。而且,現代人與古人所采用的建筑工藝也有區(qū)別,后人建出來的仿古建筑常常是東施效顰、不倫不類,反而拉低了城市品位。
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對那些老街區(qū)和古建筑,要懂得尊重、欣賞,珍惜它們、保護它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守住文脈,留住鄉(xiāng)愁。
今年五一,本刊記者曾到北京游玩。走在北京街頭,記者感受到的都是國際化大都市的現代氣息,直到被北京的友人帶到南鑼鼓巷,才真正體會到了老北京的韻味。作為北京最古老的街區(qū)之一,南鑼鼓巷一帶有我國唯一完整保存的元代胡同院落格局,它還是北京規(guī)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tǒng)民居保護區(qū)之一。這里原是北京的“富人區(qū)”,許多達官顯貴、社會名流都曾在此居住,記者在縱橫交錯的胡同里漫無目的地閑逛,不經意就發(fā)現了僧格林沁、茅盾、齊白石等人的故居,這些宅院都保護得很好,古色古香、原汁原味。
友人告訴記者,南鑼鼓巷的東北角有一條菊兒胡同,是著名建筑大師吳良鏞主持設計修復的,吳良鏞教授提出“有機更新”理論,認為舊城改造要保護好有歷史價值的建筑,修繕雖已破舊但尚可利用的建筑,實在無法修復的危房才予以拆除,既保留歷史文脈的延續(xù),又形成有機的整體環(huán)境。正是因為這套理論,菊兒胡同才能做到既保留了老北京的特色,又符合現代人的居住要求。“有機更新”理論也正被用于北京城其他歷史建筑的保護之中。
記者了解到,北京城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筑能夠得到完好的保護,《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功不可沒。目前,《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04-2020年)》已經得到國務院批復同意,這將成為北京舊城整體保護最為有力的條文規(guī)范。
近年來一個可喜的變化是,越來越多的城市在實施舊城改造時,把對歷史文化的保護納入了考量范圍之內。九江市的潯陽區(qū),自古有著“九派潯陽郡,分明是畫圖”之美譽。然而作為一個老城區(qū),城市功能欠缺、商業(yè)配套不足、建筑面貌陳舊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區(qū)域經濟的轉型升級。潯陽區(qū)政府通過精心規(guī)劃,在城市功能的更新與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保護之間取得了平衡。
大中路是九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坐標。它始于晉唐,成型于明清,也是九江市最著名的傳統(tǒng)商業(yè)老街,市民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2011年,潯陽區(qū)政府對大中路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拆除和規(guī)整了與原有風格不協(xié)調的建筑、空調外機和防盜網等,根據不同建筑的建設時期和風格,對沿街的鋪面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復,盡量恢復原有的風貌。通過改造,既延續(xù)了該街區(qū)的歷史文脈,也重現了該街區(qū)的商業(yè)價值。
其實,城市要避免“千城一面”,就是要尊重城市的特色和差異性,重視城市的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尤其是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對那些老街區(qū)和古建筑,要懂得尊重、欣賞,珍惜它們、保護它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守住文脈,留住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