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佳
摘 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增加,人民幣面臨的國際壓力日趨增加,不論我國是否遭受到了西方國家的非議,我國人民幣匯率的機制確有必要進行重新調整和改善。在2007年IMF增加了“新決定”,這會給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帶來何種沖擊和挑戰?因而我國有必要對IMF體系下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法律問題進行重新研究和審視。
關鍵詞:IMF體系 人民幣匯率機制 法律建議 合法性
中圖分類號:F830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9(c)-0011-02
1 IMF體系形成的過程
1.1 從金本位制到牙買加體系再到“新決定”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黃金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制度。其中黃金作為貨幣體系的基礎。英國首先于19世紀采用金本位制作為其貨幣的計價制度,緊接著一大批資本主義國家亦加入到以黃金代表本國貨幣價值的行列。然而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的大規模爆發,金本位制的匯率的穩定性也被逐漸削弱。加之,世界上缺少國際監督執行機構,各國不得不放棄金本位制。但是為了維持國際匯率制度的穩定,金匯兌本位制應運而生,暫時解決了黃金儲量不夠的問題。
由于20世紀的經濟大蕭條造成貨幣貶值最終爆發二戰,讓各國意識到匯率體系建立的重要性。遂在二次大戰后,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并且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IMF協定)。布雷頓森林體系從國際法的角度規范了國家匯率的義務。該體系建立了金—美元本位體制,各國貨幣兌換美元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1%活動,而各國政府的義務是維持外匯市場的穩定。然而事實上,只要不超過平價10%的范圍,各國有權自行決定。但是在10%~20%時,需要IMF在72小時內作出決定。
但是到了1971年,由于美國黃金急劇下降,美國黃金的儲備量滿足不了世界各國的兌換要求。在此情況下,美國單方面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隨之世界各國也相繼放棄了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兌換義務,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此崩潰。1978年4月,牙買加協議生效,協議主要是對先前IMF協定作出修改,以便適應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的世界形勢。牙買加協定主要使得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形成多元的匯率制度,黃金不再以貨幣的形式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特別提款權或其他共同標準來確定國際貨幣的價值。
隨著各國不斷的發展,原來的牙買加協定已經不適應世界的匯率發展。于是2007年,IMF執行董事通過了《對成員政策雙邊監督決定》(簡稱“新決定”)。該“新決定”雖然沒有改變牙買加體系所確立的基本匯率政策框架,但是成員國對于匯率制度擁有自由的選擇權,同時IMF對成員國的監督范圍擴大,也更具有操作性,各國成員受到更明顯的約束。
1.2 國際匯率體系變化的評價
從國家法的角度看,匯率經歷了讓渡—回歸—再約束的過程。而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法律屬性就是“美元本位制”。美國仍然是世界貨幣的霸主,美國通過控制IMF獲得絕對的金融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美國打著所謂國際意志要求中國遵守國際金融規則,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從中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對此,我國的態度應該是保持警惕,不要盲目遵從國際金融規則。
2 IMF體系下人民幣匯率機制形成的合法性
2.1 中國未違反協定下匯率實體義務
協定第4條第1款規定的是“會員國的一般義務”,根據協定的內容不難看出,該條約在一定程度上約束締約國,要求締約國與IMF合作,同時與IMF的成員國合作,以達成金融政策的穩定,維持穩定的貨幣制度。從協定的用詞可以看出,例如“目標”、“宗旨”等詞匯,可以看出這些標準,各國至今仍是未到達的。同時,由“努力”,“促進”等詞可以看出,這些用詞都是目標式,其法律拘束相較于“應該”這樣的詞匯是比較輕的。由于IMF的性質決定了其協定的規定的拘束力有限,并且國內經濟的多邊性導致因素的不可控性?;仡檯R率制度的演變過程,在各個時期的經濟發展中,根據我國在各個時期的不同匯率制度,我國在每個階段所選擇的匯率制度不僅促使了經濟的平穩轉型,還促成了經濟良好成績出現的局勢。匯率制度改革要經歷一個繁雜的過程,相關配套措施更是需要綜合協調地更進。從我國國內和國際上所取得的成就,不難看出我國完全履行了這一義務。
協定第8條第3款禁止成員國在未經IMF批準的情況下,實行歧視性貨幣措施或者多種匯率制度。該條款與第4條第1款的關系是這兩者的規定共同對成員國進行限制,即對成員國的匯率所承擔的義務進行規定。雖然成員國可以自由選擇匯率安排,但是必須是不具有歧視性的貨幣措施或者不是多種匯率制。我國目前并沒有實施歧視性貨幣措施,在國際支付和結算活動中,我國采取的政策是對各國一視同仁,沒有針對特定國家居民用匯時的優惠條件。事實上,中國政府早在1994年就以中央控制的統一匯率制度替代雙重匯率制度,因此,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政府提供優惠的匯率給特殊產品的指定出口商??傊覈趨f定下的實質上的義務完全合法。
2.2 中國未違反協定下匯率程序義務
為了履行協定第4條第3款第2項對成員國的匯率政策的監督做了規定,分為定期磋商和特別磋商。雖然磋商對消除成員國之間的誤解,了解彼此之間的政策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就理論上而言,磋商機制所得出的結論是沒有法律拘束力,盡管成員各方都嚴格遵守,同第4條第1款一樣,其中的措辭同是具有軟法的約束力的特性。同時,對于磋商結論的執行和實施機制,在自選匯率的機制上,是不具有執行力的。只有在成員國需要從IMF融通資金時才能實施和執行。
IMF匯率監督的方式是對話和勸說, 同時IMF與會員國磋商延遲事例十分常見。在定期磋商機制中,會員國往往以國內大選、經濟動蕩和國內改革等為由推遲磋商,例子不甚枚舉。而僅有的兩起特別磋商也不了了之,分別是1983年與瑞典磋商和1987年與韓國磋商。
基于以上兩點原因,因此在程序義務下,我國也談不上違反協定的規定。
3 人民幣匯率新機制的完善
3.1 當前人民幣匯率機制存在的不足
3.1.1 國內匯率機制的不完善
由于我國當前的匯率機制具有很濃的政策性,其法律拘束力不明確,忽略了法律的嚴格依據。這些規范性文件的出臺內部存在相互矛盾,缺乏協調性和一致性,因此,在國際社會上必然導致我國在匯率機制中缺乏公開和透明等一系列問題。
3.1.2 外匯儲備量大導致調整困難
通過2007年“新決議”,我們可以知道,根本性匯率失調是衡量造成外部不穩定因素的指標之一。我國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帶來了巨額外匯儲備,不過這在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及其相關決定的框架下卻面臨著被認定為導致“外部不穩定”的不利局面。一旦被認定是“外部不穩定”的情形,就極有可能進入磋商程序,同時經常賬戶的不平衡也將帶來嚴重的匯率偏差,不利于我國的人民幣匯率改革。
3.2 人民幣匯率的完善建議
3.2.1 合理構建國內的金融法律體系
如前所述,我國金融法領域大多還是由規章以及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調整的。我國最重要的一部規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為了使外匯管理內容透明化,接軌化,建議國家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法》,在外匯法的基礎之上可以制定相應的法規規章,乃至規范性文件,來完善和彌補其操作性和實踐性。
3.2.2 堅持貨幣主權原則
貨幣主權原則是國家主權在貨幣領域的體現,面對特定化對象作出了特定化的調整。根據國際習慣法,一國的貨幣主權可以總結為3項專有性權利:發行權、使用權和定值權。一國有權力來確定本國的貨幣是升值或是貶值,國家改變其本國貨幣的價值不違反其國家法的義務,除了一國改變幣值對外國人造成侵害或有意采取行動侵害的除外。沒有任何習慣國際法規則禁止主權國家采用釘住匯率制,從實體法上說,也沒有任何一部實體法要求盯住貨幣國要通知發行國。因此,我國完全有理由堅持貨幣主權原則。
3.2.3 推進人民幣區域一體化和國家化
第一,我國應該注重加強同東亞的周邊經濟體間的貨幣合作,利用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良好平臺,在發展貿易和投資的基礎上,先建立低層次的合作,然后再逐步發展。第二,我國還可以利用邊境貿易的便利,向著邊境貿易全面實現人民幣結算的目標努力。與此同時,我們有必要在法律方面加強與近鄰的一些國家之間的了解和采取一致行動,積極地與這些國家締結與匯率制度有關的各種協議,只有在法律層面通過簽署剛性的文件的方式來固化各國間的交易習慣,從而使得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更加規范化和法律化。
3.2.4 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
人民幣匯率的機制問題不僅僅涉及法律問題,有時候,它更多是經濟和政治問題。在利用國際法解決問題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外交等途徑緩和國際金融匯率產生的矛盾。由于現在的國際金融機構和規則幾乎都由西方發達國家掌握,在面對西方國家的無端指責我國“操控匯率”的問題,我國政府應該積極主動地聯合其他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來抵制這種不均衡的國際局勢,努力地做到增強我國在政府間和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加強我國的話語權,修改和完善國際金融組織的職能,改變對發展中國家不公平的現狀。
4 結語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住了貨幣,你就控制住了整個世界?!庇纱丝芍泿艑κ澜绲闹匾浴MF國際貨幣體系的形成過程是匯率得到重視的體現,也是國際貨幣體系變化的過程。在金融全球化趨勢下,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等在國際社會中地位的不斷攀升,人民幣出現國際化趨勢有一定的必然性,在這種背景下,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人民幣的匯率機制。
該文的不足之處是,僅從法律視角分析研究了IMF體系對我國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影響。鑒于知識水平有限,文章對人民幣匯率的新機制的法律意見不夠全面,也不夠細致。對人民幣匯率的新機制在國際法的其他框架下的影響未作研究,也未涉及人民幣匯率調整的合法性問題等等。隨著人民幣在國際上的重要性日益加強,以上未涉及的問題也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韓龍.人民幣匯率的國際法問題[M].法律出版社,2000.
[2] 賀小勇,管榮.WTO與IMF框架下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法律問題[M].法律出版社,2010.
[3] 楊松.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0.
[4] 張智勇.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法律問題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4.
[5] 盧勁松.金融法熱點問題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6] 卜偉,葉蜀君,杜佳,等.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第二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7] 陳斌彬.評美國對人民幣匯率問題可能采取的法律行動—兼及我國的因應之策[J].海峽法學,2011(1):90-97.
[8] 韓龍.美國對人民幣匯率的法律指控及其新變化[J].法治研究,2011(5):79-84.
[9] 韓龍,余磊.我國應對西方針對人民幣匯率行動的法律對策[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1):123-129.
[10] 毛海波.WTO框架下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法律問題探究[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11,18(1):28-33,69.
[11] 楊松.人民幣匯率爭端的法律分析[J].中國法學,2012(5):181-190.
[12] 樊蕾.IMF框架下人民幣國際化法律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2011.
[13] 陸麗磊.中美貿易失衡背景下人民幣匯率的法律問題初探[D].上??茖W院,2013.
[14] 李曉郭.中美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法律問題研究—以美國國會歷年法案為視角[D].華東政法大學,2013.
[15] 歐陽邦.人民幣匯率操縱法律問題研究—以國際貨幣基組織協定為視角[D].廈門大學,2014.
[16] 王晶.人民幣升值中的法律問題研究—以《廣場協議》的教訓為視角[D].華東政法大學,2009.
[17] 楊程程.國際法視角下的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18] 張業.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
[19] Henry Kissinger.Diplomacy[M].Simon,Schuster,1995:203.
[20] IMF.Korea-Staff Report for the Supplemental Consultation[J].EBS/87 /134,June 22,1987.
[21] IMF.Sweden-Staff Report for the 1982 Special Consultation Under Article IV with Sweden[J].EBS/82 /222,December 3,1982.
[22] Mckinnon Ronald I..The international Dollar Standard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U.S.Current Deficit[J].No.1,Brooking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2001:228.
[2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http://www.imf.org/external/chinese/pubs/ft/aa/index.pdf,201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