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 劉春梅
“明星”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社會功能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 劉春梅
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同時伴隨著多媒體的發展,信息的傳播快速便捷。“明星”作為具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要明確自己的榜樣力量,傳遞正能量,攜手共同打造和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家園。
“明星效應”;社會功能;精神文明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人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立人就是要完善個人修養,人的精神文明和修養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后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完善了自己的個人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石。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你的人生真正價值不在于你的口袋;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也不能算是失敗,因為明天依然可以奮斗;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才是徹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近年來,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追求,許多經濟公司、藝人培訓機構開始風靡。我國文藝創作生產呈現出發展的良好勢頭,產生了許多精品力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和價值取向產生了不良影響。電影、電視、廣告、選秀節目等的投放量大幅上升,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明星”。我們在關注他們的娛樂價值的同時,還要關注其另外一面——社會功能,即所謂的“明星”效應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大量的影視作品、公眾人物在大家可以看得見的場合所做的事情顯然是有社會導向和示范作用的。
然而在要求精神文明建設、提倡和諧的社會里,各種不文明的行為卻時不時的發生在我們身邊,尤其“明星”光環下的惡性事件隨處充斥于社會。2013年11月3日14時10分左右,在杭州一輛保時捷卡宴與公交車發生刮擦,圍觀群眾發現駕駛員竟是奧運冠軍孫楊。孫楊涉嫌無證駕駛被查處,4日凌晨孫楊在其微博發布致歉信,承認3日下午在杭州駕駛親戚車輛被公交車追尾,他對此表示歉意和反省。作為公眾人物本是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模仿的榜樣,他的行為舉止本應謹而慎行。然而,此次無證駕駛,與公交車追尾事件不僅給孫楊自己的形象抹黑,也讓孫楊迷們大失所望。此后高曉松酒駕、文章出軌、黃海波嫖娼……娛樂圈的惡性事件數不勝數。如果說這種事情以前還算得上新聞,多少讓人感到有些震驚,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么如今人們則是見怪不怪,麻木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每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隨他去吧!”
咱們的娛樂圈總是在挑戰道德底線,根本就建立不起偶像制,負面新聞對偶像是致命的,偶像對于粉絲如信仰般的存在,娛樂圈應該樹立正面形象提倡良好風氣,推出百花爭艷的藝術作品,不然還有存在的意義嗎?我認為根本原因還是目前娛樂業的人本身的三觀和認知有問題,其實做娛樂以明星為中心無可厚非,好萊塢上個世紀初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一不能只有明星,二要注意打造明星的形象。現在他們基本是用看笑話的眼光來看待明星的,是以賣頭牌的方式在兜售。只要有客人買就行了,其它坐視不管。不然沒法解釋他們的做法。扒了娛樂圈的皮其實無所謂,但是它對社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包括對青少年思想觀念,和社會黑暗面的明面化等等,看起來似乎話題有些大,但是這頂帽子它還真帶的起。另外媒體的道德問題,為了頭條為了博眼球什么都往外推,不理會結果,這些是極其惡劣的。
最近看到一篇李澤厚的專訪,他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中國現而今的社會規范、文化秩序,不僅比不上上世紀80年代,甚至連90年代都不如”,一針見血。隨著國家的強盛,文藝領域的怪才卻鳳毛麟角。以電影為例,想當年的華語影壇,好戲如云,經典影片記憶猶新,陳凱歌和張藝謀早期的電影,有力量有震撼,厚重而又不乏美感,他們二人熠熠生輝的時期可謂是大陸電影最光輝的日子。如今的那些電影,看過笑過罵過后還能留下點印象的又有幾部。
流行文化普及率雖越來越高,卻起不到教化的作用,我覺著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媒體資源的一種浪費。中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的口號喊了多少年,文壇影壇歌壇依然死氣沉沉。黃家駒那句“樂壇已死”并不是盲目悲觀。流行文化早就乏善可陳,可惜沒人來管,學者們忙著搞民生搞建設,忽略了精神建設,媒體都忙著挖八卦,誰管你歌唱的好不好。中國人潛意識里是把娛樂明星當木偶來看的:明星的生活就是一部公開的戲,操控你紅不紅的線在大家手中。這種獵奇甚至踩上一腳的欲望,每個關注娛樂新聞的人都有,國人對娛樂圈的鄙夷一日不消除,流行藝術就永無被正名的機會。
娛樂新聞,十之八九是負面的,好多藝人忙著“閃閃發光”荒廢學業,只為了年輕時的那一點的囂張和虛榮。試問,如果你過氣了,到了社會你能做什么?“問題偶像”給社會帶來的負效應遠遠大于“榜樣偶像”的正效應,所謂的積德需萬日,毀德只一旦。“問題偶像”必然會培植或帶動眾多的“問題民眾”,如若形成潮流,就如毒草,要么破壞生態,要么破壞社會的安定和諧。
處在這樣環境中的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認識。要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深刻認識某些行為是可恥的,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背道而馳的。我們所謂的精神文明建設歸根到底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質,引導人們對自己的主觀世界自覺的進行改造,從而提高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只有當道德的血液流淌在社會所有成員身上才能真正的成長,無道德者寸步難行。
公眾人物具有強大的模范作用,引導大家的日常作風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公眾人物的社會影響力是巨大的,不僅反映了國家形象,同時寄托了社會大眾的共同希望。公眾人物好的行為作風,會在社會中促成正能量,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和氛圍。而錯誤的行為作風不僅會給自己的形象抹黑,也會給國家形象帶來污點,甚至可能會給青少年帶來錯誤的引導作用,產生惡劣影響。
因此,作為公眾人物,應該時刻警醒自己的行為舉止,以更為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影響他人,傳遞正能量,為打造和諧正義、美好富強的社會作出貢獻。同時作為大眾,也應抱有寬容的態度。對于許多明星事件我們要清楚的知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他們在主動承認錯誤的態度下,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新時代新文明,不要讓文明只在宣傳中出現,要讓它活躍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與文明健康同行。
D64
:A
:1671-864X(2015)02-0024-02
劉春梅(女),河南省虞城縣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學生;專業: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