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均 段軍飛 龔麗 陳召勇 朱華麗
摘 要:該文分析和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外國際化教育的發展,闡述了地方高校國際化教育的重要性,并以長沙理工大學國際化建設為例,提出了教育國際化的目標及實施方案。通過建立國際化的辦學理念,開展課程體系及教學國際化,鼓勵和幫助教師出國深造,培養國際化的校園氛圍等措施,讓高校學子接受國際化教育,為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化視野、國際活動和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知識強的國家建設后備人才提供支持,為增強我國的世界競爭力提供保障。
關鍵詞:高等教育 國際化建設 教學改革 地方高校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9(c)-0216-02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的融合和發展,市場對國際化人才的需要越來越迫切,教育國際化已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一種新常態。尤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要想通過提高教育水平來培養國際化人才,增強國家的世界競爭力,教育國際化是無法回避的必由之路。2010年7月,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任務,指出了“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的發展方向[1]。
筆者于2014年7月赴香港城市大學學習,期間對該校國際化教育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從中也學到了先進的理念和做法。本文分析和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外國際化教育的發展,并以長沙理工大學為例,闡述了地方高校國際化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對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提出了建議。
1 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
在了解教育國際化現狀之前,應首先了解教育國際化的定義。高等教育家簡·奈特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國家在尊重自己個性的基礎上應對全球化沖擊的一種方式,是一個將國際、跨文化、全球的維度融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學、科研和服務職能中去的過程[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教育國際化應反映出各國共同的抱負、問題和傾向,反映出他們走向同一目的的行為,其必然結果則是各國政府和各個民族之間的基本團結[3]。教育國際化在我國《教育大辭典》中,被解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間相互交流、研討、協作、解決在教育方面共有問題的發展趨勢,其特點是:(1)國際教育組織的出現與發展;(2)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加強;(3)各國均在改革學制的封閉與孤立狀況,使得本國與國際上的各級各類學校發展趨向一致[4]。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國際化辦學策略是基于這樣幾種理念:“選擇卓越、學生和課程的視野應面向世界、學生全球化”。由此可以看出,國際化教育是波士頓大學的基石,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5]。波士頓大學的一大特點是開設豐富的語言課程,包括18種語言的常規課。波士頓大學開展國際交流的另一鮮明特色是出國實習,大部分波士頓大學的在讀學生出國學習的時間都達到了半個學年,學校共提供大約4000個定期開展的國外實習活動,涉及內容非常廣,包括藝術、新聞、商業、心理學、工程學、信息技術等專業。此外,波士頓大學還支持工科專業的學生在國外完成他們的部分學業,將近20%的工程學專業大二學生會在國外學習一個學期。
澳大利亞莫那什大學的辦學理念是,通過跨學科、多分校、多國接洽來獲得優質(學術)研究和教育。該校特別提出了“貢獻、協作和流動”是國際化教育三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貢獻是指不但要成為用專業技能服務社會的未來領袖,更要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協作是指在尊重國外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模式的同時,充分借鑒教育經驗,與之發展新型伙伴關系,并最終實現雙贏;流動是指為學生和教師出國提供機會,進而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
在荷蘭,高等學校對國際化教育,尤其是英語課程教育特別重視。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學,英語課程的種類及數量均超過了本土語言的課程,這些英語課程都具有全球視野以及國際性的背景。許多大學還與國際高校合作開設英語課程,這些課程同時對本校學生和國外學生開放。這些合作課程中研究項目的開展,不但開闊了荷蘭學生的視野,增長了他們的專業知識,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
長沙理工大學堅持走國際化辦學道路,實施培養國際化人才戰略,先后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20多所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機制,開展了多種形式師生交流及科研合作,與利比里亞大學和黑山大學共建孔子學院兩所。近年來有400多位外籍專家、學者來我校講學、任教。學校先后派出500多人到國外學習、考察、參加國際會議和講學。長沙理工大學是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全國首批十所試點學校之一。學校獲批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項,具有招收來華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資格,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培養單位。年招生培養來華留學生規模近300人次,建立起培養層次涵蓋從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包括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孔子學院獎學金生、校企合作生、校際合作生、校際交換生、自費生等多類別的綜合培養體系。學校重視學生交流,以各種形式先后選派1000多名優秀學生赴法國、英國、美國、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流學習。
2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
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根據各地方高校的自身情況,循序漸進開展,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人才,發展以下4個方面的技能。首先,學生應具備基本的國際溝通能力,比如:掌握一門外語,具有成熟的協調能力、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善于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創造雙贏的局面;其次,學生應學會從整個人類的角度看待問題,具有全球視野,了解國際通行的行為準則和國際慣例;再次,學生在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同時,更需要有勇氣去質疑權威,擁有渴望認識未知世界的熱情和很強的創新精神;最后,學生要培養一種健康的愛好,在增強體魄的同時,在運動中塑造人格魅力,領導能力和執行力,這樣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3 高等教育國際化實施辦法
3.1 樹立國際化的辦學理念
地方高校在推進大學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最首要的事情在于轉變傳統的辦學理念,樹立國際化意識和開放觀念,從而建立國際化的現代教育體系。具體手段包括成立專門的國際學院,并以此為基礎,面向全校師生開展國內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的相關研究,總結國內外的經驗教訓,為地方高校進一步開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提供有意義的指導。同時,要按照國際慣例,以開放的態度來開展高校的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工作,要善于利用互聯網技術,從全人類發展的視角來思考自身的規劃與定位,做到各項工作公開透明、廉潔高效。
3.2 建立國際化的教師隊伍
目前,評價高校國際化水平甚至學術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隊伍的國際化程度。建立國際化的教師團隊是實現國際化辦學的首要條件,具體內容包括:首先,鼓勵校內教師出國深造,優化教師隊伍的國際化結構。鑒于出國學習成本較高,高校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幫助高校教師出國訪問或進修,為教師出國深造(博士后、訪問學者等)提供便利,而不是設置障礙。其次,高校應善于利用國際高等教育資源,大力引進海外歸國人員、采取靈活方法聘任外籍知名教師、教師國際學術交流等。比如前面提到的莫納什大學,海外教師高達6500多名,占全校教師總數的40%左右。雖然我國地方高校由于各方面因素限制,在引進高端學者方面不像知名大學那樣具有優勢,但也可以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建立靈活有效的管理機制,通過本校出國教師推薦、合作辦學、留學生資源等多種渠道引進高端國際人才。再次,高校應重點支持和培養在專業領域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聲望的教師,并鼓勵教師向學生教授本專業前沿的知識,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國際化素質。
3.3 建立國際化的教學和課程體系
教學和課程體系是落實國際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主要內容包括制定培養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人才的教學方案,引進國際一流大學先進的課程體系、教材以及教學方法等。筆者在香港城市大學學習期間發現香港高校近年來大量從美國知名高校引進先進課程,采用案例與小組研討式教學相結合的模式。教師在開課前1個月,就將課程材料及課外相關輔助材料上傳到網絡,學生在課前預習。教師將課程內容分解成不同課題或項目,在對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進行講解后,聯系具體案例布置任務。同時學生在課后自由組成不同小組,小組內任務分工,團結合作,小組之間相互競爭。課堂上小組成員輪流上臺就自己負責的內容做陳述,老師和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問、點評并給出成績。這一模式的實施,能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表達觀點以及團結合作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有益。
3.4 培養具有國際化素質的學生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和挑戰,具體方案包括:鼓勵和支持本校學生出國留學、學生國際交換學習、學生跨國聯合培養、學生學術交流、外國留學生教育等。一方面,學校應積極與國外高校合作創造條件,采取相關措施加大選派學生出國留學的力度,派本校學生到世界一流高校去學習專業知識,了解不同文明的歷史,感受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能夠做到尊重多樣的文明,和世界不同地方、不同領域的人自由交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也可以制定政策吸引國外留學生到本校學習,或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要做到支持本校學生出國交流和鼓勵留學生來校學習并重發展,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可以有效優化高校國際化學生的結構,加強學生的國際化素質的培養。
3.5 營造國際化校園氛圍
校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的。這種影響也往往最有效果,最能深入人心。因此,營造多元的國際化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學生國際化意識和交流能力的提高。筆者在香港學習時發現,香港高校上課,教材、作業、個人匯報、考試以及日常工作郵件均采用英文,這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國際交流平臺。那么,國際化校園氛圍應怎么創造呢?這種文化的培養不同建幾棟大樓,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一代代學生的積累。地方高校應制定長期的戰略,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先從實行雙語教學開始,逐步過渡到英語教學,可以先從學校的幾個特色專業試點,逐步向全校推開,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走向世界,參與國際活動的能力和信心。
4 結語
目前,雖然我國地方高校與國內外著名大學相比,在進行教育國際化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但部分重點地方高校的校園建設、設備配套等方面已較完善,其中的一些高水平專業在科研和教學水平上具備一定的實力,具有國際化辦學的條件及基礎。通過建立國際化的辦學理念,鼓勵和幫助師生開展國際化,開展課程體系及教學國際化,培養國際化的校園氛圍等措施,能盡可能的讓高校學子接觸到國際化教育,為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活動和溝通能力、國際化視野和創新能力和專業知識強的國家建設后備人才提供支持,為增強我國的世界競爭力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盈,劉曉景,潘玲.公共圖書館“模擬聯合國”活動探究[J].圖書館建設,2015(3):43-46.
[2] 林偉連,許為民.“入世”后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四個重要環節[J].中國高教研究,2003(6):34-36.
[3] 周滿生.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新趨向及對策思考[J].教育研究,2003(1):276-281.
[4] 楊明.論高等教育全球化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沖擊[J].現代教育科學,2003(6):
175-176.
[5] 邱均平,趙蓉英.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研究報告[J].評價與管理,2010(8):8.