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玉璽 祝華遠 段剛
摘 要:在建立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二級指標(基礎指標)的基礎上,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得到一級指標,從而構建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該過程主客觀結合,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實用性。
關鍵詞:飛行機務保障能力 評估指標體系 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V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9(c)-0015-02
飛行機務保障是航空裝備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影響現代空戰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對航空兵飛行團飛行機務保障能力的評估,是了解該團飛行機務保障能力、掌握其保障力量建設狀況的重要手段,是指揮員制定作戰、訓練計劃的重要依據,也是為找準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薄弱環節,確立重點發展建設方向的重要依據。因此,構建航空兵飛行團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不僅是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的基礎,也是飛行機務保障能力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
根據構建裝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2-3],采用調查問卷、因子分析等方法來構建航空兵飛行團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共兩級制),該文主要介紹運用因子分析法建立部分評估指標的基本方法。
1 因子分析法介紹
因子分析就是用少數幾個因子來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以較少幾個因子反映原資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統計學方法[6-7]。數學模型為:
其中,、、…、為個原有變量,是均值為零、標準差為1的標準化變量,、、…、為個因子變量,小于,表示成矩陣形式為:,其中F是因子變量或公共因子,A為因子載荷矩陣,是第個原有變量在第個因子變量上的負荷。ε是特殊因子,表示原有變量不能被因子變量所解釋的部分,相當于多元回歸分析中的殘差部分。
因子分析的基本過程如下所述。
(1)確定待分析的原有若干變量是否適合于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適用的條件是原有變量之間要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因此,在應用因子分析時,應先對原有變量進行相關分析。SPSS軟件在因子分析過程中提供了幾種檢驗方法來判斷變量是否適合于作因子分析,主要的檢驗方法有: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反映像相關矩陣檢驗、KMO檢驗,該文主要采用KMO檢驗的方法,KMO統計量用于比較變量間簡單相關和偏相關系數,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是變量和變量之間的簡單相關系數,是變量和變量之間的偏相關系數。的取值范圍在0和1之間。如果的值越接近于1,則所有變量之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平方和遠大于偏相關系數平方和,因此越適合于因子分析。反之,不適合于作因子分析。通常的標準是::
非常適合;:適合;
:一般;:不太適合;:不適合。
(2)構造因子變量。
因子分析中有多種確定因子分析的方法,如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主軸因子法、極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等。該文中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因子載荷矩陣求解變量相關矩陣的特征,根據特征值的大小確定因子數量。
(3)因子變量的命名解釋。
經過主成分分析得到的變量是對原變量的綜合,原變量都是有物理含義的,所以得到的綜合變量也應對應新的物理含義。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是通過對載荷矩陣A的值進行分析,得到因子變量和原變量的關系,從而對新的因子變量進行命名。在有些變量的含義模糊不清時,可以對因子矩陣進行旋轉,得到含義比較清楚的因子變量,旋轉的方法主要有正交旋轉、斜交旋轉、方差極大法,該文選用正交旋轉法。
2 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二級指標的構建
通過對飛行機務保障能力的影響因素、飛行機務保障任務能力要求和戰備工作3個方面的分析,建立航空兵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二級指標。
3 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一級指標的構建
根據二級指標建立的來源:飛行機務保障能力影響因素、飛行保障任務能力要求和戰備工作,可以從這3個方面分別分析入手,得到一級指標。
根據上文的分析,對飛行保障任務能力要求下的“訓練保障能力”、“戰備等級轉換能力”、“戰斗保障能力”、“轉場保障能力”和“搶救及防護能力”5項指標進行分析,重新命名為“戰訓保障能力”作為一級指標[8]。
戰備工作對于保證航空兵部隊隨時遂行作戰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水平如何直接影響著航空兵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和航空裝備技術保障系統建設的質量。考慮到戰備工作的重要性,在與戰備工作相關的二級指標之上設立“戰備建設”一級指標,其下包含“戰備制度”、“戰備預案與演練”和“作戰保障研究”3項二級指標[9]。
對機務保障影響因素及其所對應的11項二級指標,由于其涉及內容多,各項指標間相互關聯度不同,該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其對應的依據指標。基本思路是先通過專家和相關技術人員對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的二級指標做出初步判斷,然后用因子分析法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分析,得到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的一級指標。
3.1 問卷調查
該文設計的調查問卷采用7級順序李克特量表:1=很不重要,2=不重要,3=較不重要,4=一般,5=較重要,6=重要,7=很重要。調查表選取相關專家30名,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15名。問卷的內容為與飛行機務保障影響因素相關的11項二級指標,問卷的結果作為因子分析的對象。
3.2 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的因子分析
用數據統計分析軟件SPSS對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二級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將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輸入SPSS的數據管理窗口,建立數據庫。通過KMO and Bartlett的球形檢驗,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因子分析,并通過正交旋轉,最終完成因子分析。得到的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看出,KMO檢驗值為0.825,大于0.8;Bartlett球檢驗結果為0.000,小于0.01,所有,給出的數據適宜做分子分析。
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出了3個主成分,其特征值解釋了總體方差的82.170%,大于80%,滿足因子分析的要求。
由表2可以看出,因子1對指揮管理系統、保障組織、飛機狀態控制、維修工作控制和安全管理影響較大,體現了指揮管理的基本情況,命名為“指揮管理能力”。因子2對人員編配、人員訓練水平和人員任職能力影響較大,反映了人員的情況,可命名為“人員及技術狀況”。因子3與保障裝備、保障設施、技術資料關系較大,可命名為“裝備保障配套”。
通過以上分析,得到了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該體系由兩級指標構成,一級指標5項,二級指標19項。
4 結語
以科學的方法制定一個能全面反映飛行機務保障能力的評估指標體系,是正確分析飛行機務保障能力的基礎。該文是在建立飛行機務保障能力評估二級指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總結、專家調查、因子分析等方法,建立了飛行機務保障能力的評估指標體系。特別是因子分析法,以可靠的實踐為基礎,以較科學的數理統計為工具,其結果有較高的可信度,對評估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瑞遷,王尚仁,王永正,等.空軍航空機務學[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
[2] 賈夢杰,孫榮平,董華,等.機載設備技術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J].四川兵工學報,2013,34(5):62-64.
[3] 韓書穩,任風云,李永輝.裝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6(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