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老促會

滎陽河陰石榴又是一個豐收年! 圖片攝影/ 李全志
鄭州是豫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日戰爭中為打擊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鄭州市各級黨委和政府時刻惦記著老區人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產業扶貧、搬遷扶貧、精準扶貧等方式,支持革命老區經濟發展,加強老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老區群眾生活,幫助革命老區人民脫貧致富,老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產業扶貧和就業發展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全市老區貧困人口已從2011年的26.1萬減少到18.1萬,尤其是2014年當年減貧4萬人。全市老區農民人均純收入2014年達到12000多元,比本世紀初增長3.26倍。農民物質文化生活不斷改善,住房面積增加,大件耐用消費品購置量逐年攀升,文化生活逐漸豐富,健身體育活動也開展起來。
全市老區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達到98%以上。縣、鄉、村基層衛生組織服務能力穩步提高,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40歲以上的老區農民全部加入城鄉統一的養老,年滿60歲每月最低能領到138元的養老金。農村低保和五保實現了應保盡保,補助標準逐年提高。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4 周年,距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僅有5年多的時間。年初,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市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在2017年全部脫貧,2018年達到全面小康的目標。雖然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但老區群眾對實現這一奮斗目標充滿了信心。
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原因,鄭州老區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本世紀初,鄭州老區農民人均收入只有2800多元,僅相當于全市農民人均收入的七成;而在全市 34萬貧困人口之中,每10人中就有9個是老區人。
擺脫貧困,跟上全市農村發展的步伐,實現共同富裕,是老區人民夢寐以求的愿景。

在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鄭州老區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各項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改善。圖為鄭州老區學校。圖片攝影/ 鐵柱
2005年3月,鄭州市委書記李克在市老促會理事會暨表彰大會上表示:“如果老區人民今天連生活問題都沒有解決,這就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要動真情、用真心,采取實實在在的辦法,改善老區人民生活,共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
為了早日實現老區人民脫貧致富,中共鄭州市委第七、八、九、十屆委員會持續發力,不斷把革命老區建設推向新的階段。
2006年,鄭州市在全省率先制定《關于新時期加快革命老區發展的意見》,提出了“老區優先、重點傾斜”的原則。
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老區發展的實施意見》,確定了全市老區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和具體政策措施。

鄭州市對符合條件的老區深山村實施搬遷扶貧,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圖為鞏義小關鎮民權村。圖片攝影/ 鄭金泉
2011年,鄭州市“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投入力度,建立長效機制,推動老區快速發展”。
2014年伊始,市委、市政府下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和革命老區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增強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解決突出問題,在全省率先實現脫貧奔小康的目標。
鄭州市對符合條件的老區深山村實施搬遷扶貧,引導搬遷群眾向41個新型農村社區、中小城鎮和產業聚集區集中。截至2014年,鄭州市共籌集資金15.18億元,搬遷農戶1.93萬戶,8萬余人。
上街區西林子村支部書記高興地說:“搬遷之后我們不僅得到了每人每月240多元的補助,還能經商或者到企業打工,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
為了培育老區發展主導產業,市委、市政府堅持開展產業扶貧,并建立了老區扶貧專項資金和扶貧互助資金,用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貧困農戶創業。

發展產業是鄭州老區實現脫貧致富的抓手之一。圖為博大面業掛面包裝車間。

雛鷹集團冷鏈倉儲物流中心配送車。
目前老區主導產業的框架基本形成,特色種植業、林果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生態旅游業已經覆蓋80%以上的老區村,其中貧困村建立主導產業的由2011年的17個增加到54個,其占貧困村的比例由10%提高到29%。
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鄭州市根據地域特點把全市革命老區劃分為5個重點發展區域,計劃投資5億元建成30個特色經濟示范區和70個特色經濟項目。
鄭州各地老區積極培育紅綠結合的旅游業,盡力融合一、二、三產業,千方百計提高旅游產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已建成休閑農業莊園21處,星羅棋布的農家樂也增加了老區農民的收入。
鄭州市用“三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一是依托企業發展都市農業產業集群。截至2014年,共建成7個產業化集群,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帶動老區農戶4.1萬戶從事種植、養殖集約化生產。
二是建設現代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發展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的農業經濟,目前老區已建成9個農業示范園區。
三是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新型農業集體經濟。目前,老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超過500個,成員農戶近4萬戶。
27年前,位于新鄭市始祖山北側的太白嶺上有一個柿樹行村。350戶人家分住在52個自然村中。全村6000畝地,荒山荒坡占了七成,森林覆蓋率僅有6%。由于極度缺水,村民種田難收成,人均收入不過幾百元錢。
出路只有一條,就是治山造田。
1988年,村委會主任魏富安與村委會簽訂了面積300 畝為期40年的荒山承包合同,帶著妻子背著镢頭卷著鋪蓋走上荒山,搭個石頭窩棚住了下來。“三塊石頭支個鍋,喝口泉水啃干饃”。一干就是十幾年,用壞了9 把镢頭10多把鐵鍬,修建水平梯田60多畝。鋪設引水管道2000多米,把棋盤山的泉水引到太白嶺。
為了籌錢買回第一批樹苗,魏富安說服妻子把準備買縫紉機的150元錢拿出來,又跑了13趟鄉財政所借了300元。
十多年來,魏富安共栽植杏樹等果樹7300多棵,用材林3萬棵,終于把300畝荒山變成了生機勃勃的果園,年收入10萬元左右,為全村樹立了一個“艱苦創業、荒山聚寶”的樣板。
借鑒魏富安成功之路,柿樹行村委會把3000畝荒山的使用權承包給100多戶村民,掀起了開山碎石砌石堰、造梯田、建果園的熱潮。
兩年多時間,全村砌建高標準梯田450多畝,栽植優質核桃3萬多株,已陸續進入盛果期。現在,全村共建果園1200多畝,栽植林木13萬多棵,森林覆蓋率達到96%,真正實現了林茂果豐,人均林果收入達到3000多元。
鏈接
崢嶸歲月鑄輝煌
1944年4月,日本侵略者為了挽救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失敗局面,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發動了河南戰役。駐守河南的國民黨第一戰區的40萬軍隊,在日軍進攻面前一觸即潰。為阻止日寇西進,保衛大西北,溝通陜北、華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戰略聯系,控制中原戰略要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決定向河南敵后發展,開辟河南抗日根據地。
5月11日、6月30日,黨中央相繼發出了《關于向河南發展方針的指示》《關于向河南發展問題給北方局的指示》。7月25日,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發出了《向河南進軍的命令》,決定從太行軍區抽調得力干部和精銳部隊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隊,開辟豫西敵后抗日根據地。
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前方總部組建了以皮定鈞為司令員、徐子榮為政委的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9月5日,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1700 余人在林縣臨淇鎮郭家園召開成立誓師大會。9月6日支隊從郭家園出發搶渡黃河,沖破敵人層層圍堵,于9月28日到達登封潁陽鄉李洼村。
支隊在經過洛陽時被敵600 余名日偽軍尾隨追擊。支隊在李洼村進行了到達豫西的第一場戰斗,殲滅日軍50 余名,振奮了群眾的抗日信心,部隊站穩了腳跟。1944年4月,日軍在登封城西南的黃沙嶺上修建飛機場,這對開辟豫西抗日根據地形成嚴重威脅。皮定鈞、徐子榮決定搗毀飛機場。9月30日,駐守機場的日偽軍全部殲滅,日軍機場成為一片焦土。
到1944年12月底,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獨立奮戰三個月,先后進行了白栗坪突擊戰、佛光峪戰斗、石道戰斗等,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掃蕩,建立了以嵩山、箕山為中心的近萬平方公里的根據地,豫西抗日根據地建設初具規模。延安《解放日報》作了綜合報道,稱贊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在短短3 個月的時間中,即獲得了不小建樹”。
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建立中共河南區黨委、河南軍區和河南人民抗日軍,任命王樹聲為河南軍區兼河南人民抗日軍司令員,戴季英為中共河南區黨委書記兼河南軍區和河南人民抗日軍政委。1945年2月中旬,王樹聲、戴季英率領豫西抗日三、四支隊,經澠池、宜陽、伊川到達登封東白栗坪與皮定鈞、徐子榮支隊會師。
2月26日,中共河南區黨委和河南軍區在東白栗坪召開會議,將部隊整編為6 個支隊,劃分為6 個分區。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編為河南軍區一支隊兼一分區,轄區為登封、鞏縣、滎陽等,皮定鈞任軍分區司令員,徐子榮任政委。
在河南區黨委、河南軍區的領導下,一支隊進入了新的斗爭時期。
1945年3月中旬,一支隊協同四支隊發動了密(縣)南戰役,消滅日偽軍數百人,俘敵400 余人。3月底,一支隊三十五團協同三、四支隊發起禹西戰役,激戰6 天,進行了大小戰斗10 余次,攻克了唐莊、固城鎮、范門寨等10 余處據點。6月,一支隊三十五團與四支隊、六支隊的部分武裝進行了大冶戰斗,斃傷400 余人,俘敵500 余人,繳槍500 余支。
至1945年8月15日,日寇無條件宣布投降,這支抗日武裝先后作戰200 余次,斃傷敵軍5960 人,俘敵2536 人,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和裝備,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鄭州老區永遠銘記豫西抗日武裝以及人民群眾這段浴血奮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