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奎 莫子君
(本文圖片攝影/ 王明奎 莫子君)
盛夏時節,在四川省閬中市東興鎮東岳廟村,火辣辣的陽光穿過云層,灑在一片片農田上,栽滿各類蔬菜、景觀林木的田地被一條條新建的水泥溝渠分隔開來,田地里忙碌著除草的村民,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現在路通了,水通了,種地不再看天吃飯。這地是合作社的,農藥、種苗、肥料我啥都不管,就掙種地打工的收入,每月1800元,每年要掙2萬元以上。我家的5畝地全部入了合作社,每畝每年給500元租金,年底還要分紅哩,現在我家每年的收入比前幾年多了好幾倍,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汗流浹背的村民馮元清向筆者介紹他的新生活。而兩三年前,他年收入只有千余元。

東岳廟村貧困戶在村蔬菜專合社打工。
數十個正在村里專合社打工的村民湊上前來,紛紛講述著自己與馮元清相似的經歷。
東岳廟村屬金沙湖庫區淹沒區,過去留守村民都搞的是種糧、養豬的傳統農業,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2014年初在閬中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交通局、農牧業局的幫扶下,以“支部+專合社+貧困戶”的形式進行幫扶。
“現在看來,我們這條路走對了!”東岳廟村支書兼村康之源蔬菜專合社理事長馮元碧高興地介紹說:“扶貧和移民工作局指導我們走‘支部+專合社+貧困戶’的路子,通過一年多來的實踐,貧困農戶的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萬元以上,村里也第一次有了20萬元的積累,不再是‘空殼’村了?!?/p>
東岳廟村地處東河岸邊,金銀臺電站蓄水后,淹沒了該村的大片農田,人均耕地不足0.4畝,如果繼續走種糧、養豬的傳統農業老路,國家的扶貧資金分光吃光,該村將越扶越貧。
閬中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在編制金銀臺、沙溪兩大電站庫區淹沒區移民后扶整村推進規劃的基礎上,對東岳廟村實施“支部+專合社+農戶”的方式進行精準扶貧。即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康之源蔬菜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準備把村里210戶貧困戶的500畝土地全部集中到村里,村里每畝土地每年付給農戶500元租金,同時農戶土地入股給專合社,年底分紅,貧困農戶到村里的專合社打工,根據勞動力強度和所掌握的技術水平每天付給每人50~100元的工資。
方案一公布,貧困村民們在會場立刻炸開了鍋。
“土地淹了一大半,剩下的口糧田還要收到村里,我們今后吃啥喝啥?”
“是不是又要走人民公社時期一平二調、一大二公的老路哦?”
“哎喲,上頭的政策又要變了啊!”
……
在會場上,閬中市扶貧移民局局長廖周垠苦口婆心地講解扶貧政策,深入分析“支部+專合社+農戶”運行模式的具體操作程序。
盡管村民們還是心存疑慮,但忠厚的群眾相信一個樸素的道理:黨支部牽頭的合作社可靠,不像有的老板租地賺錢后卷款而逃,村支部不會跑。
合作社民主選舉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專合社理事長,并共同制定了專合社章程。東岳廟村的合作社開始起步。
在欠發達的老區,村支部引領合作社,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實力比大戶和龍頭企業弱。
而這正是政府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一個重點。

東岳廟村成片種植的景觀林木。

東岳廟村蔬菜專合社的大棚。
說干就干,市扶移局整合交通局資金投入數百萬元為該村修通了10公里村道水泥路和溝渠,對500畝集中入股的土地進行了整理,增加了100畝耕地面積,機耕道也延伸到田間、農田用水自流灌溉、溝、池、渠、凼配套。
閬中市扶移局投資為該村建了100個蔬菜大棚,由市農牧局農藝師做蔬菜大棚的技術顧問,并培植了60畝景觀苗木,引進了海棗、桂花、櫻花、銀杏、紅葉石蘭、香椿等珍稀名貴苗木種植。村里規定:凡村里的貧困戶愿意租種大棚的,每個大棚每年給村交租金800元,到專合社打工,每天工資50至100元。
2014年初,100個蔬菜大棚建好后,全部被村里的42戶貧困戶租種。村專合社引種水果玉米100畝獲得成功,畝產值2000元以上;水果玉米收獲后又種植大頭菜、冬菜等秋菜。到年底,每個大棚的年利潤均在1萬元以上。
今年春天,村專合社又種植了70畝地膜絲瓜,畝產值達到7000 元以上……
截止到今年7月底,東岳廟村專合社已實現了上百萬元的蔬菜銷售額。
閬中地處川東北,不但是國定貧困縣,還是金銀臺、沙溪、紅巖子三大電站和升鐘、石灘、解元三座大中型水庫淹沒區移民大市。
為了實現339個貧困村、20828戶貧困戶、7.29萬人口脫貧,在2018年前摘掉國家貧困縣的帽子,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閬中市將扶貧方式從“大水漫灌”改為“精準滴灌”,讓貧困人口一個也不落下,以“組合拳”破解扶貧難題。
在近年來的扶貧攻堅戰中,閬中創新了多元扶貧模式:西山鄉岳林埡村創新“企業+專合社+貧困戶”模式;鶴峰鄉創新“家庭農場主+專合社+貧困戶”模式;五馬鎮東灘壩村創新“專合社+超市+貧困戶”模式。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閬中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廣的還是東岳廟村的“支部+專合社+貧困戶”模式。
2014年以來,閬中市從市級機關抽調優秀干部派駐339個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其主要目的就是充實‘支部+專合社+貧困戶’的內涵。
這些第一書記帶著扶貧項目和市級各單位的幫扶資金進駐貧困村,其主要任務就是每個貧困村根據其不同特點,以支部組建一個專合社,為貧困村培植一個以上的骨干產業,變“輸血”為“造血”;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融通“造血”的“毛細血管”,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讓扶貧措施精準發力。
閬中市委書記蔣建平說:“把扶貧項目、資金、物資投放給村黨支部,讓各村按照‘支部+專合社+貧困戶’的模式去實施精準扶貧,上級組織才放心,人民群眾才放心。從東岳廟村來看,這種模式也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