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桂茂
今年,湖北省黃梅縣新開鎮銀杏樹已達11萬棵,比2007年衰落期增加6萬棵,比2002年鼎盛期增加1萬棵。
新開鎮銀杏樹生產一起一伏原因何在,當地栽植銀杏樹的農民形象地說:“銀杏像熱山芋,想吃急不得,需要決心,也需要耐心。”
2001年,黃梅老促會將銀杏生產作為扶貧項目,在新開鎮建立銀杏生產基地。
黃梅老促會組織新開鎮、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赴江蘇省考察銀杏生產。
新開鎮現場購回樹苗25000 棵;還有人帶回銀杏果,回家宣傳。村里人動起來了,“四旁”(屋旁、路旁、溝旁、地旁)栽銀杏,成片熟地栽銀杏。
一時間,新開鎮掀起“砍除雜樹栽銀杏”的高潮。不到兩年,新開鎮先后投資65萬元栽植銀杏樹10萬棵。
當地政府很重視這個“搖錢樹”產業。2002年,黃梅縣政府拿出4萬元扶持新開銀杏基地建設,推出“誰栽誰管誰受益”政策。

采摘銀杏果。
新開鎮政府也出臺了“以獎代補”政策,鼓勵農民發展銀杏生產。
新開鎮確定了五個村為銀杏生產基地建設重點,挑選5 名優秀中青年擔任技術員,成立由106 名社員組成的新開鎮銀杏專業合作社。同時,還聘請江蘇省邳州市銀杏專家為技術顧問。
當時,新開鎮黨委分工副鎮長梅峰和鎮老促會具體負責全鎮銀杏生產,10萬棵銀杏樹苗在千家萬戶栽培、管理。
剛剛5年過去,到了2007年,一些心急的農戶認為銀杏樹“搖錢太慢”,不劃算,開始砍伐銀杏種糧棉。
地方干部、技術人員趕快去阻攔:“銀杏是爺爺栽樹孫子受益,要8年掛果啊!”但最終還是砍伐了近4萬棵。
銀杏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梅中先面對現實,痛心疾首,他以共產黨員的氣概在理事會上表態:“一定要管理好現存銀杏樹,引導人們穩步發展銀杏生產。”
梅中先帶著技術人員,義務為村民嫁接銀杏,請銀杏專家從江蘇省采集銀杏雄樹花粉運回新開鎮,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選擇最佳時期噴灑,用科學授粉方式提高銀杏成果率。繼而自己科學嫁接,自產花粉,免費授粉。
2010年,新開鎮銀杏樹到處呈現果滿枝頭。到了收獲季節,那些沒砍樹的老百姓笑瞇了眼。
2013年,上五房村民梅海橋一棵3 米高的銀杏樹摘果330 斤,按當年市場價收入4000多元。2014年又摘果550 斤,收入更可觀。看到梅海橋銀杏樹收獲,“砍了銀杏種糧棉”的村民黃利平氣得自捶腦門:“真后悔,不該將快要到手的搖錢樹給砍了!”
去年,黃利平又重新栽銀杏樹30棵,比開始多栽一倍。據統計像黃利平這樣有了新的認識的農民自發重新栽植銀杏樹50000多棵。
銀杏基地再顯生機,當地政府支持銀杏專業合作社辦銀杏加工廠,提高銀杏綜合效益。
黃岡老促會會長張海景,秘書長朱國祥,黃梅縣政府、縣老促會領導多次到新開鎮幫助解決銀杏收購資金,選購機械設備,解決產品銷售等問題。
縣政府也拿出5萬元為銀杏專業合作社購置剝殼機、篩選機、真空包裝機;主動牽線搭橋,與湖北邢繡娘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加工生產銀杏茶、銀杏面等食品,幫助新開鎮銀杏產品沖出黃梅,走向全國。
在政府的扶持下,黃梅銀杏產業開始顯現生機。
外洲村農民楊愛銀栽植銀杏樹1100 棵,不僅加工銀杏果仁,還制作銀杏茶。楊愛銀告訴筆者:“我現在嘗到種銀杏的甜頭,堅定了信心要繼續發展銀杏生產,為打造新開銀杏品牌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