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法學院2012級 熊蕾
國家法律責任構成要件研究
河南大學法學院2012級 熊蕾
國際法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國家間有了某種類似制裁的規則,隨后了又出現了國家法律責任的概念,使傳統國際法其法律效力游離分散,缺的乏強制性的特點有了較大的改觀。國家法律責任這種“硬”性因素雖然不能完全改變國際法的“軟法”(soft law)性質,但在某種程度上為“條約必須遵守”這項國際法基本原則保駕護航。總之,國際責任對于創建一個良好的國際法律秩序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主要探討其構成要件的具體內容。
國家法律責任;國際不法行為;國際法
在一個主要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社會中,各種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區域利益混雜交融。這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往往是激發國際爭端的導火索。各國出于維護本國利益的考量,在國際關系中經常出現一國違反國際法,違反雙邊或多變條約所確立的國家間權利義務的規定或者是做出有損于國際和平與發展的行為。當出現這些情勢時,行為國在面臨國際社會輿論的譴責時,同時還被求承擔相應的國家責任。
研究國家責任的構成要件,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是國家責任的具體含義。在近代國際法中,其實并未出現國際責任這一概念,而由“國際賠償”概指一國在對外國人人身財產造成損害時應負的賠償責任,但其使用范圍是極其狹窄的。隨著國際法以及國際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意義上的國家賠償制度已然已經難以適應國際社會發生的日趨復雜的由一國不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事件。對這一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是整個國際社會日漸緊迫的課題。
1949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正式將國家責任選為一系列國際法議題作為編纂國際法的課題之一。在之后的近半個多世紀里,國際社會對國際責任的做出了激烈的探討,終于在2001年第53界國際法委員會上完成了國家責任的二讀草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責任條款草案》中并沒有給國家責任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可見各主權國家對國家責任這一問題的高度敏感性。但基于學術研究,明確其含義卻是必要的。這里,采取通說,即國際責任是指一國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國際社會主要是由主權平等的國家所組成的一個平行的社會,相比于國內社會所呈現出的“金字塔”型,國際社會是平等且自由的。由于缺乏一個超越于所有國家之上的超國家組織的存在,就意味著讓一國承擔法律不責任就必須嚴格符合國際法律責任構成的要件,否則就是多一國主權,國家尊嚴的侵犯。
首先一國承擔國家責任必須有國際不法行為的存在。所謂,國際不法行為是指一國違反本國所應承擔的國際法義務的行為。一般而言,這種國際法義務主要來自于該國同其他國際法主體所締結的的關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國際條約。條約中明確的權利義務對締約國具有約束力,一旦國家違反這些義務性規定就產生了國家責任。此為,這種義務還來自于國家對國際強行法的遵守,或者對聯合國憲章規定的宗旨原則的尊重以及對全人類共同利益的維護。義務的違反形式可以是作為也可以不作為,即可以是一項行為也可是是連續的多項行為。例如,在2015年3月是15日,緬甸空軍越過云南邊境,炸傷我國公民的的事件中,緬甸軍方的行為就是以作為的方式對我國領土安全以及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實行的國際不法行為,他違背了中緬雙方間條約義務,違背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要求。其次,國家法律責任的另一個重要構成要件是,該國際不法行為可以歸因與該國,損害結果應歸咎于相關行為國。這就是說并非一國所有的不法行為都是應該受到國際法的追責的,國家作為國際法主體,只有可視為是由該國所實施的行為才能成為構成要件,否則該國可以拒絕承擔責任。例如,一國公民的私人行為對他國造成的損害,該公民國籍國顯然是不需要對此承擔責任的,這完全屬于由國內法調整的范圍。一般而言,可視為國家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這些行為目前是國際法理論界所公認的,基本上明確了屬于國家承擔責任的界限。這些行為包括一國國家機關的行為,如,一國政府,軍隊,或者外交部所實施的行為給其他國際法主體造成損害的,該國需要對此承擔國家責任;經授權行使政府權力要素的機關的行為;一國交由另一國支配的國家機關的行為;叛亂運動或其他叛亂團體的行為(指叛亂后成功建立新政府或者國家的情況)以及特定個人的私人行為。比如一國政府首腦,外交部長的職務范圍以外的行為,即使是以私人身份實行的行為,鑒于其特殊的特殊身份存在,也應視為該國的國家行為。
長期以來,學術界都對國家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著十分激烈的爭議存在,其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是否在要求一國承擔國際責任時需要考慮一國的主觀過錯。易言之,一國承擔責任是否應該需要具備故意或過失。對此,不少學者認為,國家承擔國際法上的責任需要具備這種主觀的過錯,正如在國內法中一樣,追究行為人的責任區分為故意,過失或者不可罰的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等,對此,國際法委員會的態度是否定的。事實上,在國際實踐中,認定一國的主觀過錯往往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國際法委員會的態度不無道理。此外的焦點在于,國際法責任是否產生于雙邊的國際義務,國際法委員會的態度是有關的國際義務可以使雙邊的也可以是多邊的;既可以是一國或數國承擔的義務也可以是對整個國際社會承擔的義務。最后的一個焦點主要是是否需要有實際損害的發生,對此委員會也給出了否定的意見,認為損害并不需要當然的發生,國家責任的承擔形式也可以是道歉,停止侵害等非物質性的責任形式。
目前關于國家責任的規定還沒有統一的成文條約法規范,《國家責任二讀條款》是國際法委員會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獲得的一個具有規范性效果的成果,即使目前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均對其中的某些條款抱有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它對于促進國家責任理論的完善有著重大的影響。我們應看到國際社會對國家責任構成要件方面不斷探討研究的努力,這對于維護一個良好,和平的國際法律秩序以及國際關系健康穩固發展的具有積極意義。
[1]國際法委員會,《國家對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條款》
[2]邵津主編,《國際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3]余明才主編《國際法專論》,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4]梁西主編《國際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版
D990
:A
:1671-864X(2015)02-0045-01
熊蕾(1994—)湖南常德人 河南大學法學院2012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