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老促會 武安市民政局

范子俠將軍。
1908年生于江蘇省豐縣大史樓村的范子俠,曾在東北軍任參謀、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31年,范子俠所在部隊調往江西,參加對紅軍的圍剿。時值“九一八”事變爆發,日寇入侵,憂國憂民的范子俠不愿參加內戰,憤而辭職。
1933年春,范子俠得知馮玉祥等在察哈爾組織抗日同盟軍,當即北上,后被抗日同盟軍任命為團長。同盟軍失敗后,范子俠所在部隊被編入孫殿英的四十一軍。時間不久,該軍番號撤銷,兵員遣散。
1936年,范子俠懷著一顆抗日之心,打入偽蒙古軍李守信部任營長。在百靈廟戰斗中,范子俠策動全營士兵起義并逼迫偽旅長金憲章反正,殺死日本指導官山濱大佐等人。但事后,媚日求和的國民黨當局卻以“另有異圖”的罪名將范子俠逮捕入獄。
1937年“七七”事變后,范子俠出獄。他奔赴太原加入犧盟會,不久便到二十九軍前線任團副,參加對日作戰。當年10月,國民黨軍隊大舉潰退南撤,范子俠等人毅然留在河北無極、藁城、新樂、行唐一帶,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打擊日本侵略者。這支武裝在石太線兩側及藁城、無極等地與日軍作戰,打了不少勝仗。
在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八路軍一一五師領導聶榮臻對范子俠及其領導的抗日部隊十分關心,派出八路軍干部幫助他們整訓,使這支武裝的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迅速提高。
1938年初,抗日義勇軍已發展到3000多人,國民黨授其番號和軍餉,范子俠任副師長。不久,這支部隊移至武安、涉縣、磁縣一帶,司令部設在武安西井村。
范子俠協同八路軍一二九師,多次開展對日軍的襲擊。他配合八路軍地方工作團舉辦抗日救國教員訓練班,組建各界抗日團體,協助選出了太行區第一個抗日縣長。
范子俠與八路軍合作的舉動惹惱了國民黨的頑固派。洛陽戰區長官司令部發布命令:取消范子俠部隊番號,停發軍餉,懸賞通緝范子俠。
面對威脅,范子俠部全體官兵團結一心,堅決不解散。
范子俠的行動得到了八路軍和中共晉冀豫特委的支持。八路軍武安工作團團長王鐵、中共武安縣委書記王錚、先遣支隊領導楊樹根和魯瑞林等多次與其促膝交談,做其統戰工作。
1939年11月20日,在八路軍總部和劉伯承、鄧小平的關懷下,范子俠毅然同意將部隊易幟為“平漢抗日游擊縱隊”,宣布脫離國民黨冀察戰區,接受八路軍的指導。
不久,范子俠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5月,范子俠率部參加了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白晉鐵路破襲戰,協同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三八五旅等全殲敵一個警備大隊,破壞敵鐵路100余里,炸毀橋梁50余座。
戰役結束后,平漢縱隊正式加入八路軍,改編為一二九師新編第十旅,范子俠任旅長。
1940年8月,八路軍開展了著名的“百團大戰”,新十旅首次參加了在太行山的破襲戰。
8月23日黃昏,范子俠帶人化裝成日軍,把圍困在測石車站的日本兵全部擊斃。25日,范子俠和政委賴際發率部攻打狼峪據點,打死守敵百余名。

范子俠工作戰斗過的地方——武安市廟上村太行第六軍分區司令部舊址。
9月下旬,范子俠率部完成了破襲和(順)遼(縣)公路及阻擊昔陽、和順之敵的任務,并攻克了遼縣寒王鎮據點。10月下旬,范子俠在寒王以北設伏,一個小時內就擊毀敵汽車35輛,打死敵軍200多名。
接著,范子俠奉命來到左會山阻擊進犯的日軍,經過連續幾晝夜的苦戰,打退了敵人以飛機、大炮配合的數十次輪番進攻,敵軍無奈開始后撤。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決死第一縱隊和范子俠帶領的八路軍新十旅等追蹤而至,將敵軍團團包圍在關家垴、柳樹溝、沙坡一帶。
10月30日拂曉開始,敵軍幾次妄圖突圍,均被我軍擊退。黃昏時部隊發起總攻,戰場上炮火轟鳴,殺聲震天,當范子俠正在距沖鋒地點十幾步的地方指揮部隊時,一顆子彈射穿了他的左手。他稍加包扎,帶傷指揮戰士架設人梯攀上了險峻的關家垴。
百團大戰之后,一二九師新編第十旅在磁縣、武安、涉縣、沙河一帶招募新兵,補充力量。隨后,太行區以武安、沙河、邢東、邢西4縣組建第六軍分區,范子俠擔任司令員,朱穆之任政委。
1942年2月,日寇糾集重兵,對我太行、太岳抗日根據地發動瘋狂的春季“大掃蕩”,時任一二九師政委兼晉冀魯豫軍區政委的鄧小平正在六分區視察工作,范子俠不顧勸說,主動擔當起掩護分區首腦機關和群眾安全轉移的重任。從10日晚上開始,范子俠率部在河北沙河縣冊井、魏莊等地阻擊日軍。12日上午,范子俠帶領警衛排戰士來到柴關一帶偵查敵情。中午,數百名日偽軍分三路向范子俠部所在的村子包抄過來。范子俠立即組織向外突圍,在打退敵人的數次進攻后,部隊撤到了劉莊村后的山坡上。這時,從冊井方向趕來的敵軍騎兵也追了過來,范子俠指揮戰士和前來接應的民兵,利用有利地形邊打邊撤。正當范子俠舉槍繼續向敵方射擊時,敵人的3顆子彈射進了他的胸膛。
八路軍戰士和民兵立即背起身受重傷的范司令員向南撤退。正在撤退的鄉親們聽說范子俠受傷,紛紛丟下包袱前來看望,爭搶著和戰士們一起抬著范子俠的擔架后撤。
當撤退的人流走到常莊村西時,34歲的范子俠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范子俠原葬于離犧牲地不遠的沙河縣封巒寺旁。新中國成立后,其遺骨遷葬至位于河北省邯鄲市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